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6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05
    目录
    本期封面、广告页、中英文目次表
    化工学报. 2015, 66(2):  0-0. 
    摘要 ( 120 )   PDF (1545KB) ( 3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力学
    汽液相平衡计算混合法则中协体积项b的改进
    韩晓红, 管文洁, 高赞军, 崔晓龙, 徐象国, 陈光明
    化工学报. 2015, 66(2):  489-49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0972
    摘要 ( 287 )   PDF (459KB) ( 8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混合物汽液相平衡通常需要引入合适的混合法则才能更好地进行关联。针对目前混合法则中协体积项b的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修正协体积项b的方法。该方法以Mie势能理论、London色散力理论为基础,同时引入Leach等分子形状系数进行修正,这样协体积项b中的交互作用参数lij形式上是纯组分分子形状系数θφ及临界参数的函数,无需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从而真实反映了二元混合物的实际混合情况。将修正的协体积项b运用于MHV1、LCVM及HV混合法则并结合PR NRTL模型对不同种类的16个体系汽液相平衡进行了计算,并与采用bxibi的MHV1、LCVM及HV混合法则结合PR NRTL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修正的协体积项b的混合法则+PR+NRTL模型所得的计算结果精度优于采用bxibi的MHV1、LCVM及HV混合法则 PR NRTL模型的计算结果。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泡沫金属强化石蜡相变蓄热过程可视化实验
    杨佳霖, 杜小泽, 杨立军, 杨勇平
    化工学报. 2015, 66(2):  497-50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82
    摘要 ( 355 )   PDF (3360KB) ( 6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相变材料的低热导率是限制潜热蓄热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将相变材料石蜡真空条件下注入到泡沫金属铜内制备泡沫金属铜-石蜡复合相变材料,通过铜的高热导率及高孔隙材料的大面体比来强化相变换热过程。采用DSC示差扫描量热法对石蜡进行热物性测量获得准确的石蜡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以管壳式相变蓄热结构为对象,提取对称结构进行可视化设计,对比纯石蜡及泡沫金属铜-石蜡复合材料在相同运行条件下的相变过程,追踪二者熔化过程的相界面位置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并布置热电偶准确测量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结果显示加入泡沫金属后的复合材料的内部温差明显减小,温度分布均匀,蓄热热通量显著增大,有效缩短相变时间并缓解了自然对流造成的顶部过热和底部不熔化现象。

    具有初始孔隙的多孔物料冷冻干燥
    赵延强, 王维, 潘艳秋, 单宇, 于凯, 陈国华
    化工学报. 2015, 66(2):  504-51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65
    摘要 ( 281 )   PDF (5208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了具有一定孔隙的非饱和多孔物料对液体物料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以甘露醇为主要溶质的待干料液采用“液氮制冰激凌法”制备非饱和物料进行冷冻干燥,并与常规饱和的冷冻物料相比较。结果表明,非饱和冷冻物料确实能够显著地强化液体物料的冷冻干燥过程。干燥产品SEM形貌分析显示,初始非饱和冷冻物料具有连续均匀的固体骨架和孔隙,固体基质更加纤细,孔隙空间更大,可以大大减小传质阻力。考察物料内部各点的温度变化发现,初始非饱和物料内部冰晶确实发生整体升华,但仍然存在主要升华区域;非饱和多孔物料的冷冻干燥过程主要是传热控制,而常规饱和物料冷冻干燥主要是传质控制。操作压力对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采用辐射/导热组合加热方式可改善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冷冻干燥过程的传热,进一步缩短干燥时间。

    CPFD在细颗粒料仓下料中的应用
    赵伟, 陆海峰, 郭晓镭, 龚欣
    化工学报. 2015, 66(2):  512-52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263
    摘要 ( 365 )   PDF (2052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助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细颗粒玻璃微珠在不同结构料仓内的下料特性,获得了料仓出口直径和半锥角对颗粒下料流动的影响。在实验室可视化下料平台开展了验证实验,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下料流率与料仓出口直径2.5次方呈正比;料仓半锥角增大,下料流型从质量流过渡至漏斗流。CPFD模拟给出了料仓下料过程的细节信息,并获得了料仓结构对颗粒流动形态转变的临界面相对高度的影响。

    水和丙酮工质的金属纤维毡蒸气腔热管的传热性能
    徐鹏程, 陶汉中, 张红
    化工学报. 2015, 66(2):  522-52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0765
    摘要 ( 283 )   PDF (7673KB) ( 5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实验研究了金属纤维毡吸液芯蒸气腔热管的传热特性,测试了在单一热源下,不同热通量、风速以及工质种类时蒸气腔热管的启动性能与均温特性,并使用红外热像仪对蒸气腔热管冷凝端拍摄。实验中蒸气腔热管使用的工质分别为水与丙酮。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纤维毡蒸气腔热管的启动时间基本在3000 s左右;蒸气腔热管的蒸发端与冷凝端的等温性能良好,其中水工质的冷热端最小温差为1.35℃,因此使用金属纤维毡吸液芯蒸气腔热管可以避免电子器件的局部高温。

    低熔点熔盐圆管内强迫对流换热
    刘闪威, 吴玉庭, 崔武军, 熊亚选, 陈夏, 鹿院卫, 马重芳
    化工学报. 2015, 66(2):  530-53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0861
    摘要 ( 274 )   PDF (700KB) ( 10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熔融盐具有使用温度高、热稳定性和传热性能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最有前途的传热、蓄热介质之一。通过搭建槽式太阳能熔盐集热传热实验台,进行了低熔点熔盐管内受迫对流换热实验,获得了不同熔盐流速下套管式熔盐-水传热单元的总传热系数;通过最小二乘法获得了低熔点熔盐管内充分发展紊流段对流换热Nusselt数随Reynolds数的变化曲线和实验关联式,并与经典关联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Dittus-Boelter方程、Colburn方程、Seider-Tate方程以及Gnielinski方程最大偏差分别为+23%、+13%、-10%和-20%,实验数据和经典公式符合较好。

    竖直窄矩形通道内环状流的流动传热特性
    陈冲, 高璞珍, 谭思超, 余志庭, 陈先兵
    化工学报. 2015, 66(2):  537-54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94
    摘要 ( 300 )   PDF (608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竖直窄矩形通道内环状流的流动传热特性,建立了窄矩形通道内环状流的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数值求解环状流的数学物理模型得到了环状流区域的压降梯度、沸腾传热系数和液膜内的速度分布。结果表明窄矩形通道内的环状流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环状流区域的压降梯度和沸腾传热系数,而且环状流液膜内速度在法向的分布是非线性的,在层流边界层区速度梯度较大。热通量和窄矩形通道的尺寸对液膜的流速有很大影响,随热通量的增加和窄矩形通道尺寸的减小液膜的流速逐渐增加,然而质量流速对液膜流速的影响较小,而且随质量流速的增加液膜的速度逐渐减小。

