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61卷 第S2期 刊出日期:2010-12-30
    热力学
    纳米粉体在冷冻机油的分散稳定性
    王瑞祥,吴青平,解国珍,吴业正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08. 
    摘要 ( 1097 )   PDF (569KB) ( 5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制冷系统中应用纳米材料是提高制冷机效率和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将纳米材料应用到制冷系统中,需要将纳米粉体在冷冻机油或制冷剂中进行分散。总结了纳米粉体在冷冻机油中的分散稳定性的机理。分析了纳米粒子之间及纳米粒子与冷冻机油之间的作用势能与材质的Hamaker常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冷冻机油中表面修饰后的纳米粒子之间作用势能的修正式,提出了纳米粉体基质材料的选择、粉体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的原则。制备出纳米NiFe2O4冷冻机油,并通过吸光度/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考察了其稳定性。室温陈化140 d后,浓度为3 g·L-1的纳米NiFe2O4冷冻机油的吸光度由3.124降为3.088,衰减幅度为1.15%

    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刘杰,陈江平,祁照岗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9-14. 
    摘要 ( 1303 )   PDF (661KB) ( 13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汽车燃油热量仅1/3为有效能量(作为动力),其余2/3为废热,通过冷却水或排气方式排入大气,不仅极大浪费了能源而且污染了环境。以发动机的废热利用作为有机朗肯循环(ORC)的热源分析,通过对ORC系统进行数学建模,改变系统运行工况,来评价不同工质的系统循环性能并指出R245faR123是比较适合的循环工质。在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与其他文献中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是可靠的,为有机朗肯循环的系统设计指明了方向。

    水平管外水膜流型判据与特征长度
    陈良才,江波,蒋茂灿,冯志力,杨博,刘志春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5-19. 
    摘要 ( 1443 )   PDF (429KB) ( 4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蒸发式冷凝器水平管外水膜流动测试装置。观测发现水膜流动指示剂扩张角小于30°时,水膜湍流明显;扩张角大于50°时,水膜层流明显。研究了水平管外水膜流型随管径及喷淋量的变化,归纳出管外水膜层流临界Reynolds数阈值为15,湍流临界Reynolds数阈值为25。喷淋量增加的过程中,粗管比细管更容易达到湍流。管外水膜流动Reynolds数中的特征长度与水膜厚度一个量级。水膜越厚,特征长度越大;且管径越大,特征长度越大。

    氢含量对含氢甲烷氮膨胀液化流程的影响
    张林,高婷,林文胜,顾安忠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20-24. 
    摘要 ( 1530 )   PDF (563KB) ( 5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以焦炉煤气或者煤制甲烷等含氢甲烷为原料生产液化天然气时,氢气含量会对液化流程产生较大影响。以氮气膨胀液化流程为考察对象,模拟了各种含氢量的含氢甲烷的液化流程。以单位功耗为第一优化目标优化流程,发现在回收率一定时,单位功耗随着含氢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氢量一定时,随着回收率的提升,单位功耗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仅采用液化而不采用精馏分离,可以从含氢天然气生产出高质量的LNG产品,流程的单位能耗和产品纯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复合吸附剂的基质选择与动态吸附性能测试
    龚丽霞,王如竹,陈传涓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25-29. 
    摘要 ( 1378 )   PDF (520KB) ( 3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不同类型的粗孔硅胶与氯化锂盐复合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吸附剂。测量了它们的含盐量,并观察其腐蚀性。对纯硅胶与复合吸附剂的孔结构进行分析。测试了纯硅胶和复合吸附剂吸附水蒸气的性能等。实验证明,作为复合吸附剂的基质,不同类型的硅胶对复合的吸附剂影响很大。纯硅胶中,粗孔粒度为0.51.5 mm的硅胶吸附性能相对最好,但吸附量很小;复合吸附剂中,微球粗孔硅胶以及片状大孔硅胶虽然吸附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不易液解表面的氯化盐,将导致复合吸附剂膨胀结块影响传质通道,并腐蚀吸附床。大于2 mm的粗孔硅胶复合了氯化盐后,吸水产生毛细力将撑破硅胶骨架。因此,最适合复合吸附应用的硅胶基质为小颗粒耐水硅胶。在复合氯化盐后,吸水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长时间循环吸附不会造成硅胶粉碎。

