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6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1-09-05
    综述与专论
    多相流中颗粒旋转运动特性的研究进展
    王勤辉,杨秋辉,吴学成,骆仲泱,岑可法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381-2390. 
    摘要 ( 1505 )   PDF (2191KB) ( 1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相流中分散相颗粒旋转运动特性研究对于进一步揭示多相流机理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多相流动,因此,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人们从理论模拟方面研究颗粒旋转对流场的影响,通过改进多相流数值模型来考虑颗粒旋转,获得了与实验吻合的结果,但由于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无法全面考虑颗粒旋转运动对颗粒群和周围流场的影响;在实验研究方面,人们尝试利用高速摄像方法测量颗粒的转速,并对实际气固两相流中颗粒的转速进行了测量,但更准确、有效的颗粒转速测量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把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应用于颗粒旋转运动特性的模拟是进一步研究颗粒旋转运动特性需要突破的方向,另外,通过计算机视觉场景中的连续图像序列对目标物体进行三维运动和结构重建的技术,也将是颗粒转速测量方法的研究重点之一。

    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及能源领域的应用
    刘夺, 杜瑾, 赵广荣, 元英进
    化工学报. 2011, 62(9):  2391-2397. 
    摘要 ( 2220 )   PDF (1561KB) ( 3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生物学是以工程学思想为指导,对天然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与改造,同时设计并合成新的生物元件、模块和系统的崭新学科。合成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并已经在医药、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本文综述了在工程细胞中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前体物青蒿二烯,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前体物紫杉二烯,以及脂肪酸酯、脂肪醇、高级醇的合成途径等研究进展。此外,一些重要的合成生物学相关技术,大大加速工程细胞的重构与进化,为构建应用于生产领域的新功能细胞提供方便实用的工具。

    3,6-二氯吡啶甲酸合成方法进展
    马淳安,储诚普,徐颖华,张虹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398-2405. 
    摘要 ( 1830 )   PDF (516KB)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二氯吡啶甲酸是一种高活性、低毒的农药,主要用作除草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综述了3,6-二氯吡啶甲酸的合成方法并重点介绍了电化学还原脱氯法。水解法反应选择性较高,但原料成本太高,难以实现工业化;肼还原脱氯-水解法和肼还原脱氯法原料制备较为方便,设备比较简单,反应收率可达70%80%,但反应中需使用剧毒的氰化物和肼,因此该方法逐渐被淘汰;电化学还原脱氯法是目前生产3,6-二氯吡啶甲酸最有效的方法,该方法产品收率可达90%以上,产品纯度95%以上。介绍了3,6-二氯吡啶甲酸的分离方法,化学萃取法与中和结晶-萃取法相比综合性能较优,是相对较适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3,6-二氯吡啶甲酸合成研究工作的前景作了展望。

    水基提取技术用于油砂分离的研究进展
    任嗣利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06-2412. 
    摘要 ( 1231 )   PDF (1529KB) ( 7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分离技术的研究近些年来引起了国内科研工作人员的重视。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油砂分离技术——水基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影响油砂分离的重要影响因素,阐述了油砂结构、特性与水基提取分离的重要关系及分离条件对沥青回收率的重要影响作用,同时探讨了原子力显微镜用于油砂水基分离过程中相关微观机理研究的重要应用,最后对水基提取技术用于油砂工业生产的流程进行了简单介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反应物浓度测量技术
    郭航,聂志华,叶芳,马重芳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13-2421. 
    摘要 ( 1355 )   PDF (604KB) ( 6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阳极采用甲醇作为燃料,阴极采用纯氧或空气作为氧化剂,具有能量密度高、燃料储存方便、结构简单的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小型电子设备的电源。反应物的浓度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性能、效率和燃料利用率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燃料电池中反应物的浓度进行准确测量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反应物浓度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测量方法和物理测量方法,并对这些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气液传质和反应可视化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邵婷,胡银玉,王文坦,金涌,程易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22-2426. 
    摘要 ( 1236 )   PDF (2117KB) ( 6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先进的可视化测量气液传质和反应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其基本原理为利用气相中的臭氧氧化液相中的荧光物质,使用相机定量地捕捉液相中荧光物质(如罗丹明B)发出的荧光信号强度的动态变化,从而记录了气液的传质和反应过程。实验结果通过液相浓度场信息展示了液滴内部丰富的微观混合行为,尤其传递和反应行为敏感于液滴周围环境条件,如微小扰动的均匀流场、扰动强化的非均匀流场和液滴尺寸动态生长过程。直观的可视化测量方法提高了对气液传质和液滴内微观混合行为机理的理解。

