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5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25
    传递现象

    高分子致密膜内渗透现象的同一性研究

    王保国;马明林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5. 
    摘要 ( 731 )   PDF (569KB) ( 3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渗透汽化(PV)和蒸汽渗透(VP)膜分离过程,利用高分子膜材料对原料中不同组分的溶解度与扩散系数不同实现混合物分离.由于两种过程原料状态分别呈现液态和蒸汽形式,长期以来作为两种膜分离过程展开研究,其传质推动力都是组分在膜中的化学位梯度.为了从热力学和传质角度研究PV和VP膜分离过程,本文设计了特殊的渗透池,可以在同一渗透池中同时进行渗透汽化和蒸汽渗透膜分离过程,保持气液界面为热力学平衡状态.使用PVA/PAN复合膜进行水/乙醇混合物以及水/异丙醇混合物的PV和VP渗透实验,对两个过程中渗透通量随浓度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溶液的PV过程和与之呈相平衡的蒸汽相的VP过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原料中水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渗透通量,其传质遵从溶解扩散机理;当原料溶液中水含量较高时,PV过程中膜溶胀现象较为严重,渗透通量存在一定差别.

    高分子聚合物中溶剂扩散系数的预测

    吕宏凌;王保国
    CIESC Journal. 2006, 57(1):  6-12. 
    摘要 ( 676 )   PDF (591KB) ( 7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剂分子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扩散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对其研究具有普遍意义.Vrentas-Duda模型以自由体积理论为基础,所有参数不需扩散实验测量,由溶剂和高分子的分子性质独立确定,可用于预测高分子聚合物中低相对分子质量溶剂扩散系数.研究Vrentas-Duda模型对典型高分子/溶剂体系中溶剂扩散系数的预测准确性,通过将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评价该模型在不同高分子体系中的适用情况.对处于橡胶态的各向同性高分子聚合物体系,Vrentas-Duda模型能够准确计算除存在氢键以外多数体系的溶剂扩散系数;相对于溶剂互扩散系数而言,溶剂自扩散系数的预测精度更高.

    带有新型内外组合桨的搅拌设备内流场的数值研究

    孙会;潘家祯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3-20. 
    摘要 ( 791 )   PDF (1269KB) ( 2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滑移网格法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提出了滑移周期的概念.利用滑移网格法计算了以一定转速比反向旋转的新型内外组合桨搅拌的流场.通过对双层斜叶平桨、标准锚式桨和新型内外组合桨产生的流场进行对比,研究了搅拌设备内的宏观流动场、时均速度、速度变化率、剪切速率和轴向循环能力.结果表明:滑移周期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滑移网格法计算周期长、计算成本高的问题.采用新型内外组合桨,加强了径向流动和轴向流动,改善了搅拌设备近壁区的流动状况,且对假塑性流体流动状况的改善优于牛顿流体.新型内外组合桨的剪切水平和轴向循环能力均优于双层斜叶平桨.

    考虑辐射传热的自适应化学理论数值计算

    乔瑜;徐明厚;乌里艾托·塞米艾尔;威廉·格林
    CIESC Journal. 2006, 57(1):  21-26. 
    摘要 ( 677 )   PDF (7289KB) ( 1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常实际湍流火焰中不同燃烧区域的化学反应特性大不相同,且辐射在热传递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采用辐射模型离散坐标DO法来完善自适应化学理论.基于详细化学反应机理,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简化反应模型来进行化学项的求解.针对甲烷/空气预混火焰,对其燃烧行为进行了合理的重现,考虑辐射模型之后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得更好.

    EHD强化换热能耗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

    万金庆;李瑞阳;郁鸿凌;黄烜;董伟
    CIESC Journal. 2006, 57(1):  27-30. 
    摘要 ( 682 )   PDF (437KB) ( 2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相流

    气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中预分布器结构的优化

    王一平;刘俊杰;吴晨曦;朱丽
    CIESC Journal. 2006, 57(1):  31-35. 
    摘要 ( 682 )   PDF (440KB) ( 5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Nd2O3基复合氧化物上炭黑和NOx的同时催化去除特性

