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9年 第5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9-12-25
    化工学报
    基于微扰理论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表面状态方程
    付东,包铁竹,陆九芳,李以圭,李小森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27-734. 
    摘要 ( 490 )   PDF (385KB) ( 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微扰理论并借鉴二维气体理论的处理方法,建立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状态方程。将微扰理论与压力方程相结合,建立了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状态方程。运用提出的状态方程,分别对6种烷基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压数据进行了关联,并利用关联所得的参数预测了其他种类的烷基聚氧乙烯醚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表面压。关联和预测的精度均较高,结果令人满意。
    线性分类-重构网及其在化工过程早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章维一,侯丽雅,渡边嘉二郎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35-742. 
    摘要 ( 516 )   PDF (407KB) ( 1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以线性递推学习为基础的分类-重构神经网络。网络具有学习算法简单、速度快、学习与分类并行,以及可自动积累知识等基本功能,尤其适用于生产过程的早期故障诊断一类实时系统。给出了化工过程早期故障诊断的应用实例,研究结果证明了网络的有效性。
    固液相平衡级的通用算法
    吉晓燕,冯新,陆小华,张吕正,王延儒,时钧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43-750. 
    摘要 ( 456 )   PDF (477KB) ( 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热力学原理出发,建立了一种固液相平衡级计算的通用方法,通过自动判别平衡时的相数及析出固相的种类,经过较少的迭代次数就可获得固液相平衡时各相分率和组成,从而满足化工过程模拟计算与实际生产的需要。由于该解法为虚拟的等温蒸发过程,在判别平衡相数的同时给出了过程中晶体的析出顺序与各晶体刚析出时溶液组成,这些中间结果为分离过程的模拟计算提供了理论指导。此算法不仅完全不依赖于相图,而且还可通过对不同进料配比的计算,绘制出全范围内的固液相图。通过实例计算证明该方法可适用于目前文献中尚难以处理的复盐、含结晶水盐以及多离子体系。
    固定床反应激波运动数学模拟
    李希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51-757. 
    摘要 ( 562 )   PDF (358KB) ( 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浓度激波现象是固定床中非线性吸附-反应过程的重要特征。本文将激波面考虑为分割空间光滑区域的运动边界,将激波间断条件作为相应的边界条件,采用移动坐标系中的试验函数来近似浓度剖面,将双组分吸附反应问题化为4个简单的一阶常微分方程的求解,获得了问题的完整解答,据此讨论了浓度激波的运动特征。
    优选结构液-液旋流管分离特性
    陆耀军,沈熊,周力行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58-765. 
    摘要 ( 472 )   PDF (479KB) ( 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库尔特粒径检测技术,对一种优选结构液-液旋流分离管的分离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测得该旋流管的临界分离粒径为30μm,而相同条件下国外典型产品,即F型旋流管的临界分离粒径为60μm,表明这种优选结构旋流管的分离特性较F型旋流管显著改善;实验结果还表明该旋流管的分离特性随处理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处理量为10m~3·h~(-1)时最好;随溢流比的加大而改善,其最佳溢流比为4%~5%;此外,还考察了为含油浓度与粒径分布之间的关系。有关结果为科学严格地评价液-液旋流分离管的分离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吸附剂细粉增强气液两相传质(Ⅰ)机理
    成弘,周明,许春建,余国琮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66-771. 
    摘要 ( 641 )   PDF (325KB) ( 2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两元物系,进行了吸附剂细粉(小于10μm)强化气液两相传质的机理研究。分析了吸附对气液两相传质的强化作用,以及细粉颗粒对流体性质和组分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吸附剂细粉强化传质的机理。根据渗透理论和对吸附等温线的线性化处理,推导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会议在京召开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71-771. 
    摘要 ( 491 )   PDF (67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学术会议是该学部重要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组织由学部常委会负责。会议宗旨为:1.促进本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创新;2.为本学部院士创造良好的学术活动环境,并团结广大中青年学者共同参与,成为老中青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针对面向21世纪的我国化工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届学术会议于10月10日至13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其主题为“讨论化工及相关材料工业节能、降耗、环保领域新一代工艺与工程学术问题”,为这一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及过程设备的更新换代,加速初始创新思想在本学科领域内的相互借鉴,促进创新技术的实验研究、中试开发和工业转化。
    吸附剂细粉增强气液两相传质(Ⅱ)实验
    成弘,周明,张缨,许春建,余国琮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72-777. 
    摘要 ( 554 )   PDF (335KB) ( 1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鼓泡塔内,蒸馏条件下,实验研究了吸附剂细粉(小于10μm)对气液两相传质的影响。所用的吸附剂为4A和13X分子筛。实验发现在固含率ε_m不高于10%且对较低沸点组分有强烈吸附作用的吸附剂颗粒可以强化气液两相传质,提出了吸剂细粉强化传质的机理。根据渗透理论和对吸附等温线的线性化处理,导出相应的数学的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螺旋槽管中单相水与油湍流摩擦阻力与传热特性
    杨冬,陈听宽,罗毓珊,杨大洪,吴海玲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78-785. 