    多溢流大型塔板的计算传质学
    赵丹1,张雁2,高雪颖1,刘春江1,袁希钢1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27-2432. 
    摘要 ( 1273 )   PDF (1437KB) ( 7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计算传质学方法研究了直径12.6 m的四溢流大型塔板上液相流动结构对塔板效率的影响,建立了描述多溢流塔板上液相流动和传质状况的理论化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了传统等鼓泡面积设计方法条件下单块塔板的速度场和浓度场。结果表明,所模拟四溢流塔板的左侧翼塔板出现返流区,而右侧翼塔板流动结构相对均匀未出现返流区。为进一步优化塔板结构,提高传质效率,对左侧翼塔板提出了加设导流板的改进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的塔板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塔板上液相的流动结构,使得塔板效率较传统设计方法提升了4.53%9.22%(当Q1/Q2=0.5,1.5]时)。

    基于热不平衡考虑的溶液除湿/再生传热传质系数(Ⅰ)模型与Le-hD测量法
    彭冬根1,曹熔泉2, 3,张小松2,殷勇高2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33-2439. 
    摘要 ( 950 )   PDF (761KB) ( 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液除湿装置是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一个重要单元,其内部传热传质规律对系统性能起到决定性影响。在溶液绝热除湿模型基础上,提出考虑热不平衡的除湿模型用以计算溶液除湿过程的传热传质系数。模拟计算发现考虑热不平衡模型计算的溶液和空气出口参数与实验值能更好吻合,从而说明该模型能更准确计算除湿过程传热传质系数。当热容率比C*≥1.0时,考虑热不平衡除湿模型计算的传质单元数和Lewis数要远优于绝热模型计算结果;而当C*≤0.05时,考虑热不平衡除湿模型和绝热模型计算结果相差较小。

    基于热不平衡考虑的溶液除湿/再生传热传质系数(Ⅱ)实验与模型计算分析
    彭冬根1,曹熔泉2,3,张小松2,殷勇高2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40-2446. 
    摘要 ( 1310 )   PDF (860KB) ( 5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液除湿和再生装置是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件,常用的溶液除湿和再生装置内部空气和溶液流道一般是非常复杂,其内部传热传质规律也不易精确得到。建立一套最简单的降膜除湿/再生装置,进行逆流除湿和再生实验。采用本文(I)报中的基于热不平衡考虑的Le-hD测量法计算得到溶液平板降膜的耦合传热和传质系数随各种实验工况的变化,并综合成准则方程,为其他更复杂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的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节流阀中己烷凝结流动数值模拟
    吕孝飞,常春,白博峰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47-2454. 
    摘要 ( 961 )   PDF (1203KB) ( 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自发凝结和异质凝结流动统一的数值模型,研究了存在外界凝结核心时天然气中己烷蒸气的节流凝结性质,并对初始颗粒半径、初始颗粒浓度、背压比和总温等因素对己烷凝结性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己烷在节流后很短距离内凝结,凝结时间很短;己烷自发凝结的极限过饱和度很高;外界核心引起的异质凝结比较显著时会抑制自发凝结,使自发凝结量减小;初始颗粒半径和浓度越大,自发凝结量越小;背压比和总温增加时,凝结总量和自发凝结比重都减小。

    循环流化床预还原粉铁矿的动力学分析与计算
    李渊,朱彤,辛志宇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55-2463. 
    摘要 ( 1284 )   PDF (995KB) ( 4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循环流化床(CFB)一维流动模型及界面反应控制的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建立了CFB连续还原粉铁矿的数学模型,同时考虑了气相与固相的转化过程及粉铁矿的宽筛分特性,并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CFB内的流动及还原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某工业尺度反应器,又分别研究了气速、反应物成分、循环比等因素对反应器内运行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增大气速和降低还原气体的氧化度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固相的转化速率,但前者降低了气体的利用率,而后者增加了气体利用率;控制合适的循环比可以保证固相还原程度更为均匀。

