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6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5-05
    热力学
    蒸发器沸腾两相段熵产分析
    杜莹, 李永光
    化工学报. 2011, 62(5):  1185-1190. 
    摘要 ( 1136 )   PDF (753KB) ( 3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管内侧制冷剂,管外侧水的蒸发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了蒸发器沸腾两相流段的熵产计算模型,用量纲1熵产数Ns表示管内外流体因温差传热和压降损失引起的不可逆损失。分析水侧、制冷剂侧质量流量,水侧入口温度和管长尺寸对系统熵产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熵产主要由制冷剂侧两相压降引起;系统熵产数随水侧质量流率的增大迅速降低并趋于稳定,随制冷剂侧质量流率的增大呈指数增长,随水侧进口温度和管长尺寸的增大而增加。

    乙酸乙酯-1,2-丙二醇二元系的密度、折射率和黏度
    凌锦龙, 曹枫, 徐敏虹, 俞丽丽
    化工学报. 2011, 62(5):  1191-1196. 
    摘要 ( 1109 )   PDF (384KB) ( 4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常压下测定了乙酸乙酯和1,2-丙二醇二元系在298.15323.15 K下的密度、折射率和黏度,建立了混合液密度、黏度随组成和温度变化关系的方程。计算了过量摩尔体积VE,折射率偏差ΔnD,黏度偏差Δη和过量流动活化自由能ΔG*E。结果表明,过量摩尔体积低温时在全浓度范围内为负值,但随温度升高,在富酯区变为正值;而折射率偏差高温时在富醇区为微小正值,其他情况都是负值;黏度偏差和过量流动活化自由能显示了相同的变化关系,均为负值,且都随温度降低而偏差增大。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粗糙颗粒动理学及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的数值模拟
    陈巨辉, 杜小丽, 孙立岩, 徐鹏飞, 郝振华, 陆慧林
    化工学报. 2011, 62(5):  1197-1204. 
    摘要 ( 1090 )   PDF (492KB) ( 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气体分子动理学和颗粒动理学理论,考虑颗粒旋转流动对颗粒碰撞能量交换和耗散的影响,建立粗糙颗粒动理学。采用Chapman-Enskog颗粒速度分布函数,提出了颗粒相应力、热通量和颗粒碰撞能量耗散计算模型。采用欧拉-欧拉气固双相流模型,数值模拟鼓泡流化床内气体-颗粒两相流动特性。模拟结果得到了床内颗粒相速度和脉动速度分布,与Yuu等实验结果相吻合。分析不同的切向弹性恢复系数对颗粒相拟总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颗粒浓度时颗粒拟总温随切向弹性恢复系数而增加。

    水力式流浆箱稳流室的数值研究
    康国兵, 陈克复, 冯郁成, 李军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05-1211. 
    摘要 ( 751 )   PDF (1342KB) ( 4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浆箱是造纸机上非常关键的设备,纸页的成形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浆箱的性能。水力式流浆箱采用稳流室作为浆料匀整装置,利用淹没射流原理,使流浆箱内的浆流具有均匀的速度剖面。稳流室长度是稳流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基于可实现k-ε湍流模型,运用Fluent求解水力式流浆箱稳流室内的流场参数,利用PIV测量技术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利用统计学原理计算出稳流室各横截面上的速度均方差,并以速度均方差值的变化趋势来判断稳流室内浆流速度是否达到均匀,对于不同布浆管束直径d和浆料入射速度v,计算出稳流室内浆流达到均匀分布所要求的长度L,结果表明L值随着布浆管束的直径增加和入射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并且二者分别符合一次函数关系。利用二元函数拟合得出L值与dv之间的关系式,该式可作为水力式流浆箱稳流室的设计参考。

    T形微通道结构中的流体混合规律
    吴玮, 王丽军, 李希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12-1218. 
    摘要 ( 1388 )   PDF (2723KB)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单级和双级T形微通道结构中流体的混合规律进行了实验和模拟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流动Reynolds数的增加,微通道内依次出现层流、涡流、卷流3种不同流动状态;在单级T形微通道中,只有当流动处于卷流状态时,混合才得以强化;而对于双级T形微通道结构,流体接触面积增大,流向转变使得当最大尺度的混合通道中出现涡流时,混合即增强。在相同停留时间条件下,双级T形微通道结构中流体混合效率明显高于单级。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含有多级T形结构的树状分形仿生网络结构能够极大地强化流体混合,多级T形网络结构是一种高效的微观混合构型。