    泡沫金属内流体流动沸腾热质传递过程的模拟
    朱禹,胡海涛,丁国良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30-34. 
    摘要 ( 946 )   PDF (422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了解泡沫金属内流体流动沸腾热质传递机理,建立了泡沫金属内流体流动沸腾的理论模型。建模中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通过引入泡沫金属的渗透率、有效热导率等参数,以体现泡沫金属区别于传统多孔介质的特点;通过在动量方程中增加达西项与惯性力项以体现泡沫金属对两相流动中动量传递的影响;通过增加固体能量方程,并与流体能量方程耦合,以体现泡沫金属内传热过程的热不平衡性。将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与已有文献中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和已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固化石墨的渗透率测试
    田波,金哲权,魏东升,王丽伟,王如竹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35-38. 
    摘要 ( 1059 )   PDF (558KB) ( 3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测试混合吸附剂的传质特性,设计了一套测试吸附剂渗透率的试验装置。在研究渗透率之前,先用平面热源法测试了散装石墨在不同膨胀温度及不同膨胀时间下的热导率,优选出了膨胀石墨的最佳膨胀工艺。然后采用最佳工艺对石墨进行膨胀,采用压力机与压制模具对石墨进行固化,而后以氮气作为气源,对膨胀石墨进行了固化及渗透率测试研究,研究发现,膨胀石墨的固化密度不同时,渗透率的大小差别较大,密度从100 kg·m-3400 kg·m-3变化时,渗透率介于10-1410-12 m2之间变化。

    平行流场气液两相流动瞬态模拟
    赵金钢,叶芳,郭航,马重芳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39-42. 
    摘要 ( 1028 )   PDF (1425KB) ( 5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平行流场两相流瞬态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研究,利用VOF两相流模型对平行流场内初始分布有液体然后通入一定流量气体进行吹扫的瞬态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流场竖直布置时重力对流道内液体传递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行流场竖直放置时不利于液态流体的排出,液体的分布也不均匀。为提高该种流场排出液体的能力,本文对流道进出口总管进行了改进设计,采用渐缩总管的布置形式,并进行了计算,发现渐缩型总管可以改善液体在不同流道间的分布。

    相变蓄热冷凝热回收实验研究
    章学来,于树轩,林原培,于美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43-48. 
    摘要 ( 856 )   PDF (597KB) ( 7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今能源紧缺问题严重,回收空调冷凝热用来制备生活热水可以节约部分能源,因此设计制作了相变蓄热冷凝热回收系统,并进行了相变蓄热实验、空调运行及有无相变蓄热器运行参数对比实验、蓄热器放热实验及冷水温升与流量的关系实验、空调运行制取热水实验。可以看出,利用在空调系统中增加相变蓄热器的方法可以有效回收空调机组的冷凝显热。空调系统在增加蓄热装置后,运行状况良好。相变蓄热器放热过程中,大流量情况下冷水的温升偏小。如放热过程中空调机组同时运行,可以相应提高冷水升高的温度。

    入口相对湿度对开缝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郭轶波,杜志敏,陈萍,何克青,晋欣桥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49-53. 
    摘要 ( 1002 )   PDF (406KB) ( 5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覆有亲水层的开缝翅片管换热器在析湿工况下空气侧换热和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入口空气相对湿度对空气侧特性的影响,以NusseltNu和阻力系数f来反映空气侧换热和压降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析湿工况下,Nusselt数随入口空气相对湿度的提高而增大,而阻力系数f变化不明显;换热器水侧中心温度越低,入口空气相对湿度对Nusselt数的影响越显著;干工况下,入口相对湿度对空气侧显热传热系数几乎没有影响。