    对流换热场协同的散度效应
    卢小平,俞树荣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64-2468. 
    摘要 ( 1051 )   PDF (331KB) ( 8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场协同原理是基于稳态时层流热边界层的积分方程得到的,其正确性已得到了实验及数值验证。但目前尚缺乏从普遍意义上对场协同角的不同范围与附加当量源性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换热过程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描述,而这些对于应用场协同原理进行传热过程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建立描述对流换热过程的总热通量矢量的散度方程,给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场协同原理的理论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场协同的程度导致了散度的变化,而由于散度表征了区域内的源与区域边界上流的关系,所以分析场协同角在不同的变化范围时的散度效应,可以得到区域内附加当量源的性质,以及区域边界上总热通量矢量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从而说明流体流动换热过程被强化或弱化的原因。

    线圈倾角对方腔内空气热磁对流的影响
    姜昌伟1,李贺松2,陈冬林1,石尔1,朱先锋1,李茂2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69-2475. 
    摘要 ( 1140 )   PDF (3430KB) ( 4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值研究了零重力与重力环境下圆形载流线圈绕X轴倾斜时方腔内空气热磁对流。方腔左侧垂直壁面等温加热、右侧垂直壁面等温冷却,其他壁面绝热。磁场计算采用毕奥-萨伐定律。控制方程基本变量采用控制容积法离散,求解采用SIMPLE算法。获得了空气热磁对流的流场和温度场,以及平均Nusselt数并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磁场力和线圈倾斜角对方腔内流场和换热有重要影响。随γ增加,方腔内对流变得越来越强。零重力环境下,Num关于xeuler=45°呈现对称分布;重力环境下,Num关于xeuler=0°

    环境温度对采用电子膨胀阀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模块机组性能的影响
    江燕涛1,何理2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76-2483. 
    摘要 ( 900 )   PDF (622KB) ( 4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采用电子膨胀阀和模块化能量调节系统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模块化机组制冷和制热性能的影响,对5台制冷量60 kW的机组在出水温度512、环境干球温度2542、相对湿度40%工况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出一系列制冷量、制冷消耗功率、制冷COP、制热量、制热消耗功率和供热COPh实验数据,并得出环境温度对机组这些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比较实验机组和以热力膨胀阀作节流元件的风冷热泵机组,总结出前者具有更良好的能量调节性能和节能性能,并且设备运行的实际工况偏离设计工况越远,如在环境温度40,相同的7

    翅片螺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
    马有福,袁益超,陈昱,刘海磊,康明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84-2489. 
    摘要 ( 1573 )   PDF (636KB) ( 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连续螺旋翅片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锯齿螺旋翅片管具有易于制造、翅化比大,传热系数和翅片效率更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气体换热设备中。为获得翅片螺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5个锯齿螺旋翅片管错列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的翅片螺距范围(3.8314.167 mm),相同Re下随翅片螺距增大,管束翅侧Nu增大19%Eu减小8%;因锯齿螺旋翅片中气流更易渗透和冲刷充分,翅片螺距大于4 mm时其对翅侧Nu的影响已不明显;随气流Re增大,管束综合传热性能j

    基于互动小火焰模型的内燃机燃烧过程大涡模拟
    刘戈,解茂昭,贾明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90-2498. 
    摘要 ( 1172 )   PDF (2978KB) ( 4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化床-输送床耦合装置中煤颗粒的气力分级
    钟林1, 2,钟梅1, 2,董利2,张聚伟2,马凤云1,许光文2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499-2506. 
    摘要 ( 1369 )   PDF (746KB) ( 5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的气相压降特性
    赵清华,全学军,项锦欣,王富平,程治良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07-2511. 
    摘要 ( 1192 )   PDF (830KB)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Water-sparged aerocyclone(WSA)is a new type of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equipment with high efficiency.The gas phase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in WSA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With the increase of inlet gas velocity(ug), the liquid jet presents three patterns: steady-state jet, deformed spiral jet and atomized spiral jet, and the pressure drop curves in WS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i.e., low pressure drop, abruptly increased pressure drop and high pressure drop.In the low pressure drop region, the liquid holdup in outlet gas(εL)is almost zero, and the gas pressure drop in WSA(Δp)increases with ug.In the second region,εL develops from zero and Δp increases abruptly.In the high pressure drop region, εL and Δp increase with ug. The mechanism of the three pressure drop regions is discussed.A non-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for the regions with low and high pressure drop, which correlates the Euler number with the gas Reynolds number based on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and can be well used to predict the pressure drop in WSA.