    运新华;上官文峰
    CIESC Journal. 2006, 57(1):  36-40. 
    摘要 ( 625 )   PDF (414KB) ( 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炭黑和氮氧化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金属氧化物及其负载金属氧化物能在富氧条件下使炭黑(C)和氮氧化物(NOx)互为氧化还原,主要生成CO2和N2,达到C-NOx两者的同时催化去除.在Nd2O3等稀土氧化物上负载K和Mn等金属氧化物能降低炭黑的起燃温度,提高NO的还原转化率,其中K/Mn/Nd2O3 上的催化反应同无催化反应相比,其炭黑起燃温度降低了170℃,最大NO→N2转化率达到75.4%.K能显著降低起燃温度,并存在最佳负载量(2 mmol•g-1).K负载量过多,可能导致稀土金属氧化物上原有活性位的覆没.

    新型双金属双配体催化剂对NBR加氢的影响

    岳冬梅;沈曾民;徐瑞清;魏永康
    CIESC Journal. 2006, 57(1):  41-45. 
    摘要 ( 532 )   PDF (504KB) ( 2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甲基乙二胺-苯硫醚为双配体制备了新型铑钌加氢催化剂,研究了这种催化剂对NBR的加氢活性,主要考察了催化剂浓度以及反应温度、时间、氢气压力、胶液浓度对NBR溶液加氢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新型双金属双配体催化剂对NBR加氢的较佳工艺参数.同时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研究装置上,测试了催化剂对NBR加氢的空气稳定性,其空气稳定性优于现有的其他贵金属加氢催化剂.与几种商业化的胶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自制的HNBR产品力学性能达到了工业化产品的水平,表明这种新型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好的选择性以及优良的实用性.

    不对称合成(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的动力学

    夏涛;任其龙;吴平东
    CIESC Journal. 2006, 57(1):  46-51. 
    摘要 ( 589 )   PDF (517KB) ( 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10,11-二氢辛可尼定修饰的Pt/Al2O3催化体系,不对称加氢合成(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研究了各因素影响反应速率和光学收率的一般规律.根据推测的机理,建立了未修饰体系中加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模型,结合实验数据选定了较佳的模型.假设不对称加氢反应总速率包括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修饰位上和未修饰位上两部分的加氢速率,建立了不对称加氢的动力学模型,经拟合得到参数并进行了验证和讨论.

    高温液态水中有机酸对果糖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刘昕;吕秀阳;夏文莉;任其龙
    CIESC Journal. 2006, 57(1):  52-56. 
    摘要 ( 838 )   PDF (419KB) ( 7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压力10MPa下、温度453.15~493.15K范围内高温液态水中有机酸(甲酸、乙酸)对果糖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机酸存在下,果糖分解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在相同浓度有机酸存在时,甲酸对果糖分解反应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乙酸.对不同温度、有机酸和反应停留时间对果糖分解的主要产物——5-羟甲基糠醛(5-HMF)和乙酰丙酸(LA)收率的影响进行了考察. 果糖分解反应主要由果糖分解为中间产物5-HMF和5-HMF进一步分解成LA两步组成,乙酸的加入加快了第一步反应速度,而对第二步反应无明显影响,因而中间产物5-HMF收率可高达83%;甲酸的加入可同时加快果糖分解为中间产物5-HMF和5-HMF进一步分解为LA的速度,因此LA的收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高温液态水中的频那醇重排反应动力学

    高飞;吕秀阳
    CIESC Journal. 2006, 57(1):  57-60. 
    摘要 ( 651 )   PDF (782KB) ( 3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离工程

    支撑层对硅橡胶复合膜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

    李磊;谭淑娟;蒋冬华;武法文;徐志红;张志炳
    CIESC Journal. 2006, 57(1):  61-65. 
    摘要 ( 718 )   PDF (433KB) ( 4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面与界面工程

    电镀液中铑含量的不同分析方法

    肖耀坤;张峰;刘振华;陈宗璋;王旭辉;余刚
    CIESC Journal. 2006, 57(1):  66-70. 
    摘要 ( 816 )   PDF (465KB) ( 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标准浓度的铑溶液进行了重量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改进后的FAAS(引入一个校正因子, 对FAAS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校正)等不同方法的测定,比较了不同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对于杂质少的铑电镀液,宜采用重量法测定,其测定偏差在4%以内,而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的重量法的测定偏差可控制在0.2%以内;对于杂质多的铑电镀液,用ICP和改进的FAAS法均能获得满意结果,相对偏差都小于1%.
    铬酸酐电合成过程中工作电压的变化
    李成未, 余志辉, 齐涛, 王福安, 张懿
    化工学报. 2006, 57(1):  71-73. 
    摘要 ( 627 )   PDF (354KB) ( 1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化学工程、制药、食品和天然产物加工

