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4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4-12-25
    化工学报
    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数学模型(Ⅰ) 阶段Ⅰ模型
    曹同玉,甘志华,许涌深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43-650. 
    摘要 ( 513 )   PDF (357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较大亲水性单体醋酸乙烯酯(VAc)乳液聚合的乳胶粒生成和生长过程,提出了VAc乳液聚合阶段Ⅰ数学模型.该模型既考虑到胶束成核机理,又考虑到水相中低聚物沉淀成核机理.研究了自由基解吸与吸附在单体珠滴上的乳化剂对VAc乳液聚合阶段Ⅰ动力学的影响,并对模型预计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数学模型(Ⅱ) 阶段Ⅱ与阶段Ⅲ模型
    曹同玉,甘志华,许涌深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51-657. 
    摘要 ( 543 )   PDF (342KB) ( 1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较大亲水性单体醋酸乙烯酯(VAc)乳液聚合动力学,着重剖析了自由基解吸的影响及水相中的聚合反应对总聚合反应速率的贡献,提出了阶段Ⅱ和阶段ⅢVAc乳液聚合数学模型,成功地预计了聚合反应速率、自由基在乳胶粒中的分布及乳胶粒中平均自由基数随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并将模型预计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用微扰理论建立水的分子热力学模型
    吴建中,李以圭,陆九芳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58-664. 
    摘要 ( 546 )   PDF (302KB) ( 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1种水的分子热力学模型,从微扰理论出发,建立了自由能及其它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式.水分子间作用包括硬球、色散、静电及诱导几个部分.通过同时关联0~300°C下饱和水蒸气压及液体密度数据获得分子参数,还预测了水的蒸发焓及饱和水蒸气的比容,比较了文献中处理水的几种理论方法.结果表明,本模型简单,且较接近实际.
    一个新的溶解度参数
    刘国杰,黑恩成,史济斌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65-672. 
    摘要 ( 564 )   PDF (345KB) ( 2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液体混合的热力学模型,为非电解质溶液导得了1个比Scatchard-Hilde-brand正规溶液理论更加严格的过量Gibbs自由能表示式.据此,定义了1个新的溶解度参数,它等于液体的内聚能密度除以内压的开方根.对35个二元液体混合物的过量Gibbs自由能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大多优于SHFH理论,特别是碳氟与碳氢化合物的溶液,对于这类溶液,正规溶液及其修正形式SHFH理论是不适用的.
    板翅式热交换器动态模型
    刘博强,袁修干,李敏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73-677. 
    摘要 ( 501 )   PDF (255KB) ( 3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参数集结法建立了板翅式热交换器的动态数学模型,特点是引入平衡面“连续法”分析热交换器静、动态特性.通过与试验及数值法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参数集结法的准确性,并说明了平衡面“连续法”分析热交换器特性的特点.
    蒸汽喷射升液的管内蒸发
    郭雪岩,林载祁,林纪方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78-685. 
    摘要 ( 568 )   PDF (350KB) ( 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蒸汽喷射作为提升液体的动力,在1.5m长的管内实现了稳定的升膜蒸发,并对该升膜两相流动及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喷射对蒸发传热有一定的强化作用,以蒸汽喷射作为提升动力的经济性可以接受.考察了蒸汽喷射升液膜的流动及蒸发传热机理,建立了环状流传热模型,考虑了膜流动界面波的影响.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单颗粒催化剂设计分析(Ⅰ) 基于Dirac活性分布的模型和理论
    李永旺,王建国,孙予罕,陈诵英,彭少逸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86-691. 
    摘要 ( 569 )   PDF (247KB) ( 2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一种基于Dirac活性分布的分析单颗粒催化剂中传递-反应交互作用的方法,此法可将单颗粒催化剂的稳态模型从微分方程(组)化为代数方程(组),以实现对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单颗粒催化反应体系稳态行为的模拟分析.
    单颗粒催化剂设计分析(Ⅱ) 基于Dirac活性分布分析方法的数值结果
    李永旺,王建国,孙予罕,陈诵英,彭少逸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92-697. 
    摘要 ( 647 )   PDF (246KB) ( 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本文(I)报建立的Dirac活性分布分析方法的理论,用计算机求解约化了的单颗粒催化剂中的传递-反应模型,讨论了用Dirac活性分布方法分析单颗粒催化剂中传递和反应的交互作用规律的一般策略.
    MDEA-MEA混合有机胺水溶液吸收CO_2
    任铮伟,李盘生,路琼华,黎四芳
    CIESC Journal. 1994, 45(6):  698-703. 