    煤层气在活性炭和炭分子筛上变压吸附分离
    席芳,林文胜,顾安忠,刘薇,齐研科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54-57. 
    摘要 ( 869 )   PDF (349KB) ( 6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变压吸附分离是有效的气体分离提纯方法,采用合适的吸附剂可对煤层气(CH4/N2混合气体)进行高效分离,节约能耗。在单床吸附装置上测量了CH4/N2混合气体在3种活性炭和4种炭分子筛吸附柱上的穿透曲线,并进行实验研究再生条件对吸附剂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7种吸附剂均对CH4/N2混合气具有一定程度的分离能力,且高温真空再生后吸附效果更好;但仍需开发出更有效的吸附剂。

    直接接触式冰浆生成器的单气泡传热特性
    郑克晴,张学军,田新建,邱利民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58-61. 
    摘要 ( 1213 )   PDF (550KB) ( 4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冰浆生成器是直接接触法冰浆制取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而体积传热系数作为衡量冰浆生成器性能的重要参数受诸多因素影响。基于单个气泡在连续相中的上升特性,定性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体积传热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进气温度下降、进气质量流量增加、水柱高度下降、喷嘴直径减小均导致体积传热系数增加。

    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管群传热的影响
    王沣浩, 余斌, 颜亮
    化工学报. 2010, 61(S2):  62-67. 
    摘要 ( 950 )   PDF (1102KB) ( 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有地下水渗流时地源热泵地埋管管群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地下水渗流对管群内不同位置钻孔换热的影响,渗流方向角和钻孔布置形式对管群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的渗流削弱了管群在垂直于渗流方向上的热影响,增强了沿渗流方向的热影响。地埋管管群无论顺排还是叉排布置,都存在一个最优渗流方向角,此时管群换热效果最好,而且渗流方向角的影响随渗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强。

    复叠式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动态传热特性
    巫江虹, 王源霞, 游少芳, 朱钰娟, 吴青昊
    化工学报. 2010, 61(S2):  68-73. 
    摘要 ( 984 )   PDF (1238KB)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相变蓄热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是一种密度大、体积小、相变潜热大、热量存储能力强的物质。实验研究复叠式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蓄热和放热过程,探讨热泵系统循环和相变蓄热的耦合。结果表明,在蓄热过程中,系统功率不断上升,而机组的瞬时COP值缓慢下降,COP下降了13.8%;水箱中各点的温度变化的曲线斜率不相一致,说明水箱里的水存在较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放热过程中,蓄热材料温度变化拐点值比同高度的水温拐点值的出现慢2 min,说明相变蓄热材料具有延时性,实验整体误差在1.6%8%之间。

    SMES超导磁体动态载荷温度场仿真分析
    吴钢, 王惠龄, 杜虎, 毕柯
    化工学报. 2010, 61(S2):  74-76. 
    摘要 ( 927 )   PDF (667KB) ( 2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超导磁储能磁体在动态载荷作用下的热稳定性,基于有限元方法构建了直接冷却高温超导磁储能磁体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充放电过程磁体温度场仿真,研究表明,在间断载荷作用下磁体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连续载荷作用下,控制励磁电流速度和间隔时间可保证磁体的运行温度在30 K以下。

    四丁基氯化铵水合物的蓄冷特性
    谢应明, 魏晶晶, 刘道平, 时竞竞, 刘妮, 祁影霞
    化工学报. 2010, 61(S2):  77-80. 
    摘要 ( 1327 )   PDF (472KB) ( 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一种新型季铵盐——四丁基氯化铵的水合物作为蓄冷工质的可行性,对其蓄冷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溶液浓度、循环次数及添加成核剂硼砂对四丁基氯化铵水合物的生长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40%TBAC溶液相变过程相对稳定,更适合空调蓄冷工况;添加成核剂硼砂使TBAC溶液的相变温度降低了2℃,结晶过冷度减小2℃;经过多次重复水合反应后,溶液在结晶过程中的过冷度减小了1.5℃,相变温度无变化。利用DSC测试得到四丁基氯化铵水合物相变温度为10.41℃,相变潜热为197.707 J·g-1

