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9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4-25
    化工学报
    合成甲醇基元过程瞬态动力学的模型化(Ⅰ)——基元过程序列结构
    陈晓春,张之旭,饶国瑛,李成岳
    CIESC Journal. 1999, 50(2):  145-151. 
    摘要 ( 827 )   PDF (349KB) ( 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动态原位红外测试技术和TPD、TPSR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合成甲醇有关物种H_2、CO、CO_2和CH_3OH在铜基催化剂上的吸附与反应特性,判识了反应过程中在催化剂活性表面上的吸附态中间物的类型。在实验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催化剂活性表面上可能的基元过程序列结构。
    合成甲醇基元过程瞬态动力学的模型化(Ⅱ)——合成甲醇瞬态动力学
    陈晓春,饶国瑛,李成岳
    CIESC Journal. 1999, 50(2):  152-158. 
    摘要 ( 834 )   PDF (302KB) ( 2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基元过程序列结构判识的基础上,以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气体池作为检测器,采用动态响应技术,进行了合成甲醇过程瞬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微型反应器尾气中各主要物种的浓度对反应器进料浓度阶跃变化的动态响应数据。基于瞬态速率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由H_2/CO/CO_2合成甲醇初步的瞬态动力学关系。
    工业Fe-Cu-K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反应动力学(Ⅰ)——基于机理的动力学模型
    马文平,李永旺,赵玉龙,徐元源,周敬来
    CIESC Journal. 1999, 50(2):  159-166. 
    摘要 ( 910 )   PDF (312KB) ( 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费托合成反应碳化物机理出发,考虑费托合成产物中烯烃再吸附对反应产物分布影响的事实,首次导出了费托合成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中由于引入烯烃再吸附项链增长几率不再是一个常数,因而更适合于解释铁基催化剂上非理想Anderson-Schulz-Flory产物分布.
    工业Fe-Cu-K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反应动力学(Ⅱ)——模型筛选与参数估值
    马文平,李永旺,赵玉龙,周敬来,钟炳
    CIESC Journal. 1999, 50(2):  167-173. 
    摘要 ( 799 )   PDF (310KB) ( 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本文(Ⅰ)报获得的费托合成动力学模型及水煤气变换反应动力学模型,结合在固定床中测得的动力学数据,对几个候选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参数回归。结果表明,表面碳化物烯烃再吸附机理模型和CO_2脱附为控制步骤的水煤气变换反应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实验数据,所得最终费托合成机理动力学模型满足模型检验要求,且回归得到的活化能值与文献结果一致。
    甲烷、苯无限稀释水溶液亨利常数的Monte Carlo分子模拟计算
    金文正,高广图,屈一新,汪文川
    CIESC Journal. 1999, 50(2):  174-184. 
    摘要 ( 865 )   PDF (463KB) ( 1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偶合参数热力学积分NPF系综法对甲烷和苯常温常压下在无限稀释水溶液中的化学势及亨利常数进行计算机模拟。模拟中采用周期边界条件、优先抽样方法。水的势能采用TIP4P,甲烷和苯则采用OPLS模型,并用Ewald方法对水分子问电荷作用进行长程校正。模拟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表明所应用的方法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并可正确描述水溶液的微观结构。
    双酚A-苯酚加合物结晶动力学
    李传兆,张敏华,董秀芹,谈遒
    CIESC Journal. 1999, 50(2):  185-190. 
    摘要 ( 803 )   PDF (277KB) ( 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歇动态法,用来测定晶体成核与生长动力学参数。对粒数密度衡算方程进行变换,可测定晶体生长速率;通过建立晶体生长速率与成核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式,求得晶体成核速率。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双酚A-苯酚加合物结晶动力学参数。
    连续逆向色谱电泳过程
    赵平,王世昌
    CIESC Journal. 1999, 50(2):  191-199. 
    摘要 ( 724 )   PDF (482KB) ( 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连续CACE过程借助流场和逆向电场的共同作用,使目标蛋白质在分离柱富集区内连续富集。本文提出了连续CACE分离柱内浓度分布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并对方程进行了求解。解决了富集区内目标蛋白质浓度的在线检测,用牛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C在两套连续CACE装置上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
    渣油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性能的数值模拟——喷嘴射流速度与角度对流动反应的影响
    王洪斌,徐春明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00-207. 