    非对称分离重组扇形空腔微混合器的混合特性
    夏国栋, 李健, 吴宏杰, 周明正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19-1225. 
    摘要 ( 920 )   PDF (1213KB) ( 3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平面内非对称分离重组微混合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被动式微混合器,并对该结构微混合器的混合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离散、SIMPLE算法进行层流计算,采用混合强度值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Reynolds数在180范围间的混合强度值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在次通道上布置扇形空腔对非对称式微混合器的混合强度值有明显提高,同时扇形空腔的几何结构参数值对该微混合器的混合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本文模拟结果在综合考虑混合强度与泵功消耗等条件下,当主次通道宽度与扇形空腔结构宽度比为(w3/w1)=1/3时非对称分离重组扇形空腔微混合器的混合强度值可达到78%左右。

    矩形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垂直向上流动特性
    周云龙, 王红波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26-1232. 
    摘要 ( 1238 )   PDF (805KB) ( 5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氮气和水为实验介质,利用高速摄像机对水力直径为1.15 mm的矩形小通道内的气液两相垂直向上流动特性进行可视化研究,依次得到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和环状流4种典型的流型图像。针对小通道内气泡之间相互无遮掩性的优势,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流型图像分形增强,检测气泡边缘并填充后根据提出的气相体积模型,得到两相流动的含气率。结合实验数据,根据分液相Reynolds数把流动分为层流区、过渡区和紊流区,并对Chisholm关系式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压降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本文实验结果。

    曲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
    钱才富, 高宏宇, 孙海阳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33-1238. 
    摘要 ( 729 )   PDF (1040KB) ( 4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新型折流板——曲面弓形折流板,并构造曲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壳程传热和流动阻力性能。在实验方面,设计了实验用曲面弓形折流板和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试样,其中换热器管束采用可拆连接形式,以考察不同折流板结构和板间距的影响。通过改变管程及壳程流量和管程流体进口温度,获得了大量对应于不同折流板结构的壳程压力降和传热系数实验数据。在模拟方面,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了曲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流体数值分析模型,得到了壳程流体流场分布及壳程压力降和传热系数。结果发现,在相同结构参数和流动条件下,曲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压力降比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降低9%24%,而壳程传热系数比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提高3%11%

    附加惯性力作用下竖直矩形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
    魏敬华, 潘良明, 徐建军, 黄彦平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39-1245. 
    摘要 ( 1237 )   PDF (4236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摇摆条件下附加惯性力的作用会对两相流动的压降及汽泡受力产生影响。考虑相变能量和质量输运,采用流体体积(VOF)多相流模型对附加惯性力条件下竖直矩形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进行了数值模拟。汽液界面位置通过分段线性插值(PLIC)的方法获得。模拟结果获得了孤立汽泡周围压力、速度、温度分布以及二次流动现象,分析了汽泡聚合过程汽泡形态及内部速度矢量的演变过程,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结论吻合良好。附加惯性力作用使得流动压降比静止条件下要大,过冷流动沸腾压降由于汽相产生会在单相流动的基础上产生波动,且热通量越大,压降波动幅度越大。摇摆产生的附加惯性力相对汽泡所受的其他力而言可以忽略不计,而摇摆导致的流量波动会改变汽泡受力大小,进而影响沸腾换热。

    内壁填充环状金属泡沫的管内流动凝结换热
    徐会金, 屈治国, 杜艳平, 何雅玲, 陶文铨, 卢天健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46-1251. 
    摘要 ( 1092 )   PDF (501KB) ( 3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采用在圆管内壁填充环状金属泡沫的方法强化管内对流凝结换热,实验研究了制冷剂R134a在内壁填充环状金属泡沫管内的流动凝结的压降和换热,克服了完全填充金属泡沫管流动阻力大的缺点。用于计算传热系数的管壁温度通过热电偶测量得到。综合分析了质量流速和两相流体干度对流动凝结压降及传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壁填充环状金属泡沫管压降远大于光管,压降随质量流速和干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且呈非线性。通过壁面温度分布和温度波动对内壁填充环状金属泡沫管内的两相流型进行判别,发现影响该类强化管凝结换热的两种主要流型:分层流和环状流。内壁填充环状金属泡沫管的凝结传热系数大于光管,且随着质量流速和干度的增加传热系数增大,该类强化管流动凝结传热系数是光管的2倍左右。