    溴化锂溶液除湿器性能的实验研究
    黄志甲,鲁月红,雷博,许礼飞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81-85. 
    摘要 ( 1101 )   PDF (434KB) ( 8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逆流、散装填料、LiBr溶液的除湿器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溶液流量为8001600 L·h-1,入口溶液浓度为49%54%,温度为2841℃,空塔气速为0.390.96 m·s-1,入口空气湿度为1021 g过程系统工程

    多机制冷系统在线优化控制策略
    王盛卫,孙勇军,马贞俊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86-92. 
    摘要 ( 1039 )   PDF (604KB) ( 4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述了可应用于大型商业建筑中多台制冷机系统的在线优化控制策略。策略的应用可增强控制鲁棒性并节约运营成本。优化控制策略包括冷冻水供水温度优化、制冷机时序控制、启动优化控制和建筑峰值负荷控制。冷冻水供水温度的优化使得系统在满足负荷的前提下制冷机和冷冻水泵的能耗最小。在时序控制中,3种方法的采用增强了控制的鲁棒性:第一,数据融合以获得可靠楼宇冷负荷的测量;第二,制冷机最大制冷能力简化模型的应用;第三,在线传感器故障诊断(FDD)的应用。在制冷机启动优化控制中,一个基于模型的策略用于最小化早晨启动时期内的系统能耗。这一基于模型的最优启动优化控制策略同时考虑了预冷能力和预冷时间的相互关系。建筑峰值负荷控制以优化月节电费为目标,通过预测合适的每月负荷阈值并依此限制每天的峰值负荷来实现这一目的。通过对香港一幢大型商业建筑内中央制冷系统的动态模拟,以上控制策略得到验证。

    水合物浆体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特性
    马志伟, 张鹏, 王如竹
    化工学报. 2010, 61(S2):  93-98. 
    摘要 ( 1088 )   PDF (603KB) ( 3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和搭建了四丁基溴化铵水合物浆体蓄冷空调系统的实验装置。通过测量系统功耗、流体温度和流量、系统压降等参数,计算得到系统的COP等,并验证了前期实验所得的四丁基溴化铵水合物浆体的基本热物性和流动换热关联式。初步测试结果确认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系统的改进方案。

    模糊自适应PI控制在空调系统中的研究
    白建波,张小松,刘庆君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99-106. 
    摘要 ( 1191 )   PDF (474KB)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空气焓差法试验台空调系统的温度控制系统为具体仿真对象建立了数学模型,该空调系统可以看作是一阶惯性加纯滞后的环节,而且对象的过程参数和时延时间是时变的,传统的PID控制无法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提出了一种无需辨识环节的具有智能的模糊自适应PI的控制算法并将其应用在该空调系统中,该算法对模糊控制和PI控制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控制经验,通过模糊控制规则对控制回路中PI控制器的参数进行实时整定,并将该控制算法和经过良好整定的PI控制器在空调系统中的控制性能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控制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减小了超调量、提高了抗干扰能力、缩短了调整时间。

    利用LNG冷能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工质研究和变工况性能分析
    王弢,林文胜,顾安忠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07-111. 
    摘要 ( 1274 )   PDF (402KB) ( 6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NG冷能和废热源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可以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通过流程模拟软件HYSYS对使用不同工质的朗肯循环系统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丙烷是用于低温朗肯循环最合适的工质。循环工质的蒸发温度高低对系统的净输出功及效率影响较为明显,废热烟气的流量或温度的提升有助于改善系统的性能。选定一个合适的冷凝温度,既能保证系统单位质量LNG所能输出的净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又可以改善系统效率。