    摘要 ( 679 )   PDF (390KB) ( 1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三维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喷嘴射流速度与角度对提升管反应器内流动、传热及反应的影响。从数值模拟结果来看,同一角度下、一定范围内的射流速度对提升管内流动形态改变不大,对催化剂和油气浓度分布、气相组成浓度分布有一定影响,而角度变化对流动、反应都有较大影响,从本研究的范围来看,可以得出对不同的操作条件和装置存在最优喷嘴射流速度和角度的结论,射流角度应不超过45°,且45°时60m·s~(-1)的射流速度为优。
    三相循环流化床中沸腾传热特性
    张利斌,李修伦,张金钟,林瑞泰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08-215. 
    摘要 ( 689 )   PDF (414KB) ( 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新型蒸发沸腾传热方式,即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沸腾传热。实验表明:该传热方式具有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效果;其传热系数比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膜系数高1.5~2.0倍,并能长期保持传热壁面的洁净。实验中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固体粒子(玻璃球、陶瓷球、钛粒和钢球)、粒子体积分率、液相流速以及加热蒸汽压力等因素对循环流化床沸腾传热的影响。
    304SS/NaCl体系中环己胺的缓蚀作用
    刘剑平,宋诗哲,唐子龙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16-221. 
    摘要 ( 822 )   PDF (300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稳态阳极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位开路衰减响应曲线和计时电位法等多种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环己胺对AISI 304不锈钢在NaCl溶液中的孔蚀缓蚀性能。结果表明环己胺不仅可以显著降低304不锈钢在NaCl体系中的孔蚀敏感性,而且对蚀孔发展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缓蚀作用是由于环己胺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层,提高了钝化膜的自修复能力,从而抑制了蚀孔的发生和发展。
    颗粒/流体反应的分数维模型
    马兴华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22-227. 
    摘要 ( 573 )   PDF (320KB)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形状不规则颗粒/流体体系的分数维反应模型。在拟稳态条件下求得反应物浓度分布式、反应时间、完全反应时间、相对反应时间、单位时间的反应量和颗粒转化率的分数维表达式。并由此导出膜扩散、灰层扩散和化学反应3个阶段的反应时间等参数,讨论了颗粒的分数维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改进的UNIQUAC模型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应用
    李小森,陆九芳,李以圭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28-234. 
    摘要 ( 719 )   PDF (175KB) ( 1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划分为链节,建立了一个计算混合Gibbs自由能的分子热力学模型,对不同温度下的5个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进行了关联,并利用得到的参数预测了不同温度下其他14个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关联与预测结果均令人满意。与Chen-NRTL模型相比,本模型计算精度较好,具有预测功能。
    化学聚合法强化吸附剂热传导
    朱冬生,汪立军,谭盈科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35-241. 
    摘要 ( 657 )   PDF (378KB) ( 1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化学聚合法强化吸附剂——沸石颗粒的热传导性能,利用苯胺单体在沸石颗粒表面氧化聚合,使少量的聚苯胺形成均匀连续的导热性能好的高分子材料网,在实验条件下可使该种吸附剂的有效导热系数提高到原来的4倍多。同时,将强化后的吸附剂挤压成型,进行强化吸附床层的传热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密度为原来的1.5倍的成型块,其有效导热系数比原来提高30%,对比混合法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表明,化学聚合法较物理混合法效果更明显,是一种适宜吸附剂热传导强化的新途径。
    铂盐溶液浸渍Nafion膜的外扩散
    段天平,王建华,夏代宽,刘期崇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42-246. 
    摘要 ( 497 )   PDF (206KB) ( 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emst-Planck方程为基础,对铂盐溶液浸渍Nation膜过程建立了非稳态的外扩散过程数学模型,采用预测-校正方法对模型求解,经Powell法搜索寻优,获得了液膜扩散系数及液膜厚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液体烃的分子结构与导热率
    张克武,张宇英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47-253. 
    摘要 ( 662 )   PDF (340KB) ( 1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国际化工领域著名的Latini等式的不足后,以张克武提出的气体不平衡状态理论方程导出的液体导热率理论方程和理论定则为依据,提出液体烃导热率方程;经用各类液体烃76种362个实验数据检验,平均误差1.78%,显著优于前人公式。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偏二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动力学
    吕群,翁志学,黄志明,周树学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54-261. 
    摘要 ( 780 )   PDF (380KB)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转化率等因素对偏二氯乙烯(VDC)-丙烯腈(AN)悬浮共聚树脂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速率的影响,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讨论了AN的水溶性对树脂组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分子质量与聚合温度及引发剂浓度关系的模型。
    Sn(Ⅳ)与Fe(Ⅲ)溶液共聚合研究
    施凯,赵春禄,刘振儒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62-266. 