    带斜截半椭圆柱面空冷器的传热和流阻特性数值模拟
    高猛, 周国兵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52-1257. 
    摘要 ( 1099 )   PDF (670KB) ( 4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e=4002200范围内,对管后分别布置一对斜截半椭圆柱面和三角形小翼涡流发生器的顺排和叉排翅片圆管空冷器气侧传热和流阻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两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效果相当。由于流线型设计,斜截半椭圆柱面在顺排管和叉排管空冷器中产生的流阻分别比三角形小翼低0.07%2.53%1.51%5.31%,在叉排管空冷器中,两涡流发生器在较高Re下均具有流动减阻效果,斜截半椭圆柱面最多可减阻6.40%,三角形小翼最多可减阻4.39%。顺排管空冷器中斜截半椭圆柱面综合性能R=(j/j0)/(f/f0)值在Re>700时比三角形小翼高

    一种新型多喷嘴汽-液喷射器的性能
    马昕霞, 袁益超, 刘聿拯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58-1263. 
    摘要 ( 894 )   PDF (455KB) ( 5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汽-液喷射技术中关于湿蒸汽的研究较少,然而在实际工业中,相当一部分低压蒸汽是具有一定干度的湿蒸汽。为此,设计了以湿蒸汽为工作蒸汽的实验台,并采用一种多喷嘴结构的汽-液喷射器作为实验元件,分析了蒸汽压力、蒸汽干度及喷射器背压对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蒸汽干度使蒸汽质量流量随蒸汽压力变化的曲线平移。喷射系数随蒸汽干度的增大而增大。蒸汽压力较低时,喷射系数和过冷水流量随蒸汽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着蒸汽压力的升高,当汽羽的长度大于喷射器的喉嘴距时,过冷水发生壅塞,喷射系数开始减小,而过冷水流量的减小延迟。总体上,喷射系数随背压的升高而减小,在背压不同的范围内,喷射系数下降的速度有所不同。

    涡流分级机转笼结构改进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黄强, 于源, 刘家祥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64-1268. 
    摘要 ( 787 )   PDF (1557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燥过程中颗粒湿含量的检测
    陈敏, 王靖岱, 阳永荣, 廖祖维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69-1274. 
    摘要 ( 1127 )   PDF (576KB) ( 3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圆形自由水射流冲击换热及喷嘴布置
    柳翠翠, 姜泽毅, 张欣欣, 张成, 马强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75-1281. 
    摘要 ( 1044 )   PDF (465KB) ( 3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整体结构催化剂浸渍过程的动力学行为
    王寅, 赫崇衡, 汤睿, 冯大龙, 李平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82-1289. 
    摘要 ( 939 )   PDF (461KB) ( 5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贵金属Pd()和过渡金属Mn()为活性组分,具γ-Al2O3涂层的堇青石陶瓷蜂窝为载体,采用过量浸渍法,考察了蜂窝型整体结构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浸渍条件(浸渍液pH值、温度和浓度)对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吸附量的影响,确定了Pd()Mn()适宜的浸渍pH值和温度。比较了浸渍液在蜂窝通道中的填充时间、浸渍液向γ-Al2O3涂层毛细孔内渗透时间、活性组分在蜂窝通道内溶剂中的扩散时间、活性组分在γ-Al2O3涂层毛细孔内溶剂中的扩散时间以及载体对活性组分的吸附时间,发现浸渍过程受吸附动力学控制。根据Lagergren

    水分对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热稳定性的影响
    蒋慧灵, 闫松, 魏彤彤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90-1295. 
    摘要 ( 1083 )   PDF (826KB) ( 3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有机过氧化物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该物质具有很强的分解特性,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后果非常严重。为研究该类物质的热稳定性,本文通过采用绝热加速量热仪对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干燥样品、潮湿样品以及加过量水的样品进行实验,得到了3组样品的温度、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根据测试结果,分别拟合了不同反应级数下lnk-1/T曲线,得出3组样品的反应级数和活化能。在此基础上,引入热惰性因子φ对样品的测试数据进行了绝热修正,得到了在最严重事故条件下即完全绝热条件下该物质的热分解特性数据。通过对3组样品绝热分解特性参数的对比分析发现,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具有遇水分解特性,从活化能来看,该物质遇水后活化能降低,反应更容易进行。然而,从最高温升速率来看,干燥的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最高温升速度最大,绝对温升最高,反应最为剧烈,反应危险性最大。因此,由于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具有遇水更易反应的特点,要控制发生火灾或爆炸,应该使该物质在干燥条件下储存,储存温度控制在其绝热初始分解温度79.84以下。

