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5年 第4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5-10-25
    化工学报
    链状分子系统相平衡的Monte Carlo模拟
    严琪良,姜建文,刘洪来,胡英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17-523. 
    摘要 ( 537 )   PDF (331KB) ( 1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修正的Widom试验粒子方法在三维立方格子中计算了链节数分别为r=1,2,4,8的链状分子在不同温度、密度下的剩余化学位,然后运用热力学关系计算了以上系统在不同温度、密度下的化学位、压力和压缩因子,并求得系统的相平衡曲线和临界点。模拟结果与Flory-Huggins理论、Freed的格子场理论及胡英等工作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Freed理论和胡英等的工作都能较好地描述链状分子系统的相平衡行为。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的分子热力学模型
    陆大年,胡英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24-531. 
    摘要 ( 658 )   PDF (388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Flory的物理缠结模型基础上,本文阐述了高分子凝胶网络中存在超短链及勾结链等非理想结构的可能性及其对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修改了弹性模型,并结合格子流体模型,提出了1个新的非离子凝胶热力学模型。该模型在解释凝胶相行为以及关联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的溶胀平衡曲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表面粘度对小气泡聚并的影响
    李佟茗,贾绍义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32-538. 
    摘要 ( 714 )   PDF (281KB) ( 2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2个小气泡间的聚并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着重考虑界面粘度的影响,得到气泡聚并所需时间与气泡直径、流体主体和界面性质的关系。
    鼓泡床中的气泡尺寸分布
    罗和安,HallvardF.Svendsen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39-544. 
    摘要 ( 688 )   PDF (279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气泡聚并和破裂速率模型,提出一个描述鼓泡床中气泡尺寸分布的总体平衡(Population Balance)模型。该模型可预计鼓泡床中气泡尺寸分布随床高的变化。对空气-水体系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强旋湍流气-固两相流动和煤粉燃烧数学模型及其在涡旋燃烧炉的应用(Ⅰ)——模型
    张健,S.Nieh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45-551. 
    摘要 ( 548 )   PDF (332KB) ( 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新型燃煤涡旋燃烧炉的研制和冷、热态实验,建立并发展了二维强旋湍流气固两相流动和煤粉燃烧的数学模型,以此作为对涡旋燃烧炉内多相流动。传热和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的基础。
    强旋湍流气-固两相流动和煤粉燃烧数学模型及其在涡旋燃烧炉的应用(Ⅱ)——应用
    张健,S.Nieh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52-556. 
    摘要 ( 552 )   PDF (289KB) ( 1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本文(Ⅰ)报建立和发展的二维强旋湍流气-固两相流动和煤粉燃烧的数学模型、对新型燃煤涡旋燃烧炉内的冷态流动、气体燃烧和煤粉燃烧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得到了与冷、热态实验数据基本相符合的结果,揭示了炉内流动、传热和燃烧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微探针电化学加工机理及针尖尺寸控制技术
    胡小唐,郭育,刘安伟,吉贵军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57-561. 
    摘要 ( 633 )   PDF (227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电化学腐蚀法加工微探针的机理,建立了微探针成形的理论模型,提出实时控制加工微探针针尖曲率半径的新方法,发展了相应的控制加工技术。
    链烷烃热裂解过程结构动力学模型与模拟
    倪力军,张立国,倪进方,袁渭康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62-570. 
    摘要 ( 581 )   PDF (386KB) ( 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作者提出的结构-反应活性关系预测出链烷烃裂解时主要基元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以乙烷十丙烷混合裂解为例,就不同的反应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反应个数尽可能少而又能全面、真实反映裂解过程的反应网络。用Gear法模拟求解了由此建立的C_4单烃及其混合烃裂解的结构动力学模型,模型预测的产物分布与文献发表的中试数据吻合很好。
    间歇吸附器内活性炭纤维吸附性能
    修国华,李平,金革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71-578. 
    摘要 ( 709 )   PDF (301KB) ( 1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针对纤维状吸附剂,建立了间歇吸附模型并推导出当吸附等温方程为线性时该模型的解析解。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水中微量三氯甲烷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测定了间歇吸附器内水中微量三氯甲烷的主体浓度变化曲线及吸附等温平衡线,通过比较主体浓度变化曲线与模型计算值,由误差等值图法估算了有效扩散系数以及液膜传质系数。
    干燥过程热质传递的简化模型
    王朝晖,涂颉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79-585. 
    摘要 ( 641 )   PDF (272KB) ( 2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多孔介质体积平均理论进行简化,得到简化的热质传递干燥模型,用一个理论式表达模型中有效扩散系数。对香蕉片千燥的研究表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相
    RuO_2-SnO_2电极的XPS研究与氧化物表面的酸碱性
    陈延禧,夏晓霞,陈艳英,韩佐青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86-592. 
    摘要 ( 558 )   PDF (314KB) ( 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RuO_2-SnO_2混合金属氧化物电极,它对NaCl溶液中的析氯反应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及选择性。采用XPS(X射线光电子光谱)研究了电极表画的组成,发现金属阳极〔DSA(Ru-Sn〕表面的钌含量和吸附氯含量均高于DSA(Ru-Ti)。采用电位滴定法研究电极表面酸碱性,测定了零电荷点(PZC)和零电荷点的移动(ΔPZC)的数值,显示了DSA(RuO_2-SnO_2)表面的酸性更强,Cl的特性吸附也更强。由此得出:混合金属氧化物电极的电催化行为与其表面组成及性质存在密切关系。
    混合药膜缓释体系动力学模型
    徐铜文,王绍亭
    CIESC Journal. 1995, 46(5):  593-600. 