    摘要 ( 577 )   PDF (286KB) ( 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一乙醇胺(MEA)混合有机胺水溶液吸收CO_2的过程.根据双膜理论,导出了简化近似宏观动力学模型,用以预测混合有机胺水溶液吸收CO_2的速率.该模型考虑了化学反应之间的交互作用,用三次多项式近似表示反应组分在膜中的浓度分布.在各种条件下测定了搅拌反应器内MDEA/MEA水溶液吸收CO_2的速率.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符合良好.
    催化裂化分馏塔动态仿真数学模型和算法
    郑远扬,郝富军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04-711. 
    摘要 ( 558 )   PDF (374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催化裂化液相产物按集总虚拟组分处理,建立了逐板动态数学模型,采用有效、简便的动态仿真计算策略,开发了通用动态仿真软件包.得到各种过渡过程中每层塔板上温度、压强、气液相组成和负荷以及产品流量和组成的响应历程,并给出各层塔板上操作点的动态响应轨迹及其在适宜操作区的位置.
    三维非平衡混合池模型中参数灵敏度的分析
    许松林,余国琮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12-717. 
    摘要 ( 566 )   PDF (232KB) ( 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三维非平衡混合池模型作了适当简化,并对模型中参数灵敏度作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塔板上液体流型是影响模拟结果的最主要因素,而各混合池间的流速分布和涡流扩散系数不是敏感参数.
    田菁水溶液的拉伸流动
    江体乾,李宏杰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18-722. 
    摘要 ( 523 )   PDF (219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自制的Sridhar-Gupta拉伸粘度计测定了田菁水溶液的拉伸应力与拉伸粘度.结果表明,田菁水溶液的剪切流动和拉伸流动都可用改进的Williams-Bird四参数本构方程描述.
    流态化CVD技术制备超细Al_2O_3-SnO_2复合粒子的过程机理
    华彬,李春忠,韩今依,胡黎明,石庆红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23-728. 
    摘要 ( 493 )   PDF (364KB) ( 1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SnCl_4-H_2O-N_2作为实验体系,采用流态化CVD技术制备了超细Al_2O_3-SnO_2复合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荧光光谱仪(XRF)、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等现代测试手段考察了SnO_2在Al_2O_3表面的分散形态及操作参数对SnO_2成膜与成核的影响.讨论了化学气相包覆过程机理.
    一种半经验的关联-预测活度系数的系统
    汪绍崑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29-737. 
    摘要 ( 549 )   PDF (362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半经验的关联-预测活度系数的系统.二元系的活度系数用—过量自由焓模型推算.该模型的模型参数从2个代数方程联立求解,其一关联模型参数与γ~∞,另一关联模型参数与(dγ/dx)_x=0.γ~∞用MOSCED模型由纯组分性质关联.(dγ/dx)x=0用三维溶解度参数关联.用该系统对145组等温极性二元系作了预测,对计算结果与实验值作了对比.
    倾斜圆管内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的稳定性分析
    李广军,郭烈锦,陈学俊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38-742. 
    摘要 ( 586 )   PDF (176KB) ( 1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l 弓l言 气液两相流分层流界面波特性及界面稳定性分析对理论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50年代,Banjamin”’、Miles”’和 Hanratty’‘’“开始了此方面的研究.以往研究中,均采用 Jeffreys”’的方法,即利用液相动量方程的积分形式,气相的影响只作为液相动量方程的边界条件.另外也有研究者从N-S方程出发,通过对实际问题的适当简化以研究界面稳定性”‘. 本文利用双流体模型研究了倾斜圆管内气液两相分层流的界面稳定性,系统研究了管道几何条件及流动状况对稳定性的影响.2 数学模型 对如图1所示的倾斜管内分层流,假定两相间不存在热量传递和相变过程,其一维双流体流动模型为”-“ ~r 入八人)乃t十别八U。人)/肚一0(I) ltw 8(pkA。U。)/9 t + 3(pkA。厂。ZtZ)/sx 、_/.\—一,。J。士。/;+八。A。slip J>>一二卜 卜。二.t 一洪人八)/gx+AdA/a工(2) 一人二二>二v抑Q厂二厂了 式(1)、式(2)中k—l或g,当k—g时,取 pry——“一”号,k—l时贩“十”号.素流速度分布均 匀,厂。一 l“’‘;层流根据液膜内速度分布可知, 图 1 分层流示意图——”———一’—””—””——~ 八一4/3““二 气液两相静压项用文献〔幻的方 F。Ic0d屯*r*donof盯r*1m叨n0w”‘’-’“‘一‘””—’““——一‘一
    TEMA-F型换热器壳侧油-气混合物两相流流动特性
    杨小琼,王启杰,王伟,李维,罗来勤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43-747. 