    模拟退火算法在岩土热物性参数确定中的应用
    张长兴, 王德水, 刘玉峰, 孙始财, 彭冬根
    化工学报. 2015, 66(2):  545-55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39
    摘要 ( 226 )   PDF (651KB) ( 4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岩土的热物性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重要参数,需要在工程地点实施热响应试验才能确定。针对现场热响应试验中恒加热功率难以保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模拟退火算法确定变热流状况下热物性参数的新方法。该方法以竖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柱热源(CSM)模型为基础,引入格林函数加快了热响应试验系统模型确定换热器进出水温度的计算速度,利用RMSE分布图解决了传热反分析中参数识别的非适定问题,保障了模拟退火算法的有效实施。在结合具体算例实施热物性参数识别的过程中,变热流情况下模拟退火算法对应的退火温度降温速度快,确定的岩土热导率和容积比热容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1%和1.3%,而且计算了地埋管换热器的有效热阻。研究结果可为确定岩土热物性参数和指导地埋管换热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Zn 助剂对WC/HZSM-5催化正己烷芳构化性能影响
    施梅勤, 郑慧新, 魏爱平, 马淳安
    化工学报. 2015, 66(2):  553-56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298
    摘要 ( 246 )   PDF (936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WC/HZSM-5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系列不同Zn含量的Zn-WC/HZSM-5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N2物理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Zn-WC/HZSM-5的晶相、形貌、比表面积、酸性质、积炭量等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正己烷芳构化的催化性能,探究了助剂Zn与WC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Zn的引入可以提高催化剂的芳烃选择性和芳烃收率。当Zn负载量为1.5%(质量分数)时,所制备的Zn-WC/HZSM-5催化剂芳构化活性最佳,芳烃收率达到36.18%。Zn的引入不仅改变了WC/HZSM-5表面的酸性分布,而且可以减少WC/HZSM-5催化剂的积炭量。

    醋酸乙酯加氢合成乙醇反应器的模型化
    孙帆, 程双, 于小芳, 张新平, 张春雷, 周兴贵
    化工学报. 2015, 66(2):  561-56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217
    摘要 ( 239 )   PDF (589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实验室数据对醋酸乙酯加氢制乙醇宏观动力学方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宏观动力学模型。根据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内扩散的影响以及物料、热量和动量衡算方程建立了醋酸乙酯加氢制乙醇固定床反应器的一维拟均相模型,并分别得到不同氢酯比、不同控制温度、不同压力下的多种工况的模拟结果。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该模型可用于指导工业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优化。

    Zn(OAc)2/AC催化固定床上CO2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及其反应机理
    张光洁, 耿艳楼, 安华良, 赵新强, 王延吉
    化工学报. 2015, 66(2):  567-57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63
    摘要 ( 272 )   PDF (765KB) ( 7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负载型乙酸锌为催化剂,在固定床上实现了CO2和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反应。考察了不同载体和负载量对负载型乙酸锌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反应条件对PC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量为40% (质量分数)的Zn(OAc)2/AC催化性能最好。CO2与PG合成PC适宜的反应条件为:PG、乙腈和CO2的摩尔比为1:1.8:11,CO2 压力 4.0 MPa,反应温度160 ℃和液空速0.9 h-1。在此条件下,PC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6.3%和49.0%。采用原位红外结合设计实验研究了无水乙酸锌分别与CO2和PG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CO2与乙酸锌之间的化学吸附比较弱,而PG与乙酸锌之间的化学吸附较强,能够活化PG。据此推测了乙酸锌催化CO2与PG合成PC的反应机理。

    金属有机框架MIL-100(Cr)和MIL-101(Cr)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双酚F
    严家其, 谈瑛, 李勇飞, 吴志民, 陈蒙, 潘浪胜, 刘跃进
    化工学报. 2015, 66(2):  576-58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68
    摘要 ( 417 )   PDF (1580KB) ( 9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两种具有相同拓扑结构而孔道不同的金属有机框架MIL-100(Cr)和MIL-101(Cr)负载磷钨酸(PTA),通过XRD、BET、FT-IR、TEM和ICP的对比测试分析,对它们负载磷钨酸前后及其不同负载量情况下的各种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用于催化苯酚、甲醛合成双酚F。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W/Cr投料摩尔比下,MIL-100(Cr)的磷钨酸负载量大于MIL-101(Cr)的磷钨酸负载量;当MIL-100(Cr) 负载磷钨酸的W/Cr摩尔比为0.40时(磷钨酸负载量16.47%),其催化活性最好,双酚F收率和选择性分别达93.18%和96.11%,反应0.5 h双酚F 4,4'-位异构体比例高达74.24%,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仍保持较高催化活性。

    混合丁烯/异丁烷硫酸烷基化反应动力学
    李迪, 孙伟振, 奚桢浩, 张明华, 赵玲
    化工学报. 2015, 66(2):  584-59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366
    摘要 ( 409 )   PDF (616KB) ( 6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硫酸为催化剂,间歇实验研究了276.2 ~285.2 K温度范围内混合丁烯/异丁烷烷基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降低,主产物三甲基戊烷(TMPs)生成量和烷基化油整体辛烷值增大,副产物二甲基己烷(DMHs)变化较小,高碳组分(HEs)的生成量降低明显。采用基于碳正离子反应机理建立的烷基化动力学模型对TMPs、DMHs、HEs 3类组分进行了计算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效果良好。链引发步骤异丁烯加氢离子反应表现出反Arrhenius行为,其本身及逆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45.14 kJ·mol-1和 41.44 kJ·mol-1,增加对链传递部分C8正碳离子形成步骤的速率常数计算,部分涉及链传递和链终止反应步骤反应速率常数与文献值保持一致。