    磷化镍调变MoS2/γ-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
    刘理华, 李广慈, 刘宾, 刘迪, 胡小夫, 柳云骐, 刘晨光
    化工学报. 2011, 62(5):  1296-1301. 
    摘要 ( 1237 )   PDF (2059KB) ( 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离工程
    有机酸杂质对乳酸锌初次成核速率的影响
    张相洋, 周兴贵, 钱刚, 袁渭康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02-1307. 
    摘要 ( 992 )   PDF (883KB) ( 4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程系统工程
    Ⅱ型工业乙烯裂解炉内燃烧传热与裂解反应的耦合模拟
    刘时涛, 王宏刚, 钱锋, 胡贵华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08-1317. 
    摘要 ( 1179 )   PDF (2135KB) ( 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SL-型工业乙烯裂解炉辐射段炉膛内的燃烧传热及管内石脑油裂解反应过程进行耦合模拟,建模及耦合求解在CFX中完成。计算时采用标准k-ε双方程湍流模型、旋涡耗散/有限化学速率(EDM/FRC)燃烧模型和离散传播(DT)辐射模型,其中介质辐射特性采用多灰气加权模型;石脑油裂解反应采用Kumar分子反应模型,流体流动方程组由全隐式的耦合算法求解。模拟结果与工业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管内裂解产物丙烯和丁烯收率先增后减,甲烷和乙烯收率一直增大;出口管外壁温度沿管长分布因侧壁烧嘴的加入而更加均匀;炉膛中部的回流区使该区温度更加均匀;裂解炉结构的非对称性引起烟气流速分布不对称,进而导致后墙上侧壁烧嘴的供热效率相对前墙侧较低,本文模拟结果为裂解炉进一步设计与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相对增益分析的换热网络旁路设计
    罗雄麟, 白玉杰, 侯本权, 孙琳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18-1325. 
    摘要 ( 1328 )   PDF (442KB) ( 2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考虑了可控性的换热网络旁路设计法。基于稳态模型增益的定量计算,推导换热网络稳态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从可控性分析的角度逐一求解换热网络的非方相对增益矩阵,从中确定最优的旁路位置,使被控变量具有较高的可控性。突破相对增益矩阵仅用于控制配对的常规范畴,提出一种通过逐次求解换热网络非方相对增益矩阵优化选取最优旁路设置的方法,并给出了设置旁路的若干准则,以简化求算过程。分析稳态工作点变化后的情况,表明工况变化不影响上述得出的旁路设置。该法适用于大型复杂换热网络,满足生产控制要求,并能保证整个换热网络具有较高的可控性。以某常减压蒸馏装置脱盐前换热网络为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结构可控性分析的换热网络旁路优化设计
    侯本权, 孙琳, 罗雄麟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26-1338. 
    摘要 ( 1288 )   PDF (508KB) ( 3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换热网络的运行过程中其操作条件时常发生变化,旁路优化控制是调节物流出口温度、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然而,仅通过逐一对比或优化的方法确定旁路位置不能从理论上论证换热网络的可控性,也往往难以兼顾可控性与经济性。因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基于结构可控性理论分析换热网络的结构特性。权衡可控性与经济性两方面因素,在可控性要求较高时,为实现设置最少的旁路以满足全部状态的可控性要求,提出了换热网络全部状态可控的旁路优化设计法。在旁路数目受限时,根据具体的经济性与可控性要求,为确定最佳的旁路位置,提出了准可控的旁路优化设计法。然后,基于结构可控性分析分别求解提出的两种旁路优化设计方案。最后,以某常减压蒸馏装置脱盐前换热网络为例分别求解全部状态可控和准可控的换热网络旁路位置,并与多次优化等其他求解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迭代方法设计具有再生再利用/循环的单杂质用水系统
    潘春晖, 时静, 刘智勇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39-1344. 
    摘要 ( 1219 )   PDF (387KB) ( 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具有再生再利用/循环利用的水网络与只有再利用的水网络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增加了再生水流。如能确定再生水流的浓度和流量并将之加到只考虑再利用的水网络中,即可构成具有再生再利用/循环利用的水网络。在上述思想基础上提出一种迭代法设计具有再生再利用/循环利用的水网络。该方法既可以解决给定移除率(removal ratioRR)问题,又可以解决固定再生浓度问题。对RR问题,根据水网络及再生过程的特点估算出初始再生水流浓度,再生水流的量待定。将所得再生水流加到只考虑再利用的网络中构成具有再生过程的水网络。设计上述水网络,可以得出新的再生水流的量及浓度。当相邻两次再生浓度之差小于给定值时迭代结束。对RR问题,通常只需几次迭代即可得出最终设计;对于固定再生浓度问题,只需一次迭代即可得出最终设计。设计中考虑了影响水网络设计总费用的新鲜水用量、再生水用量和杂质再生负荷3个主要参数。对文献中几个实例的研究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设计与文献中的设计相当,而设计步骤比文献中的简单。