    摘要 ( 710 )   PDF (387KB) ( 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随着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混凝法是当前国内外众多水处理工艺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单元操作技术之一.而混凝效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絮凝剂.因此高效絮凝剂的研究开发工作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的热点.在六、七十年代,人们对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铁(PFC)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后来又在铁铝共聚合,尤其在加聚某些阴离子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但目前尚未见到加聚Fe~(3+)、Al~(3+)以外的其他金属离子的研究报道。本文正是通过加聚sn~(4+),即含有更高离子化合价的金属离子来提高絮凝剂压缩双电层和电中和能力,进而提高絮凝剂的凝聚性能,以提高水处理效果.
    PP/LMPM复合材料中PP的结晶行为
    熊传溪,闻荻江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67-272. 
    摘要 ( 670 )   PDF (284KB) ( 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等规聚丙烯(PP)耐热性较好,可以在100℃下长期使用,但低温脆性是其缺点之一.PP的脆性与其晶态结构密切相关,通过改变PP的形态结构可达到增韧PP的目的.低熔点金属(LMPM)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与聚合物如聚丙烯(PP)相比刚性也较大,采用适当的混炼工艺将LMPM与PP复合,可能会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由于Sn的熔点(231.97℃)较低,在熔点以上混炼时因受到剪切力的作用会在聚合物基体中原位分散成纳米粒子;二是Sn纳米粒子不仅对PP可能有增韧的作用,而且可能会形成更多的导电通道,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电性,降低渗流阈值;三是sn熔体的粘度比PP熔体的粘度低,可以改善PP的加工性能.在LMPM与即的原位复合过程中,PP的结晶行为有可能改变,以致造成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采用DSC方法测定了PP/LMPM复合材料试样的等温结晶曲线,计算出了结晶速率常数k及Avrami常数n,探讨了PP的成核机理及生长机理.同时,测定了该试样的非等温结晶曲线,讨论了PP的结晶速率(成核速率、生长速率)和晶粒分布。
    重力式油水分离设备结构优化模型
    陆耀军,薛敦松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73-279. 
    摘要 ( 702 )   PDF (435KB) ( 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在重力式油水分离设备中,通常都认为连续相沿设备轴向流动,而分散相则一方面随连续相运动,另一方面又相对于连续相作沉降或浮升运动。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1978年Zemell采用放射性示踪法,对油水分离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现场实测,结果发现,被测分离器中存在有严重的短路流和涡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消除设备中的这些涡流和短路流,相同条件下可提高设备处理能力4倍以上;1975年美国C-E Natco公司也曾在API标准分离器中,通过引人Pefformax填料使设备性能明显改善,从而成为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主要设备;1987年河南石油勘探局又在C-E Natco公司Performax填料式分离器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设备的人口构件等进一步改进了设备的流动特性,由此发展出的
    用于复杂有机化合物热容预测的一个新的拓扑指数
    任碧野,陈国斌,许友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80-286. 
    摘要 ( 529 )   PDF (340KB) ( 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主要由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所决定,如何直接从分子结构预测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已成为近几年来计算机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利用拓扑指数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建立定量结构-性质/活性关系(QSPR/QSAR)来对化合物的性质/活性进行预测和评估则是一条十分简便的途径,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目前,拓扑指数法已广泛用于化学、化工、生物化学、环境科学、药学以及毒理学等领域,拓扑指数(即图不变量)就是用某种数学量来表征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虽然目前已提出了一百多种拓扑指数,但真正能适应含杂原子、多重键等复杂体系的却廖廖无几.为此,作者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拓扑指数Xu,并成功地用于烷烃的沸点等理化性质的预测.本文进一步将Xu指数推广到含多重键、杂原子的化合物体系以期对化合物的热容进行预测.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简介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87-287. 
    摘要 ( 672 )   PDF (68KB) ( 1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是在原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的基础上于1997年7月正式成立的。它的成立是天津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形势要求,它表征着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的优势在高起点上的再度融合。 追溯历史,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院校调整时成立的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工系由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和燕京大学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化工系也有一部分并入。可以说,它集中了当时有关院校化工师资的精英,为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并对天津大学面向新世纪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化工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沉痛悼念李绍芬、许锡恩教授
    CIESC Journal. 1999, 50(2):  288-288. 
    摘要 ( 696 )   PDF (63KB) ( 1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化工学报》第八届编委会委员、天津大学李绍芬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2月13日在天津逝世,享年70岁。 李绍芬教授1928年4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1953年从天津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工业催化反应工程教研室主任。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