    水溶性醇类对溶菌酶空间结构和折叠过程的影响

    王玮;白姝;董晓燕;孙彦
    CIESC Journal. 2006, 57(1):  74-78. 
    摘要 ( 694 )   PDF (870KB) ( 3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和圆二色谱仪研究小分子水溶性一元醇和多元醇对溶菌酶分子的稳定性以及对变性溶菌酶的空间构象和折叠复性的影响.发现在一元醇和二元醇溶液中溶菌酶分子的稳定性均随着醇浓度的增大而提高,而变性酶分子在醇溶液中形成过多的α螺旋和β折叠等二级结构不利于酶的折叠复性;只有较低浓度的多元醇和甲醇有辅助变性溶菌酶复性的作用,其中10%甲醇、20%甘油和30%乙二醇有利于促进酶的复性.

    盐种类和浓度对蛋白质疏水性吸附过程有效孔扩散系数的影响

    刘建华;史清洪;陈捷;孙彦
    CIESC Journal. 2006, 57(1):  79-84. 
    摘要 ( 809 )   PDF (432KB) ( 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在配基密度不同的两种疏水性吸附剂Phenyl Sepharose FF low sub和Phenyl Sepharose FF high sub上的吸附平衡和孔内传质动力学,重点考察了盐种类和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a2SO4溶液中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蛋白质吸附容量的增大和解离常数的降低比(NH4)2SO4溶液更显著.利用孔扩散模型得到的有效扩散系数随盐浓度及配基密度的增大而提高,表明表面扩散作用对孔内传质的贡献随吸附容量提高而增大.

    壳聚糖/三元共聚物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朱建航;张宝;严喜鸾;劳学军;YU Hanry
    CIESC Journal. 2006, 57(1):  85-90. 
    摘要 ( 692 )   PDF (1075KB) ( 5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多聚电解质间的凝聚作用,在细胞生理条件下制备了一种液核带正电的新型微胶囊体系.该微胶囊的液核为N-乙酰化率50%的壳聚糖衍生物(HNC) 溶液,壳膜由HNC与异丁烯酸 (MAA)-羟乙基异丁烯 (HEMA)-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三元共聚物(MAA-HEMA-MMA)凝聚而成.从N-乙酰化率15.3%的市售壳聚糖(FNC)出发,乙酰化制备的HNC在细胞生理pH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溶解特性和质子化率.黏度80~3000 cPa•s间的HNC溶液可制备外观整齐、尺度均一的球形微胶囊.HNC分子量及浓度、pH、凝聚时间等对微胶囊的壳膜结构和表面特性都有一定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微胶囊的渗透性和强度.高浓度HNC有利于制备高强度的微胶囊,而低浓度HNC则有利于制备渗透性较好的微胶囊.

    环保型溴虫腈纳米农药制剂的应用

    阎建辉;黄可龙;王跃龙;刘素琴
    CIESC Journal. 2006, 57(1):  91-96. 
    摘要 ( 690 )   PDF (568KB) ( 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硬脂酸对Ag/TiO2表面进行了改性,其表面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将溴虫腈农药、改性Ag/TiO2和相应的添加剂混合制成颗粒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00 nm的纳米农药制剂.溴虫腈纳米制剂光降解实验表明,在黑暗中稳定,在有光线的室内放置15 d的分解率为15.8%,在太阳光直射下放置3 d的分解率为69.0%.紫外光照22.5 h时,纳米制剂分解率是常规制剂的9.2倍.溴虫腈纳米制剂室内、田间毒力试验表明,纳米制剂比常规制剂具有更强的毒力,其LC50为8.95 mg•L-1,是乳油毒力的1.77倍.在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中,施药剂量减少一半条件下,纳米制剂防治甘蓝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优于溴虫腈乳油,药后1 d和3 d的校正防效分别高出4.89和3.05个百分点.土壤、植物的残留试验表明,纳米制剂在甘蓝、土壤中的消解较快,其t1/2分别为3.91 d和1.27 d,而溴虫腈SC的t1/2分别为 8.64 d和3.27 d.
    能源和环境工程