    基于DIFA的动态非高斯过程监控方法及其应用
    尹雪岩, 刘飞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45-1351. 
    摘要 ( 813 )   PDF (612KB) ( 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面与界面工程
    Cassie状态到Wenzel状态转换的能量分析
    隋涛, 汪家道, 陈大融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52-1357. 
    摘要 ( 1737 )   PDF (830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液滴在具有圆柱形阵列的硅片表面上从Cassie状态向Wenzel状态转换的条件。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液滴在不同参数的圆柱阵列上发生状态转换所需克服的能量势垒与液滴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并通过实验对体积大于2 μl的液滴做了验证。实验表明,对于体积大于2 μl的液滴可以通过增大液滴重力势能的方式实现从Cassie状态到Wenzel状态的转化,也可以保持液滴体积不变,通过增大圆柱阵列的柱间距的方法实现液滴从Cassie状态到Wenzel状态的转换。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保持一致。

    高压交流电场中单液滴变形度影响因素
    杨东海, 何利民, 叶团结, 罗小明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58-1364. 
    摘要 ( 984 )   PDF (850KB) ( 4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不同的白油和水为实验介质对高压交流电场作用下单液滴的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电场强度、油品黏度、界面张力以及液滴直径等因素对液滴变形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显微高速摄像系统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单液滴的变形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液滴变形度主要受电场强度、液滴直径以及界面张力等的影响。与电场强度的N1.7<N<2.4)次幂呈正比;与液滴直径近似呈线性关系;界面张力较低时,液滴更容易变形。油品黏度对液滴变形度没有明显影响。在变形度较小时,离心率和Weissenberg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We不适用于变形度较大的情况。

    疏水表面的自密封性对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
    彭旭东, 刘鑫, 孟祥铠, 李纪云, 盛颂恩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65-1370. 
    摘要 ( 1048 )   PDF (1776KB) ( 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液体润滑机械密封正常运行时,端面间的膜厚一般为115 μm,液体表面张力对密封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以激光加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LST-MS)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疏水型面的几何结构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疏水型面的自密封性;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雷诺方程,分析了密封介质表面张力系数在不同转速、不同介质压力等操作条件下对端面液膜刚度、开启力和泄漏率的影响规律,指出了润湿性对密封性能影响的重要性,并从理论上证明采用疏水型面的LST-MS完全可以实现零泄漏。结果表明,在转速n≤100 r·min-1、介质压比Po≤2的低速、低压工况条件下,采用疏水型面的LST-MS在保持高液膜刚度和开启力的同时,可使泄漏率大幅度降低;在端面发生轴向振动导致液膜厚度较大时,仍然可以使用具有高值表面张力系数的封液或冲洗液控制泄漏率;疏水型面宽度比γ的取值范围为:0.01≤γ≤0.10