    分离工程
    染料探针分子对水中铜离子的可视化识别及试纸化应用
    杨洪宝, 杜健军, 邹立, 朱浩, 姜娜, 彭孝军
    化工学报. 2015, 66(2):  591-59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41
    摘要 ( 361 )   PDF (1144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以罗丹明为母体的探针分子RCu,可实现对Cu2+的选择性识别。在HEPES缓冲溶液(2×10-5 mol·L-1, pH 7.4)的测试体系中RCu本身无颜色,加入Cu2+后溶液变为粉红色,而且加入其他常见金属阳离子无颜色变化。探针分子可识别较低浓度的Cu2+,检出限可达6.37×10-8 mol·L-1。同时探针分子可用于试纸化检测,对水样中的Cu2+可实现低浓度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中空纤维空气隙式膜蒸馏海水淡化过程的性能模拟与优化
    李卜义, 王建友, 王济虎, 刘红斌
    化工学报. 2015, 66(2):  597-60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64
    摘要 ( 321 )   PDF (795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响应曲面法(RSM),以模拟标准海水(质量分数3.5%)为进水对中空纤维空气隙式膜蒸馏(AGMD-HF)海水淡化过程的影响因子和膜通量指标进行了模拟优化。通过面向中心复合设计法(CCD)实现了基于热料液进水温度、冷凝液进水温度和料液流量的实验优化设计,并建立了响应值与影响因子之间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方差分析(ANOVA)、RSM分析及实验响应值与预测值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对影响因子和膜通量模拟优化的可信度。进一步地,通过期望函数的引入确定了各影响因子最佳水平,并利用太阳能加热驱动过程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ANOVA的决定系数R2达到0.986,p值则低于0.0001;实验膜通量与预测值平均误差仅为6.95%,产水电导率始终保持在10 μS·cm-1以下,脱盐率稳定在99.99%以上;最佳影响因子水平分别为83.5℃、13.2℃和60.2 L·h-1,在此条件下太阳能加热驱动过程膜通量达到6.47 L·m-2·h-1。该实验不仅为潜在可行的规模放大过程提供了可参照的操作参数,而且表明将太阳能引入AGMD-HF海水淡化过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潜力。

    环流气浮法处理含油水体工艺
    蔡宏镇, 沈忱, 任满年, 曹发海
    化工学报. 2015, 66(2):  605-61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320
    摘要 ( 275 )   PDF (574KB)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结构稳定的含油废水,将环流的概念引入传统的空桶式柱气浮工艺来处理含油水体,以克服空桶式浮选柱液体停留时间短、碰撞效率低的缺点,达到提高油水分离效果、深度净化水体的目的。实验中以超声乳化柴油水溶液作为原料,优选出适合本体系的气浮药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PDA),考察了环流气浮法中各工艺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体流量为250 L·h-1,液体流量为10 L·h-1,液位高度为6 cm,PDA用量为20 mg·L-1时,气浮效果最好,最高除油率可达90.48%。对比相同工艺条件下的空桶式柱气浮法,除油效率提高了10%以上,且气浮速度更快,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掺杂Ce、Zr对CO2钙基吸附剂循环特性的影响
    张雷, 张力, 闫云飞, 杨仲卿, 郭名女
    化工学报. 2015, 66(2):  612-61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71
    摘要 ( 258 )   PDF (2121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湿法混合-煅烧法将元素Ce、Zr掺杂到CO2钙基吸附剂中,利用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24种改性钙基吸附剂吸附CO2的循环特性。研究发现:CeO2散布在CaO晶粒之间可抑制晶粒融合,对吸附剂烧结有一定的阻碍作用;CeO2可明显提高吸附剂在扩散控制阶段对CO2的吸附速率,原因在于CeO2中丰富的氧空位可促进CO2以离子迁移的方式穿过表面产物层到达内部与CaO反应;吸附剂中CeO2含量越高,稳定性越强;ZrO2与CaO高温化合成具有高塔曼温度的CaZrO3,均匀分散在CaO晶粒间,构成稳固的支撑骨架,有效抑制了吸附剂烧结。

    聚丙烯酸改性凹土对Pb2+、Ni2+和Cr3+的选择性吸附
    周守勇, 薛爱莲, 张艳, 王启伟, 李梅生, 褚效中, 赵宜江, 邢卫红
    化工学报. 2015, 66(2):  618-62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244
    摘要 ( 328 )   PDF (613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凹土的表面功能化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吸附材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在其表面接枝聚丙烯酸,制备出聚丙烯酸/凹土吸附材料(PAA/ATP),系统考察了PAA/ATP对Pb2+、Ni2+和Cr3+三元混合体系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AA/ATP复合吸附材料的有机物接枝率为14.1%,其结构中出现聚丙烯酸的特征官能团;PAA/ATP吸附Pb2+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即化学吸附是速率控制步骤,说明PAA/ATP对Pb2+的吸附是一个有化学作用的过程,吸附过程与Pb2+和吸附剂PAA/ATP表面官能团之间的电子转移或电子共用有关;PAA/ATP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PAA/ATP对Pb2+、Ni2+和Cr3+的竞争吸附能力依次为Pb2+ > Cr3+ > Ni2+,即对Pb2+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吸附。

    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矿化修饰及其亲水性能
    范荣玉, 郑细鸣, 李彬彬
    化工学报. 2015, 66(2):  626-63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286
    摘要 ( 368 )   PDF (2012KB) ( 8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改善聚丙烯微孔膜(MPPM)的表面亲水性,通过组合多巴胺氧化聚合和交替浸渍矿化修饰技术,在MPPM表面构建了均匀的CaCO3矿物层,实现了利用CaCO3矿物对膜表面进行亲水化修饰的目的。采用FTIR、XPS、ESEM、EDX和水接触角对矿化膜表面进行了相应的表征。考察了溶液浓度、浸渍循环次数及聚多巴胺涂覆率等对CaCO3矿化率的影响。结果证实,CaCO3矿物均匀地负载在MPPM表面,膜的亲水性因CaCO3固有的润湿性而明显改善。纯水通量测试结果表明,矿化膜具有强的水渗透能力,纯水通量大(高达6450 L·m-2·h-1),渗透阻力小,施加0.01 MPa的外压,水即可透过膜。油水乳液分离研究发现,矿化膜能有效地分离一定范围的油水乳液,水通量大(> 1800 L·m-2·h-1),且膜容易用水清洗,展现出理想的油水乳液分离应用前景。