    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流道设计模型

    王红星;王宇新
    CIESC Journal. 2006, 57(1):  97-103. 
    摘要 ( 648 )   PDF (566KB) ( 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优化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的气体流道,建立了沿流道长度和深度方向的气体流道设计模型.模型考虑了阴极气体在流道中的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和电极反应等物理过程.将二维问题经积分均化后转化为较简单的一维问题,偏微分方程组转变为常微分方程组,使计算过程得以简化.以50 cm长的流道为例,计算了沿流道方向的浓度、流速以及电流密度的分布.还利用此模型分析了各操作与设计参数如入口流速、流道深度、交换电流密度等对浓度、流速和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
    A/O摇动床石化废水生物脱氮
    石利军, 荀钰娴, 杨凤林, 张兴文, 王旭江, 古川宪治
    化工学报. 2006, 57(1):  104-108. 
    摘要 ( 967 )   PDF (994KB) ( 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摇动床反应器是由日本NET株式会社研发的一种新型的附着生长污水处理工艺,本文将A/O法应用到摇动床反应器中,研究了A/O摇动床对石化废水的生物脱氮效果,考察了硝化液回流比和进水负荷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O摇动床对石化废水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在进水COD浓度、NH+4-N浓度、硝化液回流比和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400~600 mg•L-1、20~40 mg•L-1、2.5和26.1 h时,出水COD、NH+4-N和TN浓度小于40 mg•L-1、1.0 mg•L-1、7.0 mg•L-1,COD去除率、硝化率和反硝化率分别达到90%、95%和70%.
    废轮胎回转窑中试热解炭中碳元素化学形态
    严建华, 闫大海, 池涌, 徐文胜, 倪明江, 岑可法
    化工学报. 2006, 57(1):  109-114. 
    摘要 ( 607 )   PDF (751KB) ( 4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废轮胎回转窑中试热解炭(PCB)中C元素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荷电效应及背景校正后,分别应用“非对称性Gaussian-Lorentzian线性和函数”与“Gaussian函数”对非对称与对称峰进行拟合.结果发现,热解温度≥500 ℃时,热解充分,热解炭本体中C元素的化学形态类似商用炭黑(CCB)N660,而热解炭表面吸附沉积物中C元素的化学形态不同于本体,随热解温度升高,表面吸附物中类石墨质C有所增加;450℃时,热解不充分,热解炭本体中类石墨质C含量少,表面吸附物少;热解炭按粒径存在一定的分布,热解炭颗粒越小,石墨质C含量越低;热解炭表面吸附、沉积物厚度的近似数量级为0.2 mm,热解炭本体中C元素的化学形态并未受到表面吸附、沉积层太大的影响.

    空气自然对流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三维建模和实验分析

    王瑛;李相一;李元龙;柯坚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15-121. 
    摘要 ( 774 )   PDF (1082KB) ( 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空气自然对流式燃料电池内部,速度、温度、组分浓度及电流分布特性有着极强的耦合作用.氧气质量传输限制引起的浓度过电位是这种燃料电池的主要性能损失.从自然对流、传热传质的角度,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利用三维流体动力学软件和用户建立的子程序,对自然对流下Navier-Stokes 方程,能量方程,电化学动力学方程以及组分、水的传输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分析数值计算的结果,结合自然对流的特性,设计了实验系统.对温度分布和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对空气湿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好地吻合.模型的建立,对于认识空气自然对流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的耦合传输现象有极大的意义,可以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工具.

    结晶型砷酸镍的溶解性

    袁铁锤;周科朝;JIA Yongfeng;G P Demopoulos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22-125. 
    摘要 ( 827 )   PDF (448KB) ( 3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晶型砷酸镍的溶解性用溶液中的Ni和As的浓度来表征.TCLP实验结果表明Ni和As在溶液中的浓度随着实验重复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说明自制结晶型砷酸镍中含有部分非晶态物质.长期溶解性实验证明结晶型砷酸镍的溶解在15 d后达到平衡,并且随着pH值升高溶液中Ni和As浓度降低,在pH 9时达到最低的48 mg•L-1 As和0.2 mg•L-1 Ni,砷酸镍中的As和Ni在pH 3和pH 4时按分子式理论值n(Ni)∶n(As)=1.5同步溶解,而由于Ni(OH)2的生成,在高pH值溶液中的n(Ni)∶n(As)远低于理论值1.5.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合成的结晶型砷酸镍比Nishimura等的更稳定,具有更低的溶解性.