    温度和活性剂浓度梯度协同驱动的液滴铺展特性
    王松岭,李春曦,叶学民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12-2519. 
    摘要 ( 895 )   PDF (793KB) ( 4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亚甲基蓝光度法研究基于CaO2的Fenton反应条件
    刘娇,孟范平,王震宇,刘启元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20-2526. 
    摘要 ( 1119 )   PDF (448KB) ( 3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aO2作为原位Fenton 氧化修复中H2O2持续供源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利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评价了基于CaO2Fenton反应中催化剂种类、初始pH值、CaO2用量、催化剂和CaO2比例、磷酸缓冲溶液浓度对羟基自由基(HO·)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Fe2+作为催化剂,在pH值为4CaO2

    石英毛细管反应器内双酚A在高温水中的稳定性
    柳颖萍,金赞芳,刘丽,黄园园,林春绵,潘志彦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27-2534. 
    摘要 ( 1560 )   PDF (988KB) ( 3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离工程
    旋风分离器短路流的估算问题及其数值计算方法的讨论
    付烜,孙国刚,刘佳,时铭显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35-2540. 
    摘要 ( 1160 )   PDF (1465KB) ( 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旋风分离器升气管下口短路流量的大小是评价分离器性能的指标之一,现有的短路流计算方法对升气管下口短路流出现的高度范围的选取并不明确,采用不同的高度范围计算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故而分离器设计、开发及应用前后往往需要经历反复的实验验证过程,既费时又费力。通过对双进口及普通单进口分离器径向速度场和轴向速度场的分析,自定义了一种基于数值计算平台的短路流计算方法,要点为根据分离器升气管下口位置横截面上径向流动向心与离心趋势的拐点划分短路流量计算的范围,基本为与升气管同心的环状面,利用CFD软件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此环面内下行的流量,即通常意义的短路流量。该计算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准确地定义短路流计算的范围,并且对于新型多进口分离器和普通单进口分离器都适用,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可靠。

    萃取精馏分离苯-环己烷三元混合溶剂的效应
    张志刚,刘雷,李文秀,陈立峰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41-2545. 
    摘要 ( 1196 )   PDF (384KB) ( 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程系统工程
    化工过程约束优化控制的可行性分析及约束处理
    张惜岭, 王书斌, 罗雄麟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46-2554. 
    摘要 ( 2407 )   PDF (1526KB) ( 8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化工领域过程控制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对输出变量、输入变量甚至中间变量的约束。不同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会造成约束条件无法全部满足,优化控制器无可行解,给实际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从凸体几何角度,将化工生产过程中约束优化控制的可行性判定转化为凸多面体是否相交的问题,将不可行时合理的约束处理方案转化为一系列线性规划或非线性规划问题,提出无需人为参与的自动进行约束优化控制可行性分析和约束调整的算法。Shell公司提供的重油分馏塔典型案例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在约束优化控制不可行时自动有效地进行合理的约束调整,超调量小,控制作用变化平缓,且有一定控制裕量。

    基于核PLS方法的非线性过程在线监控
    胡益1,王丽2,马贺贺1,侍洪波1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55-2561. 
    摘要 ( 1031 )   PDF (711KB) ( 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过程监控数据的非线性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核偏最小二乘(KPLS)的监控方法。KPLS方法是将原始输入数据通过核函数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高维特征空间再进行偏最小二乘(PLS)运算。与线性PLS相比,KPLS方法能充分利用样本空间信息,建立起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与其他非线性PLS方法不同,KPLS方法只需要进行线性运算,从而避免非线性优化问题。在对过程进行监控时,首先采用KPLS方法建立模型,得到得分向量,然后计算出T2SPE统计量及其相应的控制限。Tennessee Eastman(TE)模型上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线性PLS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注塑成型翘曲优化设计
    时慧焯,王希诚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62-2568. 
    摘要 ( 991 )   PDF (1020KB) ( 5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注塑成型是制造塑料产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整个注塑成型过程一般分为注射、保压和冷却3个阶段。成型过程中的翘曲变形是注塑制品一种严重的缺陷。由于注塑制品质量主要受工艺条件影响,所以如何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来减少翘曲变形成为改进注塑制品质量的一个关键。以模具温度、熔体温度、注射时间、保压时间、保压压力和冷却时间为设计变量,运行Moldflow软件进行制品的翘曲变形分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来建立翘曲变形与设计变量的函数关系,加权形式的期望提高加点准则实现序列的迭代优化设计。这种加点准则能调整局部和全局搜索,在保证计算效率的同时提高对全局最优解的逼近程度。通过实例验证,所提出的优化方法能有效地减小注塑制品的翘曲变形。

