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4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7-10-25
    化工学报
    乙醇和水在聚酰亚胺膜中的溶解和传递现象研究(Ⅰ)——吸收和解吸实验
    李军,许振良,刘洪来,胡英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17-523. 
    摘要 ( 640 )   PDF (368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石英弹簧法测定了298.15 K、308.15 K和313.15 K下乙醇和水在聚酰亚胺膜中的吸收平衡数据和吸收解吸动力学数据,结果表明乙醇和水在聚酰亚胺膜中以吸附态和溶解态两种形式存在;乙醇和水在膜中的传质过程比较复杂,既有费克扩散类型也有非费克扩散类型;含交联剂的聚酰亚胺膜对水有溶解选择性,乙醇的解吸速度受交联剂的影响较大,表明交联剂的加入有利于提高聚酰亚胺膜的分离性能。
    乙醇和水在聚酰亚胺膜中的溶解和传递现象研究(Ⅱ)——乙醇和水在膜中的溶解和传递性质的关联
    李军,许振良,刘洪来,胡英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24-531. 
    摘要 ( 689 )   PDF (386KB) ( 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Flory-Huggins溶液模型加Langmuir吸附模型的双重模式理论关联了前文测得的乙醇和水在聚酰亚胺膜中的平衡溶解度,根据吸收/解吸数据求取了扩散系数,溶解度系数及渗透率;用无限稀释理想分离因子评价渗透蒸发膜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聚酰亚胺中加入交联剂后,乙醇和水的扩散系数和渗透率都有明显的减小,但其无限稀释理想分离因子有所提高,分离性能有较大的改善.
    混合电解质水溶液固液平衡计算
    吉晓燕,张吕正,陆小华,王延儒,时钧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32-539. 
    摘要 ( 906 )   PDF (364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Lu-Maurer活度系数模型在不增加任何模型参数的前提下回归出18种晶体的溶度积,在此基础上预测了H~+、Mg~(2+)、K~+、Na~+、NH_4~+、Ca~(2+)、Cl~-、SO_4~(2-)、NO_3~-等离子所组合的13种体系在不同温度(最低温度为273.15 K,最高温度为378.15 K)及最高离子强度为34.55 mol·kg~(-1)下的固液平衡.预测结果较为满意.从而说明了该模型的良好普适性和可靠的温度外推性.可以为工业结晶过程提供相平衡的预测估计.
    双流体配位状态方程在共聚物及共混物体系中的应用
    蒋文华,刘华,韩世钧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40-546. 
    摘要 ( 640 )   PDF (362KB) ( 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双流体配位模型状态方程,对三个共聚物体系P(VAC/E)、P(S/MMA)及P(EP),两个共混物体系PVME/PS、PPO/PS进行了关联,精度较好.提出了共聚物的共混物假设的新设想.在关联中发现共聚物及共混物体系的二元模型参数具有一定的加和性,本文采用一个较为简单的混合规则,用均聚物的模型参数估算二元模型参数,进行了pVT数据预测,并与实验数据比较,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神经网络过程模型辨识
    朱群雄,麻德贤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47-552. 
    摘要 ( 531 )   PDF (353KB) ( 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修正的反传神经网络(BP)算法分别对稳态过程和动态过程以及两个实际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型结构辨识,所确定的最佳神经网络结构经验证表明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模拟精度高、适用性强.
    一种用于谷氨酸生产流加操作过程预测的模糊-神经网络
    元英进,苗志奇,秦家庆,韩金玉,甘一如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53-559. 
    摘要 ( 533 )   PDF (443KB) ( 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子空间可调的模糊-神经网络(FNN),通过采用新型的网络结构设计、模糊子空间均匀化设计和模糊子空间可调性设计,提高了网络的模拟、预测精度,明显缩短了训练时间.通过可调模糊-神经网络可以对系统进行预测、优化及因素分析,并将所提出的模糊神经网络应用于谷氨酸流加发酵过程的模拟与预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负压差料斗中静态架拱机理实验研究
    景山,李洪钟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60-570. 