    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
    沙雷氏菌 sp.BK-98发酵生产2-酮基-D-葡萄糖酸的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
    张炜, 谢志鹏, 罗玮, 张建国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71-1376. 
    摘要 ( 1533 )   PDF (419KB) ( 3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F-C反应的天然产物大豆黄素合成工艺
    吴纯鑫, 李晚霞, 李阳阳, 赵德明, 陈英奇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77-1381. 
    摘要 ( 906 )   PDF (391KB) ( 5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能源和环境工程
    煤快速热解固相和气相产物生成规律
    袁帅, 陈雪莉, 李军, 代正华, 周志杰, 王辅臣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82-1388. 
    摘要 ( 1344 )   PDF (472KB) ( 4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能有效避免二次转化反应的高频炉热解装置对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了6001200条件下的快速热解,考察了在煤热解最初阶段焦产率、焦-C产率、热解气产率、热解气4种主要组分H2COCH4CO2的比例以及热解气热值随煤阶和热解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焦的产率和焦-C的产率均随煤阶的升高而升高,热解气的产率随煤阶的升高而降低;热解温度的提高能显著降低煤焦和焦-C的产率并提高热解气的产率。热解气组分以H2

    氨氮和林可霉素对有机物厌氧消化的抑制效应
    何品晶, 管冬兴, 吴铎, 吕凡, 邵立明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89-1394. 
    摘要 ( 1244 )   PDF (591KB) ( 5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含高蛋白质和抗生素的林可霉素生产残渣产沼利用为背景,通过中温厌氧消化批式实验,研究不同的氨氮浓度(3004500 mg·L-1)和林可霉素浓度(0100 mg·L-1)对含氮含抗生素类生物质废物的厌氧消化产甲烷能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氨氮和林可霉素浓度均与累积产甲烷量显著负相关。经过240 h的培养,氨氮和林可霉素对厌氧消化产甲烷量的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1445 mg·L-135 mg·L-1;游离氨的EC502728 mg·L-1之间。在25 mg·L-1林可霉素存在下,氨氮对

    不同接种物启动Anammox-EGSB反应器的污泥性能
    丁爽, 郑平, 唐崇俭, 张吉强, 胡安辉
    化工学报. 2011, 62(5):  1395-1401. 
    摘要 ( 1363 )   PDF (2473KB) ( 4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以厌氧产甲烷污泥(AMS)、新鲜厌氧氨氧化污泥(FAS)和储藏厌氧氨氧化污泥(SAS)作为接种物,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膨胀颗粒污泥床(Anammox-EGSB)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污泥性能。结果表明,3种接种物启动Anammox-EGSB反应器的有效性为:FASSASAMS;启动过程中3种接种物的生物含量(VSS/SS比)上升,污泥粒径增大,沉降速度加快,反应活性提高,颜色趋向鲜红,Anammox性能逐渐改善,细胞悬液在

    CAST工艺改良对系统强化除磷性能的影响
    徐立杰, 王淑莹, 甘冠雄, 陈祥东, 彭永臻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02-1407. 
    摘要 ( 1332 )   PDF (1002KB) ( 3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CAST工艺广泛应用于国内各种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厂,单凭生物法难以达到城市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采用改良的CAST工艺,在传统CAST工艺基础上引入主反应区独立的搅拌时序,并在实际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工程示范。通过两阶段的试验,逐步缩短曝气时间延长缺氧搅拌时间,优化聚磷菌的代谢环境,增强聚磷菌的竞争优势。经过改良后的CAST工艺TP去除率达到89.1%,较传统CAST工艺提高了22%,出水TP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静态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工艺反硝化聚磷菌的比例有所增加, 吸收

    聚乙二醇二甲醚抑制脱碳吸收剂中氨逃逸的实验及原理分析
    马双忱, 孙云雪, 崔基伟, 赵毅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08-1413. 
    摘要 ( 1585 )   PDF (647KB) ( 6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减排问题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燃煤电厂CO2减排技术研究至关重要。氨法脱除电厂烟气中CO2具有低成本、高脱除效率等特点,但该技术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氨的逃逸。针对氨法脱碳过程中氨逃逸问题展开实验研究,采用鼓泡吸收反应器研究了聚乙二醇二甲醚(NHD)对氨逃逸的抑制效果以及氨水和NHD浓度对氨逃逸的影响,并分析了NHD抑制氨逃逸的机理。结果表明,NHD对氨逃逸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脱碳效率。添加5%NHD后,氨逃逸量降低24.86%CO2的脱除效率增加10%左右。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展氨法捕集CO2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臭氧氧化对甲基苯磺酸的动力学模型
    蔡少卿, 何月峰, 戴启洲, 陈建孟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14-1420. 
    摘要 ( 967 )   PDF (446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典型制药中间体对甲基苯磺酸(p-TSA)作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臭氧氧化技术对p-TSA的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在pH213、臭氧流量1664 mg·min-1和污染物浓度1005000 mg·L-1条件下,臭氧氧化p-TSA均符合拟一级动力学降解规律,且pH、臭氧投加量的增大都有利于拟一级动力学常数的提高,而初始污染物浓度的提高则抑制拟一级动力学常数的增大。建立了表征臭氧氧化过程中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各相对贡献率的动力学模型,定量研究了臭氧流量、