    基于差异特征的案例可拓修改方法研究与应用
    徐圆,彭荻,朱群雄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69-2574. 
    摘要 ( 740 )   PDF (392KB) ( 4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案例修改作为案例推理技术的重要环节和难点,存在着修改知识获取困难、修改方法通用性差的问题,结合可拓理论,在运用基元模型实现统一深层次案例描述和相似度检索的基础上,对相似案例进行满意评估,对于评估出的不相容的相似案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特征的取代式案例可拓修补方法,并将修改后的案例进行筛选评价得到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案例可拓修改方法。以精馏塔理论板数的确定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对知识依赖性低、学习能力强,为案例修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子空间方法的模型失配检测研究
    陈贵,杨江,谢磊,张荣金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75-2581. 
    摘要 ( 935 )   PDF (742KB) ( 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面与界面工程
    华光礁出水铁器腐蚀产物及脱盐研究
    杨传森1,王菊琳1,张治国2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82-2587. 
    摘要 ( 1091 )   PDF (682KB) ( 2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研究了华光礁出水铁器腐蚀产物及有害盐脱除,其中HTQ6#铁器锈蚀产物表面电阻率为(3×103)~(1×108Ω,已完全矿化且具有磁性,腐蚀产物主要为Fe3O4α-FeOOHγ-FeOOHFeOCl。为避免有害锈γ-FeOOH

    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
    碱性蛋白酶水解蚕蛹蛋白集总动力学
    赵钟兴1,廖丹葵1,孙建华1,黄科林2,孙果宋2,金维维1,谢美萱1,吴志洪2,童张法1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88-2594. 
    摘要 ( 1264 )   PDF (452KB) ( 6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密度培养的反复分批发酵法生产丁二酸
    徐冰,马江锋,梁丽亚,刘嵘明,王光明,张敏,姜岷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595-2599. 
    摘要 ( 1289 )   PDF (371KB) ( 5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能源和环境工程
    层间地下水污染曝气修复的影响带
    范伟1,杨悦锁1,2,路莹1,杜新强1,张加双1,宋晓明1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00-2607. 
    摘要 ( 861 )   PDF (499KB) ( 4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影响带是开展曝气修复机理研究和工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不同场地条件下影响带的型态与形成机制不同。以我国东北地区典型层间地下水污染场地为例,在阐明污染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曝气修复的运行、监测与分析,利用地下水水位、溶解氧、温度等参数的动态变化来反映曝气修复对地下环境的影响,并以之指示曝气影响带的空间分布。进而通过对影响带地下水动态特征的分析,阐明曝气驱替过程中的水流运动过程,量化分析该层间水曝气模式下的水流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在该曝气模式下,影响半径可达9 m,影响区呈倒圆锥状,其中赋存地下水362.04 m3,受曝气驱替作用,影响带内地下水以一定流量向四周流散,该流量随时间递减,连续运行6 h累积流散量为0.97 m3,表明该曝气修复模式下地下水的侧向流散并不显著。

    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磷的影响
    吴蕾,彭永臻,王淑莹,刘旭,李凌云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08-2614. 
    摘要 ( 1112 )   PDF (752KB)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除磷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试验,以混合丙酸和乙酸(21)为外加碳源,在厌氧起始阶段投加不同浓度的NO-3-N0, 20, 30, 5075 mg·L-1, pH=8.0)和NO-2-N10204060 mg·L-1, pH=7.0, 7.58.0),研究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的投加对聚磷菌释磷无明显抑制,系统中VFA的吸收、磷的释放和硝态氮的反硝化同时发生,挥发性脂肪酸(

    分段进水脱氮除磷工艺中反硝化除磷的实现与维持
    葛士建1,王淑莹1,曹旭1,马斌2,路聪聪1,彭永臻1,2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15-2622. 
    摘要 ( 1354 )   PDF (848KB) ( 1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实际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应用改良UCT分段进水工艺研究反硝化除磷的实现途径与维持方法,探讨工艺运行参数对反硝化除磷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强化缺氧吸磷对提高系统脱氮除磷效率的作用和稳定维持反硝化除磷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通过A/O分段进水工艺向改良UCT分段进水工艺运行方式的转变,可以成功富集反硝化聚磷菌,最高比例达39.2%,污泥缺氧吸磷速率为3.194.48 mg P·g VSS-1·h-1。缺氧/好氧吸磷速率和磷去除率随厌氧池体积的增加而增加,最佳体积分配为34/102/204 L1/3/6)。控制污泥回流和内循环分别为100%