    摘要 ( 560 )   PDF (623KB) ( 2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实验测量散体颗粒在负压差立管料斗中的静态拱宽度,验证本文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散体颗粒的无约束屈服强度、料斗形状、操作条件和延时效应对静态拱宽度的影响,提出负压差移动床立管料斗孔口最小直径的理论预测方法.
    C_2HCl_3气相O_3氧化反应动力学
    钟理,Kuo Chianghai and Zappi Edward Mark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71-575. 
    摘要 ( 441 )   PDF (266KB) ( 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间歇循环气相反应器中研究了C_2HCl_3在101.3 kPa和 298 K下O_3氧化动力学.对实验结果回归分析表明,总的反应级数是2.5级,O_3和C_2HCl_3级数分别为1级和1.5级,平均反应速率常数为57.3 mol~(-1.5)·L~(1.5)·s~(-1)
    丙酸和甲醇酯化反应动力学及其化学反应相平衡的研究
    屈一新,汪文川,秦霁光,陈滨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76-583. 
    摘要 ( 909 )   PDF (395KB) ( 1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硫酸为催化剂,测定了丙酸和甲醇反应体系在不同温度下(313 K~343 K),不同催化剂含量下[0.5%~3%(w)]的常压液相反应动力学,得出了上述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常数表达式.采用1%~2%(w)的硫酸为催化剂,测定了丙酸和甲醇酯化反应体系常压下化学反应相平衡数据.对所测得的相平衡数据用化学计量法进行了关联和推算,精度较好.
    网格法求解三套管氨合成塔催化床径向浓度和温度分布
    徐懋生,秦惠芳,甘霖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84-592. 
    摘要 ( 541 )   PDF (401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柱坐标系中建立了描述三套管氨合成塔催化床径向浓度和温度分布的数学模型.采用网格法计算了管间催化床不规则截面的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计算方法快速、有效.
    液相物性对壳侧不互溶双组分两相流截面含气率及两相压降的影响
    黄兴华,王启杰,杨小琼
    CIESC Journal. 1997, 48(5):  593-599. 
    摘要 ( 576 )   PDF (379KB) ( 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用空气-水、空气-0号柴油研究的基础上,用空气和质量浓度为30%的甘油水溶液研究了理想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平均截面含气率和两相压降,以期进一步考察不同液相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液相物性对两者均有一定影响.提出了不同液相物性时截面含气率的通用关联式.根据流型整理了两相摩擦因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两相摩擦压降关联式,它能较好地预测不同液相物性时两相压降的实验数据.
    计算多孔催化剂有效因子的区域分割法
    陈尚伟
    CIESC Journal. 1997, 48(5):  600-607. 
    摘要 ( 564 )   PDF (390KB) ( 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计算多孔催化剂颗粒有效因子的区域分割法,将整个一维区间划分为几个子区间,然后在每个子区间内用一点配置法求解非线性扩散-反应问题.采用区域分割法,针对三种不同形状的催化剂颗粒,对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和双曲型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所得的计算结果与正交配置解吻合.区域分割法的优点是使用简便、计算快速.采用区域分割法还可以计算催化剂颗粒死区半径,所得计算结果合理.
    中空纤维气体膜分离器丝外流速分布及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陈华,曹春,徐连禄,肖通虎,蒋国梁
    CIESC Journal. 1997, 48(5):  608-615. 
    摘要 ( 682 )   PDF (451KB) ( 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测定了φ103×1300 mm中空纤维气体膜分离器丝外的流速分布.结果表明,分离器中丝外气体流速分布不均匀.而且,随着气体处理量的降低,流速不均匀程度增大,器内中心处流速最大,近壁处流速最小.假定器内流动是轴对称的,导出了流速不均匀情况下,流量分布和流道分布的数学模型,并且计算了对分离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N_2/H_2膜分离器而言,器内流动不均匀性对分离结果有明显影响.
    水蒸气在铬表面上的冷凝传热
    胡国强,宋永吉,徐敦颀,林纪方
    CIESC Journal. 1997, 48(5):  616-621. 