    摘要 ( 815 )   PDF (438KB) ( 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单相水与油分别在4根不同几何参数的螺旋槽管中湍流摩擦阻力与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以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的模拟理论为基础,由试验结果的关联得到了动量传递粗糙度函数(R函数)与热量传递粗糙度函数(G函数)的表达式,并与前人工作进行了比较。针对油的Pr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特性,提出了改进的强化传热性能评价方法,并据此对1号与2号试验管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可用于换热器设计及优化螺旋槽管几何参数。
    磁流化床稳定性分析
    巢江辉,曾东,蔡崧,归柯庭,虞维平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86-791. 
    摘要 ( 555 )   PDF (293KB) ( 1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Foscolo的颗粒床模型分析了磁流化床稳定性,得到了磁流化床的稳定判据;根据得到的判据分别对层流和湍流情况分析了磁场对磁流化床稳定性的影响。
    垂直上升气液两相弹状流模型
    夏国栋,彭岩,周芳德,胡明胜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92-798. 
    摘要 ( 681 )   PDF (355KB) ( 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等效弹单元思想,改进了预测垂直上升管中充分发展气液弹状流流动特性的模型。 模型中考虑了界面切应力对液膜运动的影响;并在液弹空隙度预测中引入临界气体夹带速度的概念,以此来描述弹状流中大气泡尾部的混合特性。本文提出的模型还考虑了管径对液弹空隙度的影响。弹状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到本文及其他作者实验数据的验证。
    垂直上升管汽液两相流型的压差波动特征识别
    白博峰,郭烈锦,赵亮
    CIESC Journal. 1999, 50(6):  799-805. 
    摘要 ( 533 )   PDF (427KB) ( 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垂直上升管水/水蒸气两相流不同流型时的压差波动信号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压差波动特征的两相流流型的客观识别方法。通过提取压差波动信号的功率谱分布特征,表明利用功率谱随频率的分布特性的均方根可客观识别出泡状流、间歇流和环状流。
    并联通道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周云龙,蔡辉,程卓明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06-811. 
    摘要 ( 523 )   PDF (259KB) ( 1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并联通道密度波型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经计算发现,在所研究的范围内,系统的稳定性与初始扰动的幅度无关,仅取决于运行条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气固流化床压力脉动信号的相关结构模型与分析
    黄海,黄轶伦,张卫东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12-817. 
    摘要 ( 488 )   PDF (383KB) ( 1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气固流化床压力脉动信号的相关结构模型。基于小波变换确定了模型中的自相似参数H和白噪声强度σ_w~2,从而确证该压力脉动信号可以分解成分形布朗运动和白噪声的叠加,并定量计算出压力脉动信号中白噪声所占的百分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模型参数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给出物理解释。
    余热制冷吸附床的一个新传热传质模型
    张立志,王莉,王玲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18-825. 
    摘要 ( 585 )   PDF (379KB) ( 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既考虑吸附剂颗粒内部的传质阻力,又考虑吸附剂颗粒之间的外部传质阻力的前提下,建立了余热吸附制冷系统中吸附床的三维非平衡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它包括加热/冷却流体传热模型、换热管传热模型、肋片传热模型、吸附剂颗粒床传热传质模型4部分;通过对模型的数值求解,获得了吸附床内部的温度演变曲线和性能指标,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废旧轮胎热解行为的TG/DTA研究
    崔洪,杨建丽,刘振宇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26-833. 
    摘要 ( 660 )   PDF (462KB) ( 3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热重/差热联用仪(TG/DTA)研究了4种废旧轮胎样品及3种橡胶原料(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的热解行为,通过TG/DTA数据计算了各个降解阶段的热解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并确定了轮胎中的橡胶类型(天然胶和合成胶),得到其基本组成(有机助剂、橡胶、炭黑和无机助剂)的含量,为进行废旧轮胎的转化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橡胶原料、轮胎样品的热解过程均可划分为两个一级反应阶段,其中轮胎样品的第1段热解活化能比第2段的小,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及转化深度的增大,热解对温度的依赖程度增大;废轮胎样品中可热解部分为64%~66%,炭黑为30%~33%,灰分为3%~6%;升温速率可明显地改变轮胎样品的热解历程,但对热解产物的收率影响甚微;天然橡胶的热解失重和合成橡胶的解聚使废旧轮胎的热解表现为一放热过程。
    R32/R134a混合工质水平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
    陈民,王秋旺,陶文铨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34-837. 