    能源和环境工程
    不同驱动温度下间歇性太阳能吸附制冰机的实验研究
    李程, 王如竹, 王丽伟, 李廷贤, 陈宇
    化工学报. 2010, 61(S2):  112-115. 
    摘要 ( 1188 )   PDF (978KB) ( 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并搭建了太阳能吸附制冰系统,主要包括制冰机、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及恒温油槽等。通过油槽中的电加热模拟不同太阳能辐射量的工况,得到吸附制冰机在不同驱动热源条件下的运行特性。吸附制冰机采用氯化钙/活性炭复合吸附剂,氨作为制冷工质。实验通过电加热模拟的太阳能驱动温度在110155℃变化,对应的每天制冰量为1028 kg,计算得到太阳能COP0.090.14

    基于面积加权平均速度和质量加权平均速度的流体流动均匀性指标探讨
    陶红歌,陈焕新,谢军龙,舒朝晖,胡云鹏,鲁红亮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16-120. 
    摘要 ( 1428 )   PDF (552KB) ( 9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动均匀性是很多领域中重要的衡量指标,为便于直接采用模拟结果进行均匀性分析,取消数据采集点的设置,简化计算过程,通过对假定截面上3种速度变化时24种速度分布均匀性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面积加权平均速度和质量加权平均速度的均匀性计算关联式,并采用关联式和文献中相应公式分别对该截面上24种速度分布的均匀性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当均匀性大于60%时,关联式和公式的结果基本吻合,当均匀性小于60%时,关联式的结果低于公式的结果,但由于均匀性较差的流动需要继续改善其结构,均匀度只是提供了需要改善的依据,所以关联式的结果完全有参考价值。最后以某地铁车辆风道送风为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确认了关联式反映流动均匀性的合理性。

    纤维空气分布系统渗透送风性能
    陈孚江, 陈焕新, 谢军龙, 舒朝晖, 董媛媛, 朱国鹏
    化工学报. 2010, 61(S2):  121-124. 
    摘要 ( 1070 )   PDF (459KB) ( 4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干冰对纤维空气分布系统渗透送风时空气流动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实验,定量分析了纤维空气分布系统内部空气压力沿径向和流动方向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空气充满纤维空气分布系统空腔后,以极低的流速从四周纤维壁面向外扩散,然后向下方流动,扩散四周有明显的涡流产生;沿着半径增加的方向,纤维空气分布系统内部空气静压逐渐减小,幅度缓慢,全压值基本不变;沿着流动方向,空气全压均逐渐减小,静压则逐渐增大,但增幅不大,末端处静压复得现象较为明显。

    复合蓄热热泵热水空调技术
    章学来,林原培,于树轩,于美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25-129. 
    摘要 ( 1014 )   PDF (397KB) ( 4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理,提出一种将水蓄热与相变材料蓄热结合在一起的复合蓄热热回收空调系统,即在空调机组冷凝器上串联一个相变蓄热器和一个水蓄热器,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过热蒸汽首先经过相变蓄热器,使品位较高的过热以潜热的形式储存于相变材料中。再经过水蓄热器,将部分温度较低的相变热储存于水中。实验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回收19.6%的冷凝热,其中在空调关闭后通入较小流量的冷水即可制取温度在40℃以上的生活热水;在空调运行的条件下,通入较大流量的冷水可连续制取温度在40℃以上的生活热水。该系统达到了节约能源、满足生活热水需求一举两得的目的。