    油页岩半焦热解特性

    韩向新;姜秀民;崔志刚;张超群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26-130. 
    摘要 ( 992 )   PDF (395KB) ( 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油页岩半焦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制取半焦所获得的页岩油品质、半焦成分、发热量和循环流化床设计,认为干馏温度介于500~600℃为宜;干馏度对半焦热解初析温度和低温段热解过程有影响,但对高温段热解影响不明显,高温干馏所制取的半焦其热解过程包含于低温所制取的半焦热解过程中;随升温速率的提高,相同温度下的半焦热解度降低,当升温速率超过40℃•min-1后,升温速率对半焦热解过程影响不大;最后采用Coasts法计算了油页岩半焦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可供数值仿真和工程设计参考.

    钠碱脱硫废液电渗析再生机理

    谢建治;张书廷;赵新华;陆彩霞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31-135. 
    摘要 ( 701 )   PDF (410KB) ( 3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电渗析再生钠碱脱硫废液的试验和模型推导,研究了电渗析再生钠碱脱硫废液机理.结果表明:电渗析再生钠碱脱硫废液过程中,理论渗析率与实际渗析率相差较小,且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硫的理论渗析率与实际渗析率都明显增大,硫的渗析率可以根据阴极进、出口溶液pH值进行计算.试验结果与模型具有较好的匹配性,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渗析效果.硫的理论渗析率应小于50%,在pH值为6.0~7.5的范围内,硫的渗析率上升速率较快,当pH值<6.0或>7.5时,硫的渗析率变化速率较慢,且在一定pH值范围内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

    膜生物反应器用于微污染地表水处理的中试研究

    郝爱玲;陈永玲;顾平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36-139. 
    摘要 ( 626 )   PDF (388KB) ( 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恒温热重法单颗粒煤焦燃烧动力学

    旷戈;张济宇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40-145. 
    摘要 ( 646 )   PDF (721KB) ( 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生活垃圾中聚乙烯塑料流化床气化
    肖刚, 池涌, 倪明江, 缪麒, 朱文俐, 金余其, 岑可法
    化工学报. 2006, 57(1):  146-150. 
    摘要 ( 557 )   PDF (1319KB) ( 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孔圆筒铸铁阳极电解制备高铁酸盐及其在处理有机模拟废水中的应用
    方熠, 郑曦, 陈日耀, 陈震
    化工学报. 2006, 57(1):  151-154. 
    摘要 ( 530 )   PDF (536KB) ( 2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虑地面积尘时置换通风的数值模拟

    刘莉;由世俊;张欢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55-159. 
    摘要 ( 803 )   PDF (1132KB) ( 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波与表面活性剂协同影响水合物诱导期
    孙始财, 刘玉峰, 吕爱钟, 樊栓狮, 徐海燕
    化工学报. 2006, 57(1):  160-162. 
    摘要 ( 577 )   PDF (469KB) ( 2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材料科学与工程
    VSA-SA/PS固定载体复合膜的制备及其CO2/CH4分离性能
    张颖, 王志, 伊春海, 王纪孝, 王世昌
    化工学报. 2006, 57(1):  163-168. 
    摘要 ( 598 )   PDF (1297KB) ( 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自由基共聚合和水解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CO2固定载体膜材料N-乙烯基-γ-氨基丁酸钠-丙烯酸钠共聚物 (VSA-SA).以VSA-SA为表层,聚砜超滤膜为支撑体制得复合膜.研究了复合膜对CO2/CH4体系的渗透选择性,考察了金属离子交联剂和交联时间以及进料气组成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本文制得的复合膜运行1周仍能维持良好的分离因子和CO2渗透速率.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丙烯腈共聚物膜的制备及其气体渗透性能
    沈江南, 吴礼光, 张林, 陈欢林, 高从堦
    化工学报. 2006, 57(1):  169-174. 
    摘要 ( 580 )   PDF (446KB) ( 4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溶液沉淀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和丙烯腈(AN)的共聚物,用红外光谱、黏度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聚合物的结构.实验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溶液浇注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和丙烯腈(AN)的共聚物膜,研究了聚合物膜的CO2、CH4渗透性能.结果表明,由于共聚物中含有能与CO2进行可逆反应的叔胺基,共聚物膜表现出较好的CO2渗透性和CO2/CH4选择性,如在25℃、压力为1140 Pa时,CO2的渗透速率可达 3.53×10-12 cm3(STP)•cm-2•s-1•Pa-1 , CO2/CH4 的理想分离因子达到104.5.利用膜吸附CO2和CH4后红外光谱的变化,分析了膜对CO2的促进传递机理.