    摘要 ( 547 )   PDF (298KB) ( 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水蒸气在金属铬表面上能否形成滴状冷凝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结论.本文研究了水蒸气在三种不同铬表面上的冷凝情况,这三种铬表面分别是采用离子镀、电镀及离子镀与离子束混合技术(即离子注入)制备的.
    五种酯类化合物极微蒸气压的扭转法测定
    陈军,梁英华,马沛生
    CIESC Journal. 1997, 48(5):  622-625. 
    摘要 ( 552 )   PDF (194KB) ( 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物质的饱和蒸气压是最重要的物性数据之一.在化工设计、生产与科学研究中,如农药、化肥的储存,香料的挥发速度,橡胶、塑料中增塑剂的有效寿命等,对有机酯类化合物低蒸气压数据要求迫切.由于测定难度以及数据准确性等问题,目前极微蒸气压的数据非常缺乏.测定方法主要有Knudsen隙透法和同位素示踪法,后者由于实验条件苛刻而很少
    凝结换热器采用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研究
    吴慧英,帅志明,周强泰
    CIESC Journal. 1997, 48(5):  626-630. 
    摘要 ( 554 )   PDF (255KB) ( 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螺旋槽管具有轧制方便、传热系数高且抗结垢能力强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中.纵观螺旋槽管强化传热的研究发现:螺旋槽管管内强化传热的研究和应用已趋成熟和完善.然而由于实际工作的困难,有关螺旋槽管管外凝结换热的研究尚待深入.为此,本文对螺旋槽管凝结换热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
    溶剂超声波协同法用于有机物系结晶快速成核
    赵茜,高大维,秦贯丰
    CIESC Journal. 1997, 48(5):  631-634. 
    摘要 ( 510 )   PDF (357KB)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有机物系结晶大多属于溶液群体结晶范畴,是工业结晶的重要组成部分.晶核是过饱和溶液中新生成的微小晶体粒子,是晶体生长过程必不可少的核心. A.VanHook在论述晶核的生成时指出,声波辐照由于具有强烈的定向效应,有补充和加强形成临界晶核所需的波动作用,故能加速起晶过程.高大维提出了蔗糖溶液的溶剂超声波协同成核法,该法已被利用来进行味精、含水α-葡萄糖、木糖醇等的成核研究并获得成功,所需的成核溶剂、超声波强度及刺激时间因不同物质而异.与传统的晶种制备方法(如粉碎机破碎法、球磨法、晶浆中留一部分晶体作为晶种等)相比,该法具有简单、快速、晶核数目容易控制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晶核形状好、投种量小并减少结晶生长过程中用于整晶的能耗、成品质量高等优点.溶剂超声波协同成核法的原理是溶析效应与超声波的机械(分散)效应、空化效应的结合.从溶液成核速率公式可看出表面张力σ、粘度η和过饱和度S对成核速率J的关系
    喷射态筛板上液滴的初始抛射速度
    刘云义,陈建孟,谭天恩
    CIESC Journal. 1997, 48(5):  635-638. 
    摘要 ( 532 )   PDF (277KB) ( 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在喷射状态下的筛板上,存在着大量的以“抛射”方式运动中的液滴,其初始抛射速度v_0是影响该种操作状态下筛板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的重要因素.液滴初始抛射速度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塔板上液滴运动规律和气液接触过程的前提. 目前为止,见诸报道测定v_0的方法只有平板印痕法和摄影法两种,并且由这两种方法所测数据而整理出的结果关联式相差也很大,液滴初始抛射速度的问题尚未能得到
    超临界水氧化法去除废水有机氮的工艺和动力学研究
    王涛,杨明,向波涛,沈忠耀
    CIESC Journal. 1997, 48(5):  639-644. 
    摘要 ( 607 )   PDF (313KB) ( 2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 引言 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废水和废物处理技术.水在超临界条件下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能与非极性物质如烃类和其他有机物完全互溶,而无机物特别是盐类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另外,超临界水可以与气体(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完全互溶.这些性质使得超临界水作为反应介质的超临界水氧化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