    低品位热源驱动的化学吸附蓄冷装置
    包华汕,王如竹,王丽伟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30-136. 
    摘要 ( 827 )   PDF (837KB) ( 5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决能源在时空上的供需矛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型化学吸附制冷技术设计了一个由低品位热源驱动的蓄冷装置。该装置以MnCl2NH4Cl的复合固化吸附剂作为工质对,利用氯化铵配合物的解吸热来产生制冷效果。通过实验测量在2035℃室温下3h内的制冰量,得到该装置单位质量氯化铵的总制冷量,约为475 kJ·kg-1,平均制冷功率(SCP)约为43 W·kg-1,并且其可同时实现-16℃冷藏和-16<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高温冷水机组初探
    孙铁柱,黄翔,文力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37-141. 
    摘要 ( 1166 )   PDF (488KB) ( 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往利用蒸发冷却技术多为制取冷风,而制取高温冷水也仅限于采用单纯的蒸发冷却方法。另外纯靠蒸发冷却技术制取的冷风和冷水温度也易受室外气候条件的影响,使制取的冷风和冷水的温度具有不稳定性,从而难以保证室内温湿度的要求。本文对目前几种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进行介绍,并将各自的优缺点做了总结和相互对比,从而提出一种新型高温冷水机组,采用蒸发冷却技术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方式制取高温冷水,为显热末端供冷提供高温冷源。并着重介绍了该机组相比于目前几种高温冷源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基于热源塔的热泵系统构建与试验
    梁彩华, 文先太, 张小松
    化工学报. 2010, 61(S2):  142-146. 
    摘要 ( 916 )   PDF (392KB) ( 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水冷冷水机组冬季闲置和空气源热泵冬季制热存在的结霜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热源塔的热泵系统。详细分析了热源塔热泵系统的构成和工作过程,依据所建立的热源塔热泵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热源塔溶液进出口温差的制热试验。结果表明:热泵制热量和COP都随着热源塔溶液进出口温差的增大而减小,而压缩机的耗功变化较小,空气与蒸发温度间的温差随之增大而增加;当环境温度为-1.2℃,热源塔溶液进出口温差从1.5℃增大到3℃时,热泵制热COP3.02降为2.72,空气与蒸发温度的温差由7.64℃增大至11.96℃。整个实验过程中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避免了空气源热泵的结霜问题,表明热源塔热泵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冷热源方案。

    LNG接气站冷能冷库系统工艺流程比较及分析
    吴集迎,马益民,赵小明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47-151. 
    摘要 ( 1112 )   PDF (395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LNG接气站冷量能级的特点,分析了LNG冷能用于冷库的实现形式,比较了LNG接气站冷能冷库的不同系统流程及特点。在某LNG接气站供气规模为每年4×107 m3LNG冷量回收率为33%等假设条件下,分析了第三种工艺流程的技术经济性。结果表明:该方案下的接气站冷能冷库系统的年冷量收益为611.3万元,系统运行费用较低,投资回收期小于1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燃气驱动热泵系统的发动机性能优化
    李应林,黄虎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52-156. 
    摘要 ( 963 )   PDF (525KB) ( 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实验模型的方法,建立了燃气发动机的通用数学模型,并定义和构建了燃气热泵动力系统的燃气发动机的经济运行区。基于某改装后的燃气发动机的测试结果,利用此通用数学模型,解出了此发动机的万有特性曲线的数学函数,得出了此发动机的经济运行区的上边界线数学模型、下边界线数学模型以及最佳扭矩曲线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的经济运行区参数为:发动机转速范围约为23003850 r·min-1,扭矩范围约为17.527.9 N·m,功率范围为59.5 kW。在此经济运行区内,发动机的热效率可保持在0.25以上,发动机热效率的极大值约为0.285