    注塑冷却分析模内复膜数学模型建模

    石宪章;申长雨;赵振峰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75-179. 
    摘要 ( 604 )   PDF (679KB) ( 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模内复膜工艺是在模具内将塑件表面增加一层薄膜,本文利用注塑冷却分析将模具型腔表面离散为平面三角单元的特点,将薄膜和塑件视为两层具有良好接触的平板,对于每一层平板,建立第一类边界条件下一维非稳态导热模型,并将该导热模型应用到冷却分析中,完成了模内复膜冷却分析的建模.
    影响阴离子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包覆HDI缩二脲乳胶粒粒径的因素
    周新华, 涂伟萍, 胡剑青, 崔英德
    化工学报. 2006, 57(1):  180-185. 
    摘要 ( 689 )   PDF (710KB) ( 3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转相法制备了阴离子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包覆HDI缩二脲乳胶粒.用TEM观察了包覆乳胶粒形态结构,分析了影响包覆乳胶粒粒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乳胶粒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HDI缩二脲被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包覆.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分子量越大、溶剂极性越强,乳胶粒粒径越小.增加苯乙烯用量,乳胶粒粒径随之先减小后增加,苯乙烯质量分数为10%时粒径最小.乳胶粒粒径随羟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羟值为60 mg KOH•g-1时,乳胶粒粒径随着丙烯酸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羟值在90 mg KOH•g-1以上时,降低丙烯酸含量有利于乳液粒径的减小.降低聚丙烯酸链间的氢键作用力,增加羟基和HDI缩二脲间的氢键作用力,能获得粒径小而均匀的包覆粒子.

    含铁MCM-41的合成与表征

    刘世权;陶文宏;夏光明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86-191. 
    摘要 ( 630 )   PDF (459KB) ( 2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采用液相沉积方式,向MCM-41有序介孔微球的介孔中引入铁盐,通过加热使铁盐分解,铁以氧化物纳米颗粒或Fe-O纳米团簇的形式存在于有序介孔微球的介孔中,从而获得含铁MCM-41有序介孔微球.对不同铁含量的MCM-41进行了比较性表征,并研究了不同铁源对含铁MCM-41合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以Fe(acac)3的甲苯溶液和Fe(NO3)3的水溶液为铁源时,所得试样中铁的含量均随铁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铁离子浓度相同时,由前者所得试样的载铁量是后者的3~4倍,最大铁负载量达1 mmol•g-1.载铁后,有序介孔微球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均减小.以Fe(NO3)3的水溶液为铁源时,载铁前驱体试样煅烧后,MCM-41的硅氧骨架发生收缩,而以Fe(acac)3的甲苯溶液为铁源时,MCM-41的硅氧骨架未见变化.因此,从载铁量及负载过程对有序介孔材料骨架结构的影响看,Fe(acac)3的甲苯溶液作为铁源用于合成含铁MCM-41优于Fe(NO3)3的水溶液.