    一株异养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最佳亚硝化条件
    吕永康, 殷家红, 刘玉香, 张维清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21-1427. 
    摘要 ( 982 )   PDF (455KB) ( 3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高效去除氨氮并显著积累亚硝酸盐氮的异养硝化细菌C16。该菌株为G-,短杆状;菌落为白色、半透明。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于产碱杆菌属(命名为Alcaligenes sp.C16)。对该菌的异养硝化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异养硝化过程中,该菌可将培养基中的氨氮全部去除。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经4 d培养,菌株C16的氨氮去除率为94.7%,亚硝酸盐氮的积累量大幅度增加,在培养基中氨氮浓度同为100 mg·L-1条件下,由优化前的7.34 mg·L-1增长到优化后的30.1 mg·L-1

    CABR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抗短期水力冲击负荷潜能
    冯华军, 汪美贞, 沈东升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28-1434. 
    摘要 ( 944 )   PDF (604KB) ( 2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考察填料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CABR)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的稳定性,从宏观运行性能、中间产物积累以及微观微生物活性三个层次来表征和评价不同温度下CABR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抗水力冲击负荷潜能。从宏观运行性能指标可知:呈现“L”TCOD沿程曲线可定性表征较佳的反应器抗冲击负荷潜能,冲击力度加大而容积负荷去除率不变则表明反应器已无缓冲性能;从中间产物累积情况可知: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比值沿着CABR水流方向呈上升趋势,挥发性脂肪酸(VFA/碱度的比值小于0.11时表明CABR抗水力冲击负荷潜能较佳;从微生物活性可知:受到水力负荷冲击时,微生物活性

    接触氧化除锰滤池的快速启动
    钟爽, 吕聪, 王斯佳, 张凤君, 朱磊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35-1440. 
    摘要 ( 959 )   PDF (1027KB) ( 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廉价河砂为填料,采用间歇臭氧曝气的方式,使原水中Mn2+迅速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附着在河砂表面形成具有除锰能力的锰质活性滤膜。在实验室条件下,当间歇臭氧曝气量为50 ml·min-1,每天曝气4次,每次10 min时,仅用5 d即可形成成熟锰质活性滤膜,使出水持续稳定在0.1 mg·L-1以下,大大缩短了除锰滤池的成熟期。对成熟滤池的最佳运行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对于锰离子浓度约为1.5 mg·L-1的原水,在DO值大于6.5 mg·L-1pH值大于7.0、出水流速小于0.6 m·h-1的条件下,可以较好地维持滤

    聚合氯化铝生产废渣的处理与利用
    李娜, 向浩, 鲁义军, 陈济美, 杜冬云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41-1447. 
    摘要 ( 1169 )   PDF (731KB) ( 7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北某公司在生产聚合氯化铝(PAC)的过程中产生的黏稠胶状泥渣具有弱酸性、含水量大的特点,若直接堆放填埋,易污染环境。针对该泥渣的处理和利用途径进行了实验探讨,提出了中和改性处理废渣及其利用的两种新途径。一是作建筑材料,取代部分黏土,制备烧结普通砖;二是作石油产品精炼用脱色剂的添加剂。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泥渣质量2%的生石灰,可将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酸性泥浆变成近中性或中性,无味无毒,不污染环境;改性废渣掺入质量在10%20%时,所制成砖的质量能达到国家标准,且可降低焙烧温度50100;改性后的废渣可作为脱色剂的添加剂,当渣料/基料比控制在(19)~(28)时渣料的加入不仅降低产品成本,且对脱色力和比表面两项指标影响不大,性能符合相关要求,该成果已应用于实际生产。