    绝热型和内热型再生过程热性能对比
    殷勇高,李士强,张小松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57-163. 
    摘要 ( 1162 )   PDF (848KB) ( 6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再生量和再生热效率为性能指标对内热型和绝热型再生器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绝热型再生器,内热型再生器不仅能提高再生过程再生量,而且还能够提高再生过程热利用效率。内热型再生器在溶液流量很小的情况下能够具有绝热型再生器在很大流量情况下同样的再生量,因此内热型再生器在保证较高的再生性能同时,还可以避免或者缓解带液问题。再生空气流量对溶液再生器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生空气流量的虽然能够增加再生量,但是会引起能源利用效率——再生热效率的降低,因此再生空气流量应该慎重选择和决定。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亚稳平衡增压吸收试验和机理
    解国珍,法晓明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64-167. 
    摘要 ( 1022 )   PDF (546KB) ( 8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以水为制冷剂,环保,可利用废热、余热,达到综合利用和回收能源的目的。但是其较低的能效比限制其发展。本文基于二元溶液亚稳平衡吸收原理,对常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吸收器进行了改造,建造了蒸汽增压装置,以强化吸收器特性、降低发生温度为目的进行了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冷量可以增加约2倍,传热面积约减小40%55%,有利于机组小型化;机组增压范围在1.22.2 kPa间,机组COP值约提高1.5倍。

    VIP和PU复合体用于冷柜的传热模型和经济效益分析
    庄友明,庄伟敏,胡永年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68-172. 
    摘要 ( 1129 )   PDF (616KB) ( 4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低温冷柜VIP(真空绝热板)和PU(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复合隔热体热流量的数学模型,以反映低温冷柜复合隔热体在给定总厚度后热流量随VIP板厚度的变化关系;并得出了5种给定总厚度下的热量随VIP厚度的关系曲线。分析了低温冷柜中使用VIP板部分替代PU硬质泡沫塑料所产生的节能效应及经济效益,得出了5种总厚度下真空隔热板的最佳替代厚度和回收年限。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传热特性和经济性,在总厚度为0.040.08 m的复合体中,真空板VIP的最佳厚度为0.01 m,其对应的最短回收年限为

    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环境系统路基内部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宋文宇,李炳熙,付忠斌,姜宝成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73-177. 
    摘要 ( 1177 )   PDF (751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新型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系统的规模较大,对空气温度、路面温度和路基温度的精确控制是环境模拟控制系统的设计难点。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新型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系统的子系统——多年冻土模拟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制冷管排上方形成平板导热时,在制冷管层厚度为30 cm的情况下,允许管间距的最大值为40 cm,形成平板导热时的平板与制冷管的距离与路基材料无关。路面冷风温度、风速,载冷剂温度,流速,制冷管径确定时,最优管间距为25 cm,且与路基材料无关。当路面冷风温度、风速,载冷剂温度,流速确定,路基内温度达标时,总制冷量与制冷管间距基本无关,而与路基材料有关。

    CO2-NH3复叠与NH3制冷系统的流程参数比较
    曹文胜,鲁雪生
    CIESC Journal. 2010, 61(S2):  178-182. 
    摘要 ( 1104 )   PDF (511KB) ( 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了典型的CO2-NH3复叠式制冷流程和NH3两级压缩制冷流程,对流程进行了模拟计算,比较了两者的关键参数,并分析了换热器的热流分布及氨系统的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45℃的条件下,复叠式系统的压缩机总功耗、制冷剂NH3流量小于氨系统,但氨系统具有较大规模的中温制冷量,其总制冷系数COP大于复叠式系统。复叠式系统冷凝蒸发器的两相流间换热温差较小,而氨系统中间冷却器的换热温差较大。随着低压级排气压力的上升,以及中间温度的降低,氨两级压缩机的总功耗呈下降趋势。

    高速空气循环制冷机转速性能的试验研究
    刘玉晗, 刘宝玉, 杨金福, 陈策, 寇亚欣
    化工学报. 2010, 61(S2):  183-186. 
    摘要 ( 927 )   PDF (863KB) ( 5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新型气体润滑轴承替代滚动轴承的空气循环制冷机轴系结构,针对制冷机转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转速裕度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高转子稳定运行的工作转速和制冷机冷、热联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