    摘要 ( 548 )   PDF (203KB) ( 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1 弓I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管壳式壳侧两相流动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现有的研究均以具有单程壳体的TEMA-E型换热器为对象,尚末对石油化工中使用的TEMA-F型换热器(具有1个纵向折流板,把壳体分为2个壳室)进行研究.本文在较宽广的实验参数范围内,对空气-柴油两相混合物在TEMA-F型理想换热器模型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2 实验装置、测试系统及实验方法 在空气-油两相流动特性试验台上进行实验,实验系统见图1.试验用理想换热器模型示于图2,模型中换热管与横向折流板、横向折流板与壳体之间无间隙,为防止边壁的旁通泄漏,还安装了非整圆假管.当纵向折流板垂直放置时,换热器左右对称,故图2中试验元件只给出整个换热器的一半(见图中实线部分),试验元件用有机玻璃制造.在前、后端面上观察流型.平均截面含气率用快速关闭阀门法测量. “PAsTg 123 4 图1 实验系统 图2 换热器模型立体图 Fig.IExperlmental flow loop Fig.2 Heatexchanger model 1一空气压缩机;2一空气稳压器;3一空气冷却器;l一壳;2一纵向折流板;3一横向折流板;4一换热管 4一油箱;5一气液分离器;6一油流量计;7一试验 段;8一空气流量计;9一油稳压计J一油泵3 实验结果及讨论3.l 两相流型及其转变3.1.1 流型划分 在本文实验
    气体作自然对流时温度场测量中的全息层析技术
    朱林生,肖旭东,黄素逸,是度芳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48-751. 
    摘要 ( 479 )   PDF (201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1 引言 激光全息干涉技术是进行三维流场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三维流场的全息层析,实际上就是在同时获得三维流场多方向干涉图的基础上,把三维流场分成一组平行的截面,根据多方位的干涉数据,由计算机分别对不同的截面重建三维流场的参量分布.由于这一方法
    氯酸盐电解的铁黑阴极
    陈体衔,郑君铣,林秀治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52-755. 
    摘要 ( 555 )   PDF (260KB) ( 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1 弓言 节电是电解工业的重要研究课题.自采用钛钉金属阳极后,阴极就成为节电研究的主攻方向.气体扩散阴极和非铁活性阴极的研究较常见,前者用氧还原反应替代析氢电极反应’‘’,后者是在基体表面电沉积低氢过电位的Ni合金”-”.本文给出的铁黑阴极是一种新型电极,为电解工业阴极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在mH—5~6的亚铁盐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手段建立很薄的表面富氧碱区(厚度约20urn),将原铁阴极表面加工成均匀细颗粒状的黑色表面,称铁黑阴极.该方法简便,材料低廉,可循环再生.本文用电镜图和电子能谱图确定铁黑阴极表面结构和组分.在氯酸盐电解条件下进行析氢极化曲线和90天寿命试验.2 实验 铁黑阴极与原铁阴极的面积相同,约0.scm’.原铁阴极采用氯酸盐电解工业使用的低碳钢材料(福州第一化工厂提供). 铁黑阴极表面的电镜图(SEM)和X光电子能谱图(XPS)分别在日本S-520扫描电镜仪和英国*既*-*K工电子能谱仪上测试.*陀图上结合能数值已用C;s内标校正. 测量极化曲线电解液组成为NaCI 1609/din‘和Na。Cr。O,3g/din’,PH—6,温度65士ZC.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分别为钛钉阳极和饱和甘汞电极.阴极电流密度范围为0.1~3.okA/m’. 寿命试验的初始电解液组成与测极化曲线时相同,电液量100cm‘.将原铁阴极
    管内对流换热系数的瞬态测量方法
    宣益民,W.Roetzel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56-759. 
    摘要 ( 605 )   PDF (202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1前言 直接测定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分稳态法和瞬态法,前者对实验条件要求苛刻.近年来,瞬态法倍受人们关注”-”.Hausen和Kast’‘·”相继阐述了利用周期变化的流体温度在固体壁内的传播特性确定对流换热系数的原理,即根据流体与固体温度变化之间的相位角滞后(或振幅衰减)确定对流换热系数.Roetzel‘”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任意形式周期振荡流体温度的瞬态测量方法. 对实测的流体温度波Tf(t),利用傅里叶级数分析方法把Tf*)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其一次谐波正弦和余弦函数项的系数表述为 u。——一Ill(t)Slnwtdt.u。——一11’()cosnddt(l)则一次谐波可表达为 01。“fslflO此十贝)(2)式(2)中,振幅u;一 Vu: + ug,相位角9一 arc ig(uc/us),一次谐波的周期 P—Zt。,角速度。一。八。2 测量基础2.1 模型A——霉壁面导热热阻 忽略管壁导热热阻,管壁的能量方程为 厂dL川t一。S叮f一几)一兄凡(几一瓦)(3)若求得的管壁周期振荡温度的一次谐波为Tw(t)一u。sinnd,则流体温度超前相位角9和振幅U;分别为 .y.,o\ It【._o\“工_P_\“ 9”sfCtg WN .Ut=U。。l---- W l e -- (4)一旦实际测得相位角差贝或振幅比ff八。,即可确定对流换热系数。;.显然,当ac《a时,管外对流换热的影响甚小.当液体在管
    应用超声技术测定三聚甲醛在二氯乙烷溶剂中的浓度
    王寅观,邵良华,田冲,胡企中,顾训洪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60-763. 