    聚氨酯-含氟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表面性能

    李刚辉;李小瑞;沈一丁
    CIESC Journal. 2006, 57(1):  192-196. 
    摘要 ( 641 )   PDF (547KB) ( 3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得到低表面自由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乳胶膜,以2,2,3,4,4,4-六氟丁醇甲基丙烯酸酯(FA)、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在交联聚氨酯溶液(PU)中通过溶液聚合相转化法制得阳离子含氟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FPUA).通过FT-IR、TEM、粒径分析及接触角测试对聚合物结构、乳胶粒径及形态、乳胶膜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含氟丙烯酸酯的引入使聚氨酯-丙烯酸酯乳胶膜的表面自由能降低50%以上,常温固化的FPUA乳胶膜的表面自由能小于0.0172 J•m-2;该复合乳液的粒子形态呈球形,粒径约为220 nm.
    乙烯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及成核机理分析
    张心亚, 黄洪, 黎永津, 沈慧芳, 蓝仁华, 陈焕钦
    化工学报. 2006, 57(1):  197-202. 
    摘要 ( 675 )   PDF (696KB) ( 6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研究了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对影响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因素进行讨论,并分析了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和有机硅氧烷用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动力学有较大的影响.反应温度越高,引发剂浓度越高、乳化剂浓度越高、有机硅氧烷用量相对较小,乳液聚合反应的转化率越高;此外,体系的pH值在6~8之间时也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种子乳液聚合中RP∝[E]0.72RP∝[I]0.56,表观活化能Ea为143.92 kJ•mol-1.种子乳液聚合初期,反应主要是单体液滴成核;进入壳层反应时,反应成核主要是以胶束成核为主.
    铜精炼过程铜液温度软测量模型及应用
    鄂加强, 王耀南, 梅炽
    化工学报. 2006, 57(1):  203-209. 
    摘要 ( 594 )   PDF (544KB) ( 2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决铜精炼过程中高温铜液温度的测量难题,确保铜精炼过程的阳极铜产品质量,基于铜精炼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热工机理,分别建立了保温过程、氧化过程以及还原过程的高温铜液温度的机理软测量模型,并采用数据预处理、黄金分割法搜索区间及其函数链神经网络校正等技术对其进行了算法设计以及编程实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铜精炼过程铜液温度软测量可以反映铜精炼过程铜液温度的真实变化,有助于实现铜精炼过程铜液温度软控制以及提高铜精炼过程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超声机械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及影响因素分析
    任振, 郑少华, 姜奉华, 王介强, 王雪梅
    化工学报. 2006, 57(1):  210-213. 
    摘要 ( 614 )   PDF (977KB) ( 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直流电沉积二元合金Co55Ni45纳米棒阵列及其表征
    薛守洪, 曹传宝, 籍凤秋, 朱鹤孙
    化工学报. 2006, 57(1):  214-217. 
    摘要 ( 749 )   PDF (1347KB) ( 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化工技术
    电解法制备次磷酸钴
    梁培玉, 宋兵魁, 张宝贵
    化工学报. 2006, 57(1):  218-222. 
    摘要 ( 632 )   PDF (1263KB) ( 3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以金属钴和次磷酸钠为原料,采用六室电渗析槽电解法制备次磷酸钴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这种方法制备的次磷酸钴产品纯度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大规模生产,同时无废渣、废液产生,属清洁生产.
    其他
    加氢裂化循环气支链爆炸形态的区划与应用
    胡耀元, 应桃开, 吴小华, 李勇, 陆美丽, 蒋永福
    化工学报. 2006, 57(1):  223-232. 
    摘要 ( 716 )   PDF (4176KB) ( 3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加氢裂化循环气与相关可燃性气体支链爆炸的特性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了浓度爆炸极限、爆炸形态与波形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爆炸形态与波形的不同,提出了对加氢裂化循环气爆炸形态科学区划的新理念;在爆炸极限内,可以进一步区划4种爆炸形态(冷焰、爆燃、爆轰、爆燃向爆轰转化),与7个爆炸区域(上、下冷焰区,上、下爆燃区,上、下爆燃向爆轰转化区,爆轰区),并探讨了不同爆炸形态压力波的发展机制.对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多元支链爆炸体系,促进多元支链爆炸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验测得了爆炸危险度、火焰蔓延极限、最小点火能等特性参数;引进了“关键组分”的概念,指出加氢裂化循环气的多元体系,引发爆炸的物质是关键组分H2和氧化剂O2;探讨了制订防爆安全指标的依据与方法.对于预防混合气体支链爆炸事故的发生、指导防爆电气设备与阻火器的设计、指导支链燃烧与支链爆炸的实践,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