    过程系统工程
    基于模拟疫苗的人工免疫系统在氯乙烯聚合间歇过程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魏巧玲, 赵劲松, 钟本和
    化工学报. 2015, 66(2):  635-63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413
    摘要 ( 209 )   PDF (506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聚氯乙烯工业生产过程的工艺信息、操作规程和历史数据,利用Aspen软件建立了氯乙烯悬浮聚合间歇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由模拟得到的多个状态的样本数据生成正常模拟疫苗和故障模拟疫苗,结合工业数据建立正常抗体库和故障抗体库,解决了氯乙烯聚合过程故障诊断中故障样本数据缺乏的问题。利用动态时间弯曲算法和人工免疫系统对该聚合反应间歇过程进行故障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一种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变时间节点控制向量参数化方法
    李国栋, 刘兴高
    化工学报. 2015, 66(2):  640-64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28
    摘要 ( 253 )   PDF (419KB) ( 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控制向量参数化方法是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一种常用数值方法。它通过离散化控制时域,将控制向量近似地表示成一组参数化的函数。离散化后的时间网格通常是固定的,其划分会影响到最优控制问题数值求解的精度和效率。为了同时优化控制参数和时间网格节点,提出了一种时间节点可变的控制向量参数化方法。推导出了最优控制性能指标对时间参数的导数与对时间分段长度导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性能指标的梯度表达式。用两个经典最优控制实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能够更好地逼近最优控制轨迹。

    化工过程非稳态开工的缓冲升温修正切换控制
    罗雄麟, 左瑞香, 冯爱祥, 许锋
    化工学报. 2015, 66(2):  647-65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0923
    摘要 ( 225 )   PDF (571KB) ( 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工过程的开工大多表现为一个升温过程。为满足升温过程的快速性而又不失稳定性的要求,有学者提出将时间最优Bang-Bang控制与其他控制方法结合来控制升温过程,但由于Bang-Bang控制对切换次数和切换点要求严格,致使其在实际应用中不够理想。在Bang-Bang组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缓冲升温控制,将整个控制系统分为4部分:全幅升温、全幅降温、缓冲升温、PID控制。将温度变化率作为缓冲升温与PID控制的切换变量,将修正切换控制问题等价为非线性规划问题,优化选取全幅升温、全幅降温、缓冲升温最优切换时间点。实例对比分析表明,该切换开工控制方案不仅避免了因切换次数与切换点选取不当导致的不良问题,且超调小,稳定快。

    基于(火用)损失分析的反应精馏塔板上反应体积的优化设计
    林子昕, 安维中, 袁琳皓, 蔡浩, 朱建民
    化工学报. 2015, 66(2):  655-66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220
    摘要 ( 265 )   PDF (495KB) ( 6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以选择性为主要目标的反应精馏塔设计中反应段塔板上反应体积或催化剂的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热力学(火用)损失分析和流程模拟计算相结合的优化设计策略。为了深层次分析反应精馏塔板上(火用)损失的原因并为制定调优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将塔板上的总(火用)损失区分为物理(火用)损失和化学(火用)损失两部分并分别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将建立的(火用)损失计算方法和流程模拟技术相结合,将反应段塔板上的反应体积的分配和对应的(火用)损失分布相关联,以再沸器热负荷最小为目标,通过建立的方法对反应体积的分配逐步调优,可实现反应精馏塔的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通过环氧乙烷水合制乙二醇反应精馏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普遍采用的塔板上等反应体积分配的设计方法相比,通过本文建立的优化分配方法,可使系统的能耗降低18%以上,同时结果优于文献值。

    基于RELS的乙炔法VCM精馏过程的自适应MPC方法
    庞强, 邹涛, 丛秋梅
    化工学报. 2015, 66(2):  662-66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05
    摘要 ( 294 )   PDF (638KB) ( 7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抑制非平稳扰动对具有积分特性的乙炔法VCM精馏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自适应MPC方法。由于高沸塔塔釜中会不断沉积高沸物,表现出很强的积分特性,因此,将高沸塔塔釜液位作为积分变量进行控制;同时,针对VCM进料温度等因素对高沸塔塔釜液位产生的非平稳扰动,首先,利用RELS算法实时的估计影响高沸塔塔釜液位的扰动,然后,计算扰动在预测误差中所占的比例,最后,通过实时更新旋转因子的数值实现对积分过程的自适应MPC。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自适应MPC方法能够有效克服非平稳扰动,高沸塔塔釜液位的标准差为2.6616,比采用自适应MPC方法之前减少了60.7%,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表面与界面工程
    单股流布水改性碳钢表面的润湿特性
    徐纯燕, 常景彩, 孟镇, 王翔, 崔琳, 马春元
    化工学报. 2015, 66(2):  669-67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0894
    摘要 ( 244 )   PDF (2875KB) ( 6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湿式静电除尘技术收尘极表面的易腐蚀和水膜均布问题是影响该技术连续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两个问题,对碳素钢冷轧成型板进行了抗腐蚀保护层和在保护层基础上黏附不同附加亲水层的改性。使用称重法和平面成像法进行了单股流布水不同Reynolds数下不同改性表面持液量、表面流量、成膜率、水膜平均厚度等润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腐蚀保护层降低基材的润湿特性,附加亲水层中台丽碳纤维布的持液量较基材碳钢表面增加1.0~2.2倍,细沙粒成膜率比基材碳钢增加50%~60%,水膜厚度均在0.3~0.7 mm之间(最大达1.4 mm);玻璃纤维布黏附在环氧树脂表面的疏松程度直接影响表面的润湿特性,涂刷第3层环氧树脂后自然晾晒12 h,120℃加热1 h后敷设玻纤布,自然冷却至固化得到的表面润湿特性最佳,其持液量可达0.014~0.021 g·cm-2,临界饱和时间 < 3 min,实现完全润湿,成膜率较基材增加34~40倍;改性材料表面布水参数:喷水孔间距≥10 cm、Reynolds数超过2000,此时表面液膜为波动层流,可获得理想冲刷效果。

    唇形密封轴表面方向性微孔的润滑特性
    江华生, 孟祥铠, 沈明学, 彭旭东
    化工学报. 2015, 66(2):  678-68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23
    摘要 ( 319 )   PDF (9186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方向性微孔对唇形密封润滑特性的影响,建立了遵循质量守恒的JFO空化边界条件的唇形密封润滑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求解雷诺控制方程,获得了泵汲率、摩擦力等性能参数,对比分析了椭圆形、矩形、菱形、等腰三角形4种不同形状方向性微孔织构唇形密封的润滑特性。结果表明:微孔结构对称于轴切向时泵汲率为零,而与轴线呈45°倾斜时具有最大泵汲率;微孔结构沿轴切向形成的油楔尺寸最小时,具有最小摩擦力;增加微孔深度将使泵汲率下降,但能减小摩擦力;增大形状因子既可以提高泵汲率,又能减小摩擦力;相同条件下,矩形微孔具有最大泵汲率和最小摩擦力。