    摘要 ( 662 )   PDF (187KB) ( 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1前言 三聚甲醛生产过程中溶于二氯乙烷溶剂中的浓度变化于30%~40%间,此浓度变化对三聚甲醛生产的产量、质量、能源的消耗以及溶剂的周转消耗等技术经济指标都有直接的影响.三聚甲醛浓度的在线检测是其生产工艺及控制的一项难题. 国内外对液体浓度的超声检测已有报道”’.Povey等用声速测定牛奶中的脂肪浓度’“,并.研制了测定悬浮液浓度的超声探头”’.novev’‘’研究了经过固化的油脂中的超声传播特性·Yasunaga”‘、Zacharias”’和 Steele”‘也曾利用超声波测定液体的浓度.但迄今尚未见用超声波方法检测三聚甲醛-二氯乙烷溶液浓度的报道. 本文通过一套由PC286微机控制的超声波测量仪”’,测定了浓度为0%~48%、温度为0~40℃的三聚甲醛和二氯乙烷混合液的超声波声时,计算了超声波声时、温度和浓度间的相互关系,为三聚甲醛浓度的超声在线检测提供了依据.利用三者关系制成的超声波三聚甲醛浓度在线检测仪经在上海溶剂厂生产流程中1年多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测量效果,精度优于0.5%.2 测量原理2.1 超声波脉冲回波法 液体中沿X方向传播的超声平面波的波动方程为 护钉2尸一V’护钉拙’(1)超声波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v一④(2) 液体的浓度、温度和压强的变化会引起液体体积弹性模量和密度的变
    发酵酒精中微量杂质的三元减压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和关联
    周金汉,钱栋英,蒋淇忠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64-766. 
    摘要 ( 694 )   PDF (137KB) ( 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1 引言 发酵酒精中以甲醇、正丙醇、异丁醇为代表的杂醇含量是酒精质量的重要标志,为有效地去除这些杂质,以得到高纯食用酒精.本文应用目前国内开发和设计的较新颖的节能型酒精蒸馏流程——差压精馏流程,测定了减压汽液平衡数据,并进行了基础研究. 有关甲醇-乙醇-水、正丙醇-乙醇-水、异丁醇-乙醇-水的三元汽液平衡关系文献早有报道’‘’,他们测定了常压下有大量水时各醇类对乙醇的相对挥发度.本文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测定减压下低浓度甲醇、正丙醇、异丁醇和全浓度范围的乙醇-水的3组三元汽液平衡数据,经热力学关联和计算,以期获得Wilson、NRTL、UNIQUAC交互作用参数值.2 实验2.1 试剂 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丁醇均为分析纯试剂,水为二次蒸馏水.2.2 实验装置’“ 采用改进的汽液双循环型Rose平衡釜及自制的二级真空稳压系统,其精度为0.skPa,测温用1/10分度的实验室H级标准水银温度计,并考虑了露点校正”‘.2·3 组成分析 用配有C-R3A色谱数据处理机的GC-gA岛津气相色谱仪分析汽、液相组成,色谱柱为装有天津试剂二厂生产的GDX-102担体的玻璃柱.分别以氢焰和热导为检测手段,用修正百分率法处理数据.3 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3.二 热力学一致性校验 为证实实验装置的可靠性,首先对常压下乙醇-水和53.32kPa
    化工学报1994年第45卷总目次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67-770. 
    摘要 ( 423 )   PDF (206KB) ( 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工学报》征稿简则
    CIESC Journal. 1994, 45(6):  778-778. 
    摘要 ( 474 )   PDF (66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1《化工学报》是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化工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刊物,它反映我国化工领域中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本刊刊登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化工设备、过程开发以及与化工学科有关的化工冶金、环境工程、生化工程等边缘、交叉学科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代表我国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究的研学术论文;设“化工数据”栏报道有应用价值的化工数据;设“研究简报”栏扼要报道阶段性科研成果;并设“读者来信”栏开展学术讨论;本刊还特约撰写指导学科发展方向的综述论文.3 稿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