    摘要 ( 581 )   PDF (265KB) ( 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R32/R134a非共沸混合工质是近期比较理想的R22替代物之一。但迄今为止,报道其管内凝结换热性能研究的实验和数据都很少。在已有的报道中,Torikoshi和Ebisu以及Ro等人都只对R32质量分数为30%这种浓度配比下的R32/R134a混合物进行了管内凝结换热实验。Doerr等人则对R32质量分数为10%和25%时的R32/R134a混合工质的水平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系数进行实验测量。可以说已研究过的浓度配比和已获得的实验数据都还很少。本文对R32质量分数分别为10%,19.9%,30%,40%,51.9%和60.1%时的R32/R134a混
    间歇反应器内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的模拟
    修国华,王蓉,刘会洲,李平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38-844. 
    摘要 ( 600 )   PDF (373KB) ( 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多孔载体固定化酶催化反应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大多数酶在固定化后,由于酶构象改变、分配效应和扩散限制等的影响,反应速率有所下降,其稳定性等亦发生变化。如何测定和定量表征这些性态,对酶催化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十分重要。
    氧浓度强制振荡下的丙烯氨氧化反应过程
    陈丰秋,魏小明,戴擎镰,吕德伟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45-850. 
    摘要 ( 602 )   PDF (360KB) ( 1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自从70年代初有学者对催化反应过程的强制振荡操作进行实验研究以来,人们已越来越注意到,对于某些催化反应过程,采用合适的强制周期振荡操作条件比相应的稳态操作产生更优的反应效果,尤其是一些催化氧化反应过程,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一定强制振荡周期及振幅操作下能显著提高反应速率(转化率)、主产物的选择性及收率。同时,有许多周期性反应体系的数学模拟理论研究也表明强制振荡操作能
    MTBE-C_4-甲醇的蒸馏-渗透汽化集成分离过程设计
    陈欢林,陈丰秋,宋礼明,钱志海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51-855. 
    摘要 ( 579 )   PDF (293KB) ( 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国内现有甲基叔丁基醚(MTBE)生产装置20余套,年生产能力约50万t,分化工及炼油型2种工艺路线。1994年以前建成的大多采用筒式反应器技术,1994年以后则以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预反应加催化蒸馏技术为多。无论是化工型还是炼油型工艺路线,无论是采用筒式反应器还是催化蒸馏技术,最后均需用水洗工艺将C_4中的甲醇脱除,此工艺设备投资大、操作繁、耗能高。渗透汽化(PVAP)膜分离是近十几年来颇受注目的一项新型膜分离技术,具有一次性分离度高、设备简单、无污染、低能耗等优点,对某些用常规分
    CH_4/CO_2重整反应中压力的影响
    赵金保,李永丹,田磊,张鎏,JulianR.H.Ross,ArjanN.J.vanKeulen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56-859. 
    摘要 ( 637 )   PDF (242KB) ( 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近年来,CH_4与CO_2反应(式1)制合成气,已成为化工和催化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由于体系中CO分压很高,极易积碳,因而催化剂的失活是所有研究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研究者研制的催化剂可在几十至几百小时内不失活,但相当多是在高CO_2/CH_4比、高温或低压下获得的结果,这种条件的实际意义十分有限。实际生产时希望在接近反应(1)的计量进料比下操作,以获得满意的产物组成;希望在较低温度下操作,以降低能耗,或降低对反应器的要求;对于操作压力,由于原料均有一定压力,而且为了与合成气作为原料的后续生产过程相匹配,工业生产希望CH_4与CO_2反应能在一定压力下进行。
    乙氧氟草醚及其合成中间体的物性测定与计算
    顾飞燕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60-864. 
    摘要 ( 505 )   PDF (259KB) ( 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含氟农药是当前国内外广受重视的新型农药。乙氧氟草醚(2-氯-4-三氟甲基苯基3’-乙氧基-4’-硝基苯基醚,Oxyfluorfen)就是一种高效、低残留、选择性好,水、旱田兼用的广谱性除草剂,该产品的研制被国家列入科研攻关项目。在实施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满足工程设计和能量计算等要求,需要提供与乙氧氟草醚相关的若干重要中间体的物性数据,
    化工学报 1999年 第50卷 总目次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65-873. 
    摘要 ( 457 )   PDF (548KB)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东湛化企业(集团)公司简介
    CIESC Journal. 1999, 50(6):  874-874. 
    摘要 ( 642 )   PDF (55KB) ( 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广东湛化企业(集团)公司(原广东省湛江化工厂),是国有大型二类企业,现有职工2900多人,是全国硫酸和磷肥重点生产企业,全国500家大型化工企业之一,被列为广东省“九五”重点发展的磷复肥生产基地。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湛化制定实施了科技兴企战略,为湛化发展开辟了一条科技振兴之路。目前,本公司被评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优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