    自泵送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性能分析
    周敏, 孙见君, 马晨波, 於秋萍, 周培岩
    化工学报. 2015, 66(2):  687-69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35
    摘要 ( 371 )   PDF (2008KB) ( 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离心泵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自泵送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并运用Fluent软件对自泵送型槽进行了三维流场动力学仿真分析,探讨了几何参数和工况参数对自泵送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性能即端面开启力和泄漏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速增大,开启力和泄漏率均减小;介质压力、槽台宽比、引流孔孔径及螺旋角增大,开启力和泄漏率均增大;随着槽数、槽长坝长比的增大,开启力均有所降低,泄漏率略有增大;槽深对开启力和泄漏率的影响趋势相似,存在一个使开启力较大而泄漏率较小的槽深;通过型槽参数匹配,自泵送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可以获得足够的开启力和较低的泄漏率。

    聚环氧琥珀酸及其衍生物的缓蚀性能及缓蚀机理
    柳鑫华, 王文静, 赵新强, 佟欣佳, 丁云飞, 苏红
    化工学报. 2015, 66(2):  695-70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95
    摘要 ( 380 )   PDF (2681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静态失重法和腐蚀电化学法研究了聚环氧琥珀酸(PESA)及其硫脲改性的衍生物(CSN-PESA)在自来水环境中对A3碳钢的缓蚀作用,探讨了聚环氧琥珀酸及其衍生物在A3碳钢表面的吸附作用,通过量子化学理论研究了聚环氧琥珀酸及其硫脲改性的衍生物缓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环氧琥珀酸及其硫脲改性的衍生物具有一定的缓蚀性能,CSN-PESA的缓蚀率大于PESA;聚环氧琥珀酸及其衍生物在A3碳钢表面产生的缓蚀效果是物理、化学共同吸附的结果,与Langmuir等温式相符合;聚环氧琥珀酸及其衍生物对阴极、阳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量子化学计算表明: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缓蚀率高于聚环氧琥珀酸的主要原因是CSN-PESA分子中的轨道密度主要分布在O、N、S这些杂原子附近。

    基底厚度对蒸发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
    张凯, 王依霖, 徐学锋
    化工学报. 2015, 66(2):  703-70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0745
    摘要 ( 339 )   PDF (638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蒸发液滴的表面温度分布对液滴的液体流动和颗粒沉积有着重要的影响。获得液滴表面温度目前主要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针对有限厚度基底上的蒸发液滴,分析了网格划分对液滴表面温度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液滴边缘附近区域,液滴中心区域网格的细化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而在接触线附近,相比于网格尺寸,网格细化区域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也很小。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基底厚度对蒸发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基底厚度的改变液滴表面出现3种温度分布模式:(1)从液滴顶点到边缘处表面温度逐渐升高;(2)液滴表面温度非单调变化;(3)从液滴顶点到边缘处表面温度逐渐降低。考虑热传导路径长度和蒸发制冷的共同作用,对不同表面温度分布模式进行了解释,并获得了(hR,q)坐标平面上的表面温度分布模式相图。本文结果将有助于对液滴蒸发过程的理解,并为蒸发诱导自组装、喷墨印刷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
    重组瑞替普酶包涵体制备及其体外复性
    王俊雄, 关怡新, 姚善泾
    化工学报. 2015, 66(2):  709-71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41
    摘要 ( 344 )   PDF (813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携带重组瑞替普酶(reteplase, rt-PA)的质粒成功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后,诱导表达获得包涵体,考察了诱导剂浓度、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条件对目标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高效表达的rt-PA包涵体体外复性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复性液pH、GSH浓度、GSH/GSSG比例、蛋白浓度等各种复性条件对复性效果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实验设计,进一步研究了高蛋白浓度下复性后rt-PA酶活变化情况。以0.2 mmol·L-1 IPTG诱导,在33℃下培养6 h,每升发酵液约可获得1.7 g粗制包涵体。适宜的复性条件为蛋白浓度50 mg·ml-1,pH 10.0,GSH浓度1 mmol·L-1,GSH/GSSG比例8,复性收率为87.2%。影响高蛋白浓度下rt-PA复性的关键因素为复性液初始pH及GSH浓度,在800 mg·ml-1蛋白浓度下复性后rt-PA比活可达7.54×104 IU·mg-1,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复性后rt-PA恢复了其天然态结构。

    菌丝球形态的黑曲霉发酵液浸出铜尾砂
    李广悦, 刁宁宁, 王永东, 杜康, 张振远
    化工学报. 2015, 66(2):  717-72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47
    摘要 ( 343 )   PDF (973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尾砂中含有大量的金属,是一种潜在的可利用资源。旨在研发一种从铜尾砂中回收铜的生物浸出方法。利用正交设计,通过摇瓶试验,研究培养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及培养基成分对黑曲霉菌丝球形态的影响,进而研究不同菌丝球形态的黑曲霉发酵液对尾砂中铜的浸出。研究表明,铜的浸出率随着黑曲霉菌丝球直径的减小而升高。在温度30℃,接种量0.8%(OD600=0.1),马铃薯-蔗糖含量30%,发酵时间65 h的优化发酵条件下,获得大量表面光滑、直径为0.96 mm的菌丝球;利用该条件下的发酵液,在30℃,180 r·min-1条件下浸出3 d,铜的浸出率达83.25%。

    能源和环境工程
    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过程的物质与能量转化效率
    牛红志, 孔晓英, 李连华, 孙永明, 袁振宏, 王瑶, 周贤友
    化工学报. 2015, 66(2):  723-72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66
    摘要 ( 407 )   PDF (2863KB) ( 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稻壳为原料,采用批式中温(35℃±1℃)厌氧发酵工艺研究了稻壳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的产气性能,在此基础上结合物质流分析方法分析了发酵过程中C、N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稻壳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过程的产气率和产CH4率分别为297.41和164.40 ml·(gVSRH)-1,平均CH4含量为55.28%;C元素流向分布:30.7%生物燃气,6.4%沼液,62.9%沼渣;N元素在剩余物中的流向分布:63.2%沼液,36.8%沼渣;稻壳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的物质转化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分别为30.0%和33.7%。本研究为农业加工废弃物的资源管理和能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零价铁(ZVI)去除水中的As(Ⅲ)
    赵雅光, 万俊锋, 王杰, 余飞, 王岩
    化工学报. 2015, 66(2):  730-73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73
    摘要 ( 322 )   PDF (9719KB) ( 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市售还原铁粉(零价铁,ZVI)及其与石英砂的复合物为吸附剂,对水中As(Ⅲ)的吸附分别做了分批试验和连续性试验。分批试验结果表明,ZVI吸附水中As(Ⅲ)的去除效果受pH主导,其最佳pH范围4~9,ZVI主要通过其表面吸附及其腐蚀产物对As(Ⅲ)的吸附共沉淀作用达到对As(Ⅲ)的去除,同时,在ZVI腐蚀的过程中还伴有在ZVI表面As(Ⅲ)的氧化、还原作用,As(Ⅲ)的氧化受ZVI腐蚀过程的影响,其氧化过程主要发生在Fe2+氧化为Fe3+的阶段;连续性试验利用ZVI与石英砂复合物对模拟含砷废水进行吸附研究,从吸附柱进水至吸附饱和共20 d时间,经计算,ZVI对As(Ⅲ)的吸附容量为89.90 mg·g-1,ZVI腐蚀产物在石英砂表面的晶态类型对As(Ⅲ)的吸附容量有影响,无定形态的ZVI腐蚀产物对As(Ⅲ)的吸附容量最大,质量分数和原子分数分别可达到6.73%和2.15%。