    反硝化聚磷污泥的基质利用及代谢途径
    刘晖1,2,孙彦富1,周康群1,李军2,陈捷美1,麦志宏1,李研2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23-2628. 
    摘要 ( 1315 )   PDF (419KB) ( 2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A/ASBR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并利用乙酸和葡萄糖两种基质进行反硝化聚磷实验,跟踪实验过程水中的磷酸盐、硝酸盐、COD与泥中PHA和糖原的变化,研究代谢途径。结果表明:(1)厌氧时磷酸盐的释放将决定PHA的合成,缺氧时PHA的分解一方面作为碳源将NO-3-N还原成了N2,同时产生的ATP为聚磷过程提供能量,因此在研究反硝化聚磷效果时,应重点跟踪ΔPHA,而不是ΔCOD。(2)以葡萄糖为基质时只有先通过发酵型的菌将葡萄糖分解为小分子的挥发性有机酸,才能充分发挥非发酵菌的反硝化聚磷功能。(

    葡萄糖和木糖共发酵的产氢特性
    任云利,汪同嘉,王键吉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29-2634. 
    摘要 ( 1463 )   PDF (617KB) ( 6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赤泥捕获CO2反应特性
    伊元荣1,2, 韩敏芳1,于立安1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35-2642. 
    摘要 ( 720 )   PDF (1837KB) ( 5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
    废纸浆/HDPE复合发泡材料的流变行为及发泡形态
    曾广胜1,2,许超1,2,刘跃军1,2,瞿金平3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43-2650. 
    摘要 ( 795 )   PDF (2516KB) ( 14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废旧瓦楞纸板粉碎制浆,与HDPE(高密度聚乙烯)通过模压成型制备了废纸浆/HDPE发泡复合材料。利用英国Rosand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在线研究了发泡剂AC含量、废纸浆含量、温度以及吸热、放热和平衡发泡剂对废纸浆/HDPE复合发泡材料的流变行为的影响,并在SEM下观察了不同AC含量和废纸浆含量对发泡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废纸浆/HDPE复合发泡材料熔体表现为假塑性流动特征,当剪切速率达到600 s-1时,出现管壁滑移现象。发泡剂AC能明显降低熔体黏度,随着AC含量的增加,熔体黏度下降。随着废纸浆含量的增加,熔体黏度增加。当剪切速率小于275 s-1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熔体黏度降

    潜伏性2MMZ-PS微胶囊固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史有强,张秋禹,尹雅楠,尹常杰,张宝亮,顾军渭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51-2656. 
    摘要 ( 1390 )   PDF (996KB) ( 8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甲基咪唑(2MMZ)为芯材,聚苯乙烯(PS)为壁材,采用溶剂挥发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潜伏性2MMZ-PS微胶囊固化剂。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度分析仪和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对微胶囊固化剂的化学结构、芯材含量、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及固化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微胶囊固化剂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约为10.18 μm,芯材2MMZ含量为40.36%。由微胶囊固化剂与环氧树脂E-51制备的单组分胶黏剂,具有优良的固化特性和潜伏性能,可在

    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双水相共聚过程的临界分相
    蔡晓生,单国荣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57-2662. 
    摘要 ( 1633 )   PDF (541KB) ( 6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VA-044)引发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含一定量聚丙烯酸钠(PAANa)的硫酸铵(AS)水溶液中进行双水相共聚合。用分光光度计对聚合体系分相进行在线确定,采用溴化法测定了聚合体系临界分相时的转化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体系临界分相时聚合物链的分子量进行了研究。随着MMA用量的增加,临界分相转化率和临界分相分子量逐渐减少;AMAA单体总量增加,临界分相转化率逐渐降低,临界分相分子量逐渐变大;

    四官能度过氧化物引发制备高抗冲聚苯乙烯
    曹锐鑫,单国荣,黄志明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63-2667. 
    摘要 ( 1085 )   PDF (556KB) ( 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加应力对钢筋/环氧涂层体系在模拟孔隙液中失效的影响
    胡旭晖,赵旭辉,左禹,唐聿明
    CIESC Journal. 2011, 62(9):  2668-2673. 
    摘要 ( 1016 )   PDF (634KB) ( 8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