    摘要 ( 529 )   PDF (293KB) ( 1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化学工程原理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建立了应用范围较广的混合药膜缓释体系的动力学模型,讨论了混合药膜的内扩散过程,针对氟尿嘧啶(5-FU)和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组成的混合药膜体系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与实验符合良好,并能为Higuchi模型的假设提供理论依据。
    螺旋扁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性能
    思勤,夏清,梁龙虎,李定绪
    CIESC Journal. 1995, 46(5):  601-608. 
    摘要 ( 619 )   PDF (356KB) ( 2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不同结构的螺旋扁管管内传热及流体阻力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与光管比较,选出传热与流阻综合性能较好的管型。同时对2台螺旋扁管换热器及1台外螺纹螺旋扁管换热器进行壳程传热与流阻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管、壳程传热膜系数与阻力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丙酮-氯仿、苯-四氯化碳和苯-乙醇二元体系的汽相热容测定
    俞庆森,方文军,宗汉兴,林瑞森
    CIESC Journal. 1995, 46(5):  609-614. 
    摘要 ( 755 )   PDF (277KB) ( 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自行建立的多组分气体流动热量计测定丙酮-氯仿、苯-四氯化碳和苯-乙醇3个二元体系于不同温度、不同组成时的常压汽相热容。实验结果表明,丙酮-氯仿体系的汽相热容相对于理想混合为正偏差,苯-乙醇体系为负偏差,而苯-四氯化碳体系的非理想性不明显。文中还讨论了汽相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热容的影响
    聚电解质溶液分子热力学模型
    冯喆,刘洪来,胡英
    CIESC Journal. 1995, 46(5):  615-620. 
    摘要 ( 650 )   PDF (255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链状聚电解质由于是长链大分子又有很高的电荷密度,其溶液即使在极低的浓度下仍具有很强的负偏差,与Debye-Huckel理论预测的结果相去甚远。工程上使用的Manning模型认为聚离子的电荷密度有一临界值,当超过临界值时,反离子即凝聚在聚离子表面使其实际电荷密度降至临界值。Nagvekar等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引入NRTL方程,以计及短程相互作用的贡献。Manning等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但临界值的确定缺乏可靠的根据。
    应用热膜风速仪检测塔板上气液两相流的局部气含率
    许松林,刘富善,许宏庆,黄洁,余国琮
    CIESC Journal. 1995, 46(5):  621-624. 
    摘要 ( 534 )   PDF (179KB) ( 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蒸馏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局部气含率的测定对于研究塔板上流体的流动状态、塔板清液层高度、两相传质性能和设备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测量塔板上气液两相流的气含率主要采用γ射线吸收法。该法能检测总体的气含率,但无法测局部气含率,且使用复杂。热膜风速仪是检测气、液两相流速度和气含率的先进仪器,本文采用先进的智能热膜风速仪(IFA-100),并配以微机采样系统,用于测量大型塔板上两相流的局部气含率。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中的交流高电压破乳器
    朱宪,蒋楚生,路琼华,李盘生
    CIESC Journal. 1995, 46(5):  625-630. 
    摘要 ( 634 )   PDF (212KB) ( 1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乳状液膜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设计并制造出具有最佳破乳效果的电破乳器。已有的关于乳状液膜电破乳技术的报道大都限于小型实验室装置,尚无成熟的定量设计方法。本文将结合高电压破乳器的平板电容模型,给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设计方法。 2 交流高电压破乳器的平板电容等效模型
    固定床反应器基于RBF网络的推断控制
    王华忠,华向明
    CIESC Journal. 1995, 46(5):  631-634. 
    摘要 ( 566 )   PDF (205KB)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一些研究者基于简化机理模型,讨论了固定床反应器的推断控制。然而,工业过程中有许多固定床反应器的机理模型尚难以建立,而且由于固定床反应器特性的复杂性,模型简化和状态估计器的设计等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基于“黑箱”模型研究固定床反应器的推断控制可能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Budman等人提出用部分最小二乘法(PLS)以改进回归模型的性能。他们对实验室固定床反应器,假设沿反应器轴向的十点温度可以测量,并据此建立回归模型,然而由于固定床反应器具有严重非线性和时变等特性,用PLS法建立估计器仍有局限性。另外,实际的固定床反应器可能只有少数几个温度可以测量。因此其面向应用的推断控制策略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环喷动流化床固体流动规律
    李宝霞,张济宇
    CIESC Journal. 1995, 46(5):  635-640. 
    摘要 ( 642 )   PDF (283KB) ( 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循环喷动流化床由于循环管(导向管)的引入,显著地提高了射流床的操作能力、传热传质特性及接触效率,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过程,如:颗粒涂层、煤气化和石油烃类的热裂解)。 鉴于循环喷动流化床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对床层的气固流动循性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实验的几何参数、特性参数及操作参数的不同,实验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关固体循环速率的数学模型报道很少,已有的模型也因假设条件太多及考虑影响因素不全而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本文通过研究几何参数、操作参数及物性参数对固体循环速率的影响,进而得出综合考虑以上参数在内的预测固体循环速率的定量方程,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