    间热径向流反应器料层厚度对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胡二峰, 武荣成, 张纯, 郭二卫, 付晓恒, 许光文
    化工学报. 2015, 66(2):  738-74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34
    摘要 ( 328 )   PDF (610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方形径向流固定床煤热解反应器中变化煤层厚度对料层升温速度及煤热解产物分布特性的影响。随着料层厚度增加,导致煤热解反应要求的时间增长,热解水和气的产率相应增加,焦油和半焦收率逐渐降低,但焦油中轻质组分(沸点低于360℃组分)含量呈升高趋势,半焦和煤气热值稍许降低。如,加热壁温度900℃、从45 mm至105 mm增加煤料层厚度时,焦油产率从7.17%(质量,下同)下降到6.26% (相对干基煤),但焦油中的轻焦油组分含量则从67%升至72.7%,半焦产率由80.0%降至77.0%,热解水和煤气产率分别由6.96%和5.91%增至8.85%和7.90%,煤气热值则由24348.5 kJ·m-3下降至20649.2 kJ·m-3。所得半焦的热值径向上由高温侧向低温侧逐渐降低,煤料层越厚、热值降幅越大,而相同煤料层厚度处与加热壁平行的同一轴向平面上的半焦热值基本相同。针对研究的反应器,气相热解产物在反应器内沿径向(横向)由高温料层区向低温料层区流动。在该过程中伴随着热解产物对远离加热壁的低温煤料的传热、热解生成重质组分的冷凝和在煤/半焦颗粒表面的吸附截留,进而在低温料层进一步升高温度时发生二次裂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反应器内煤层厚度越大,上述各种伴随的物化作用越显著,从而明显影响煤料层的升温及热解特性。

    单级SBR厌氧/好氧/缺氧处理中期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
    李忠明, 王淑莹, 苗蕾, 曹天昊, 张为堂, 刘文龙, 彭永臻
    化工学报. 2015, 66(2):  746-75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0830
    摘要 ( 310 )   PDF (696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考察单级SBR处理实际中期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的可行性,采用单级SBR在“厌氧/好氧/缺氧”(AOA)运行方式下处理实际中期垃圾渗滤液。试验发现,厌氧/好氧/缺氧交替运行下驯化的微生物能在厌氧段消耗胞内糖原,并将水中部分溶解性有机物以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形式储存;在好氧段微生物消耗胞内PHAs,转化为胞内糖原,氨氧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好氧段氨氧化结束后贮存的碳源(PHAs和糖原)能为后置缺氧反硝化提供碳源。经长期试验研究,进水COD、NH4+-N、TN浓度分别为6430~9372 mg·L-1、1025.6~1327 mg·L-1、1345.7~1853.9 mg·L-1,出水COD、NH4+-N、TN浓度能达到525~943 mg·L-1、1.2~4.2 mg·L-1、18.9~38.9 mg·L-1。在未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SBR法AOA运行方式下能够实现中期垃圾渗滤液的深度脱氮,出水TN<40 mg·L-1。其中,好氧段(DO<1 mg·L-1)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TN占总去除量的1/3左右;缺氧后置反硝化去除的TN占总去除量的2/3左右。

    O2/CO2燃烧对神华煤Ca和Fe交互反应影响
    吴乐, 吴建群, 于敦喜, 姚洪, 徐明厚
    化工学报. 2015, 66(2):  753-75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62
    摘要 ( 248 )   PDF (553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高Ca、高Fe含量的神华煤,在沉降炉系统中进行空气以及O2/CO2燃烧实验。利用X射线荧光探针(XRF)、X射线衍射仪(XRD)、先进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CSEM)分别对总灰元素、晶相组成以及主要矿物元素的共生特性进行深入表征。结果表明氧/燃料燃烧促进了Fe、Ca与其他矿物元素的交互反应,总灰中Fe在Fe-rich类矿物分布减少,而在铁铝硅酸盐(Fe-alsil),尤其是在Fe与Ca发生交互反应的Fe+Ca类矿物的分布增加,同时Ca也存在类似的分布规律。对总灰中Fe+Ca类矿物深入分析发现,氧/燃料燃烧条件下总灰中Fe+Ca类矿物结渣倾向更严重(Fe2O3/CaO摩尔比为0.5~3)。

    激光光谱法同步测量尿素水溶液液膜厚度与浓度
    杨荟楠, 郭晓龙, 杨斌, 苏明旭, 蔡小舒
    化工学报. 2015, 66(2):  759-76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06
    摘要 ( 258 )   PDF (527KB) ( 7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尿素水溶液液膜厚度和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在工业应用中至关重要,而传统的测量方法只能对液膜厚度和浓度分别进行测量。提出了一种用于尿素水溶液液膜厚度和浓度高精度同步在线测量的新方法。通过灵敏度分析和内部交叉验证,选取了测量精度及灵敏度最高的一对波长组合(7040.75 cm-1 与 6761.00 cm-1)。由内部交叉验证可知,该方法测量液膜厚度误差小于1.40%,浓度误差小于5.76%。