    超声清洗石油污染海滨土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温军杰, 贾永刚, 陈欢林, 李泽利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48-1454. 
    摘要 ( 847 )   PDF (1358KB) ( 2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的石油类有机污染物污染是近几年继农药和重金属之后的又一大污染。石油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性。常规技术净化酸性的落地油泥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声化学处理以前就被认为是修复碳氢化合物污染土的一个有效方法。基于此,本研究对石油污染的海滨土开展了以声化学为技术手段的修复实验。在本实验研究中,泥浆浓度、清洗时间、温度、泥浆pH值、投加碱性添加剂与微量自由基试剂H2O2等因素对石油烃从细粒海滨土中的解吸效果的影响得到考虑。根据实验结果,在采用声化学工艺净化海滨细粒土时,建议工艺操作参数控制在液固比61、超声作用时间5 min、常温20pH9Na2CO3的投加量为0.15%。另外,在处理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措施及时避免清洗过程油泥造成的固结现象。

    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
    基于分步法的三维注塑充填温度场数值模拟
    刘永志, 赵振峰, 申长雨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55-1459. 
    摘要 ( 856 )   PDF (1120KB) ( 8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注塑成型的充填过程是一个对流占优的能量传递过程。在采用经典Galerkin有限元法求解该瞬态温度场时,对于固定的计算网格,如果时间步长选择的不合理,容易造成其稳定性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方程的求解失败。鉴于此,本文采用分步法将该能量守恒方程分解为一个对流方程和一个热传导方程,针对这两个方程的不同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时间步长和求解方案独立进行求解,解决了由于对流项而引起的方程求解失稳问题。另外,针对瞬态热传导方程的求解,分析了利用向后差分法离散其瞬态项时,采用协调质量热容矩阵容易产生不合理计算结果的原因,进而用集中质量热容矩阵代替协调质量热容矩阵对该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合理的模拟结果。最后采用具体的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模拟方案的正确性。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锑掺杂氧化锡的团聚消除
    龚圣, 周新华, 尹国强, 宋光泉, 李翠金, 杨卓如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60-1465. 
    摘要 ( 1000 )   PDF (1668KB)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锑掺杂氧化锡(antimony doped tin oxideATO)前驱体,然后通过烘干、微波、真空以及超临界流体干燥(supercritical fluid dryingSCFD)等方式干燥醇凝胶,并在600下进行热处理,考察干燥方式对最终产物纳米ATO团聚情况的影响。利用XRDSEMTEM、马尔文粒度仪等对前驱体以及纳米ATO的结构、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4

    高强度微孔化三元乙丙橡胶泡沫材料的研制
    谢续兵, 高小铃, 许云书, 徐光亮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66-1470. 
    摘要 ( 1336 )   PDF (2245KB) ( 3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辐射化学法制备了纳米SiO2填充的三元乙丙橡胶泡沫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后辐射交联处理。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纳米SiO2用量是影响三元乙丙橡胶泡沫微孔化的关键因素,加入纳米SiO2后,泡孔的分布均匀性提高,胞体直径减小,在SiO2用量为30 phr时胞体直径降至13 μm;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纳米SiO2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提高;断裂伸长率则先增加后减小,并在用量为30 phr时出现最大值。后辐射交联处理后,与未作后辐射交联试样对比,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均得到大幅提高。

    其他
    含氧煤层气液化流程爆炸极限分析
    李秋英, 王莉, 巨永林
    化工学报. 2011, 62(5):  1471-1477. 
    摘要 ( 754 )   PDF (672KB) ( 2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部分含氧煤层气由于技术限制没有被合理利用,而是直接放空,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大气环境。针对某一典型煤层气气源条件和组分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化精馏工艺流程,结合HYSYS软件模拟计算结果以及爆炸极限理论,对该液化精馏工艺流程的爆炸极限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煤层气中甲烷浓度在压缩、液化以及节流过程中都高于爆炸上限,操作过程安全性比较高。但在精馏塔顶部甲烷浓度开始低于爆炸上限而导致精馏过程存在安全隐患。首先对原料气进行初步脱氧,然后再通过调整精馏塔塔底采出量来控制塔顶杂质气体中甲烷含量,使得其在整个液化及精馏流程中始终高于爆炸上限。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安全措施后整个流程都不存在爆炸危险性,甲烷回收率和产品纯度都较高,而且整个流程能耗也比较低。模拟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液化及精馏流程对不同气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分析计算结果为含氧煤层气的杂质分离、操作过程的爆炸极限分析以及安全措施的采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