    枯草芽孢杆菌与水体中U(Ⅵ)的作用机制
    黄荣, 聂小琴, 董发勤, 张东, 亢武, 杨杰, 马佳林, 周娴, 龚运军, 龚俊源
    化工学报. 2015, 66(2):  764-77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82
    摘要 ( 373 )   PDF (2047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对U(Ⅵ)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U(Ⅵ)的解吸和菌体内P的释放过程,利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pH=5时,在1 L 50 mg·L-1的铀溶液中,投加枯草芽孢杆菌1.384 mg(干重,DW),2 h后,铀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85.34%和308.31 mg·g-1(DW)。随着作用时间从2 h延长至48 h,铀的解吸率从52.13%下降至36.25%,菌体内释放到溶液中的P浓度从 0.12 mg·L-1增加到0.40 mg·L-1。枯草芽孢杆菌对水体中U(Ⅵ)的吸附行为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作用过程是放热,可自发进行。SEM-EDS表明枯草芽孢杆菌与水体中U(Ⅵ)作用后,菌体内部断裂呈短节状,铀沉积在细胞表面及周围,无明显晶体产物生成,FTIR图谱出现UO22+特征吸收峰,氨基、磷酸基团参与枯草芽孢杆菌与水体中U(Ⅵ)的作用。

    阳极双电层电容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叶遥立, 郭剑, 潘彬, 成少安
    化工学报. 2015, 66(2):  773-77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0978
    摘要 ( 478 )   PDF (1086KB) ( 8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3种活性炭粉制备具有不同电容的阳极,研究了双电层电容阳极对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运行、性能、阳极生物膜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极表面积相近的情况下,阳极双电层电容从0.0012 F增加到22.72 F时,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时间缩短了68.0%,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增加了16.8倍,达到546.1 mW·m-2。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高电容的阳极表面附着的微生物量比低电容电极的高1倍。 因此,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受阳极双电层电容的影响,而与阳极表面积的相关性小。

    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和氨氮生物同步去除及其机理
    刘春爽, 李甲国, 闫来洪, 赵东风, 马斌, 李祥, 王爱杰
    化工学报. 2015, 66(2):  779-78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91
    摘要 ( 340 )   PDF (706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HRT为12 h,温度为30℃±2℃,进水pH为7.5,进水硫化物、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分别为50~90 mg S·L-1,22~35 mg N·L-1和22~35 mg N·L-1条件下,能够实现氨氮、硝酸盐氮和硫化物3类污染物的同步去除,去除率分别达到97.3%、92.8% 和99%以上,而且去除的硫化物主要以单质硫形式存在,单质硫理论转化率达89%以上。间歇实验结果表明,S2-的存在能够促进NO3--N、NH4+-N的同步去除。研究结果为含硫含氮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Fe(Ⅱ)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破解剩余污泥
    唐海, 沙俊鹏, 欧阳龙, 仲达, 刘桂中
    化工学报. 2015, 66(2):  785-79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72
    摘要 ( 331 )   PDF (1017KB) ( 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 Fe(Ⅱ)活化过硫酸盐,产生强氧化性硫酸根自由基(SO4-·),以污泥释放的溶解性COD(SCOD)、相对疏水性(RH)和污泥比阻(SRF)为表征,考察了SO4-·氧化破解剩余污泥强化脱水的影响因素,并解析了机理。结果表明:当初始pH为4.5,n(S2O82-)=2.2 mmol·(g VSS)-1,n(Fe2+)=1.32 mmol·(g VSS)-1,常温下反应3 h后,SCOD由66.5 mg·L-1增加到472.3 mg·L-1,RH由26.9%升高到41.1%,SRF由24.9×108 S2·g-1降低至4.5×108 S2·g-1;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SRF为响应指标,优化条件为pH 4.27,n(S2O82-)=2.6 mmol·(g VSS)-1,n(Fe2+)=1.59 mmol·(g VSS)-1时,SRF为3.8×108 S2·g-1,泥饼含水率为72.7%。镜检发现,破解后污泥变为颗粒碎片状;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污泥表面官能团对应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减弱;热重分析表明无明显物理吸附水失重区。证实了在SO4-·作用下,污泥菌胶团结构破坏,溶胞释放了有机物,使表观疏水性更强,与水结合力明显减弱,脱水性得到了较大提高,有利于污泥减量化应用。

    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
    机械化学法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HKUST-1及其吸附苯性能
    李玉洁, 苗晋朋, 孙雪娇, 肖静, 夏启斌, 奚红霞, 李忠
    化工学报. 2015, 66(2):  793-79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27
    摘要 ( 630 )   PDF (765KB) ( 18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类新兴纳米多孔功能材料,研究出一种绿色环保的制备和活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方法对于其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机械化学法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HKUST-1),并提出采用乙醇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活化和纯化,讨论不同溶剂(氯仿、乙醇)活化对合成的HKUST-1的孔隙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水热法合成时间(24 h),无溶剂机械化学法反应时间缩短为30 min;活化溶剂对HKUST-1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有较大的影响,乙醇比氯仿更容易置换出HKUST-1孔道中残留的前驱物,增大材料的比表面积,乙醇活化得到的HKUST-1比表面积高达1442.7 m2·g-1。在298 K、8 kPa条件下,乙醇活化得到的HKUST-1对苯的吸附容量高达6.90 mmol·g-1,比氯仿活化和水热法合成的HKUST-1对苯的吸附量高约25%,而且高于同等温度压力条件下活性炭、碳分子筛、沸石等常规吸附剂对苯的平衡吸附量。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十四烷复合纳米相变胶囊的表征及其乳液性能
    方玉堂, 谢鸿洲, 梁向晖, 余慧敏, 高学农, 张正国
    化工学报. 2015, 66(2):  800-80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287
    摘要 ( 285 )   PDF (767KB) ( 8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细乳液原位聚合法,研制了以正十四烷(Tet)为芯材、高热导率二氧化硅(SiO2)改性的聚苯乙烯(PS)为壳层的新型复合纳米相变胶囊蓄冷材料;对复合胶囊形貌、组成以及热物性进行纳米粒度、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热失重(TG)等表征,并测试其乳液的热导率、比热容、黏度及机械稳定性。结果显示:复合相变胶囊平均粒径为64.90 nm,具有规整的球形核壳结构,表面硅含量(质量分数)为3.27%,相变潜热达83.38 J·g-1,复合壳材对芯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乳液的热导率及比热容峰值均优于未用SiO2改性的纳米胶囊乳液,且乳液具有较高机械稳定性和较低黏度,可作为潜在的蓄冷用功能热流体。

    聚乙烯醇/微纤化纤维素复合微发泡材料的制备
    赵娜, 李倩, Chul B. Park
    化工学报. 2015, 66(2):  806-81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04
    摘要 ( 338 )   PDF (1906KB) ( 1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OH)/微纤化纤维素(MFC)复合薄膜材料,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间歇式降压法制备了一系列PVOH/MFC复合微发泡材料,主要讨论了在没有水分的影响下,不同发泡温度和时间以及MFC含量对PVOH/MFC复合微发泡材料的泡孔形貌、泡孔尺寸和泡孔密度的影响;同时,也对MFC的分散性和PVOH/MFC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和热性能对发泡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均匀分散在PVOH基体中的MFC作为异相成核剂提高了气孔成核能力,且随着MFC含量的增加,泡孔尺寸降低,泡孔密度增大;并研究了发泡温度对PVOH/MFC复合材料的发泡形貌的影响,获得最优发泡温度。

    交联结构对苯类吸收树脂性能的影响
    翁森, 李晓, 张卫英, 江献财, 英晓光
    化工学报. 2015, 66(2):  814-81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53
    摘要 ( 326 )   PDF (1163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球形苯类吸收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用量与树脂的吸收倍率、交联密度和凝胶分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交联结构对树脂吸收和释放动力学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考察了树脂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吸收树脂的凝胶分数和交联密度不断增大,吸收倍率出现峰值;随着交联密度的提高,吸收树脂对甲苯的吸收速率和释放速率均减慢,吸收动力学常数与释放扩散系数都不断降低;树脂对甲苯的吸收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得出了形式简洁的吸收树脂释放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吸收树脂释放甲苯的动力学行为;吸收树脂的交联结构稳定,再生重复使用10次以后树脂微球的大小、形貌和吸收倍率均无明显变化。

    含双DOPO的双酚A-单苯并(口恶)嗪合成、表征及其与环氧树脂共聚物的阻燃性能
    刘建华, 史铁钧, 李明, 徐国梅, 王权, 虞伕
    化工学报. 2015, 66(2):  820-82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28
    摘要 ( 354 )   PDF (600KB) ( 1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含双DOPO-双酚A、苯胺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了含双DOPO的双酚A-单苯并(口恶)嗪(1DD)。采用红外、核磁(氢谱核磁和碳谱核磁)等分析手段对1DD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DSC对1DD的固化特性进行研究,使用TG分析了所得聚苯并(口恶)嗪的热稳定性。再将1DD与环氧树脂以0.5/1的质量比进行共混,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升温固化,得到共聚物P1DD-ER。采用UL94垂直燃烧实验、极限氧指数仪(LOI)测试了共聚物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含双DOPO的双酚A-单苯并(口恶)嗪树脂的起始熔点约为185℃,在222℃处有一个很明显的放热峰。固化后的树脂从348℃开始分解,在463℃分解速率达到最快,在800℃时的残碳率为35.78%。制备的苯并(口恶)嗪可以用作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且其共聚物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能,LOI可以达到37,UL94等级为V-0。

    熔盐高效分解含钛高炉渣制备纳米二氧化钛
    李鑫, 于洪浩, 张侯芳, 薛向欣
    化工学报. 2015, 66(2):  827-83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29
    摘要 ( 324 )   PDF (1004KB) ( 8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熔盐法对含钛高炉渣进行高效分解并提取含钛组分,利用含钛滤液为原料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对熔盐分解含钛高炉渣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研究了碱渣比、熔盐反应温度及熔盐反应时间对钛组分浸出率的影响和pH及水解温度对二氧化钛产品纯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炉钛渣在氢氧化钠熔盐中反应生成钛酸钠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确定了最佳的碱渣比为3:1,最佳熔盐反应温度为500℃,最佳反应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钛元素的浸出率为99.8%。得出较佳的水解pH范围为0.1~0.2,最佳水解温度为100℃。实验中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球形度好,粒度大小均匀且分散性好,颗粒直径为100 nm左右。

    一种磺酸型水性聚氨酯扩链剂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王学川, 任静, 强涛涛
    化工学报. 2015, 66(2):  834-84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98
    摘要 ( 436 )   PDF (1073KB) ( 1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自制的中间体N,N-二(2-羟乙基)-2-氨基丙烯为原料,对其进行磺化反应,控制温度、时间和摩尔比反应合成磺酸型水性聚氨酯扩链剂N,N-二(2-羟乙基)-2-氨基丙磺酸钠,借助核磁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组成、结构和结晶性表征,用热重分析仪表征了产物的热稳定性。根据产物的磺化度确定最佳的合成工艺: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8 h,N,N-二(2-羟乙基)-2-氨基丙烯和亚硫酸氢钠(NaHSO3)的物料比为1:2.5,磺化率可达到94%以上。分别以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自制磺酸型单体作为亲水扩链剂制备羧酸型水性聚氨酯(CWPU)和磺酸型水性聚氨酯(SWPU),其性能对比结果表明:SWPU相比于CWPU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耐热性能;固含量及稳定性方面,SWPU也是优于CWPU的。

    石蜡乳液中直接沉淀制备单分散性的纳米氧化镁
    贺兴, 谭世语, 郑小刚, 董立春, 李少波, 陈红梅, 罗自萍
    化工学报. 2015, 66(2):  843-84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022
    摘要 ( 313 )   PDF (994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gCl2·6H2O和Na2CO3在石蜡乳液中直接沉淀出碱式碳酸镁/石蜡前驱体,该前驱体在600℃条件下焙烧后获得MgO纳米粉体。采用TG-DTA、FTIR、XRD、BET和FESEM等手段对MgO粉体进行表征分析,并研究焙烧温度和物料比对纳米MgO的粒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蜡乳液体系中能够得到分散性好、晶粒呈六边形、颗粒均匀、平均粒径约60 nm和比表面积132.54 m2·g-1的纳米MgO。其最佳工艺条件为:MgCl2·6H2O溶液浓度0.6 mol·L-1、Na2CO3溶液浓度0.6 mol·L-1、反应时间0.5 h、焙烧温度600℃和焙烧时间3 h。

    超声处理在聚丙烯腈溶解中的作用
    赵圣尧, 朱波
    化工学报. 2015, 66(2):  848-85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41136
    摘要 ( 442 )   PDF (757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强化溶解聚丙烯腈(PAN),通过旋转黏度计测量溶液黏度,并与常规搅拌溶解进行对比,证明了超声处理有加速溶解进程以及降低溶液黏度的作用,但经过超声强化溶解的溶液静置后黏度值增速较快,溶解完毕的溶液不宜久置。同时研究了超声波对PAN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由GPC测试结果得出长时间超声处理会降低其相对平均分子量,并且分子量分布变宽。对PAN的超声处理进行了Matlab建模分析,构建适用于PAN溶解体系的泡核壁运动模型,分别计算了超声频率、环境压力、表面张力和溶液黏度对泡核运动的影响,指出溶液黏度是影响超声效果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