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6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3-05
    目录
    本期封面、广告页、中英文目次表
    CIESC Journal. 2014, 65(3):  0-0. 
    摘要 ( 420 )   PDF (2430KB) ( 3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与专论
    流体在固体表面超铺展特性的研究进展
    朱君悦, 段远源, 王晓东, 闵琪
    化工学报. 2014, 65(3):  765-776.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1
    摘要 ( 1614 )   PDF (2300KB) ( 8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流体在固体表面超铺展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具有超铺展特性的动态湿润体系、超铺展特性的影响因素、内在机理以及实验关联式建立和数值模拟方法。部分丙硅氧烷类和烷基乙氧基化物类以及少数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具有超铺展特性,浓度和固体表面能是超铺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液界面的浓度Marangoni效应被认为是超铺展过程的控制因素,表面活性剂在气液、固液和三相接触线前缘固气界面的输运和吸附对浓度Marangoni效应有重要影响。分析认为,实验方面未来应拓展实验体系,建立超铺展产生的判据;深入研究宏观影响因素以及微观输运和吸附机理,同时考虑外加物理场影响,为超铺展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理论方面需综合考虑表面活性剂向界面的输运、吸附对界面性质的作用规律以及浓度Marangoni效应的影响,借鉴相对成熟的牛顿流体动态湿润理论,建立描述超铺展特性的全过程理论模型。数值模拟方面应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基础建立表面活性剂输运和界面吸附的微观物理模型,将其引入流体动力学模型,实现对超铺展过程精确定量化的描述。本文还给出了可能的超铺展体系铺展全过程的物理图景。
    木质素/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界面增容的研究进展
    陈福泉, 赵永青, 冯彦洪, 瞿金平
    化工学报. 2014, 65(3):  777-784.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2
    摘要 ( 1235 )   PDF (594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木质素作为一种有机颗粒填料添加到热塑性塑料中,可解决造纸黑液资源化利用、石油原料日渐紧张以及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问题。而木质素与热塑性塑料之间相容性直接影响木质素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首先简要概述了木质素结构与性质和木质素/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然后系统地阐述国内外研究木质素/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界面增容方法及其原理;增容方法按添加相容剂、改性木质素和改性塑料进行归类,并对3种增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接着综述了木质素复合材料中增容方法的交叉复合使用;最后对未来木质素/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界面增容的研究方向以及思路进行了展望。
    热力学
    基于多种状态方程模型的冷凝法油气回收对比
    李应林, 谭来仔, 张小松
    CIESC Journal. 2014, 65(3):  785-791.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3
    摘要 ( 1035 )   PDF (567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冷凝法回收油气过程的模拟计算采用何种状态方程尚无定论,建立油气混合物相平衡模型和组分热物理参数模型,进行油气回收过程模拟的对比。相平衡模型主要由状态方程、物质的量平衡方程、热力学平衡条件方程和模型迭代步骤组成,状态方程包括SRK方程、PR方程、TJS方程和理想气体方程。模拟结果表明:状态方程选用SRK、PR和TJS方程,经实验数据验证,满足精度要求;将油气视为理想气体时,计算结果与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模拟结果相差较大,冷凝温度越高,偏差越大,油气混合物在冷凝过程中不能视为理想气体;SRK、PR、TJS和Aspen Plus的模拟结果比较一致,相平衡计算应优先选用SRK或TJS方程。
    烃类水合物导热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万丽华, 梁德青, 关进安
    化工学报. 2014, 65(3):  792-796.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4
    摘要 ( 965 )   PDF (809KB) ( 5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Green-Kubo理论计算了263.15 K、3 MPa,sⅠ乙烷水合物、乙烯水合物的导热,给出密度和热导率值。从主客体分子和晶体结构(致密性、规整程度)对导热的影响等角度研究了烃类水合物(甲烷水合物、乙烷水合物、乙烯水合物)导热的特性。结果显示化学性质相似、分子量相差不大的烃类形成的水合物,其导热具有相似的温度压力依赖关系和晶体结构相关关系。对于sⅠ型水合物,水分子对水合物导热的影响远远超过客体分子对导热的影响。水合物的分子量越大,水合物密度越大,热导率越大。水合物晶体越致密、晶格越规整,热导率越大。
    多溴联苯醚理化性质的定量构效关系
    金浩, 王星皓, 杨芬, 王遵尧
    CIESC Journal. 2014, 65(3):  797-804.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5
    摘要 ( 1163 )   PDF (632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多溴联苯醚(PBDEs)理化性质,提出其分子中顶点原子(基团)特征值(δi)新的计算方法,并在修正的距离矩阵基础上构建了拓扑距离特征定位指数(T);采用文献程序软件和Gaussian 03程序软件分别计算,得到其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t)和多种量子化学参数。用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相关参数与PBDEs的色谱保留时间(RRT)、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lgKOA)和298 K超冷流体蒸气压(lgPL)的3个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模型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53、0.9983和0.9982,逐一剔除法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分别为0.9948、0.9975和0.9975,标准偏差(SD)分别为0.0222、0.0754和0.0868,均优于前人的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拓扑距离特征定位指数对PBDEs性质的表征是有效的。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微反应器内入口结构对Taylor气泡形成过程的影响
    党敏辉, 任明月, 陈光文
    CIESC Journal. 2014, 65(3):  805-812.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6
    摘要 ( 1187 )   PDF (3083KB) ( 7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考察了微通道入口结构、气液比及两相混合速度对Taylor气泡形成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可视化实验符合良好。与单纯流体体积法相比,水平集法(level set)和流体体积法(volume of fluid)相耦合的方法(coupled level set and volume of fluid method,CLSVOF)可获得更精确的气液界面,且CLSVOF法结果与实验结果更符合。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通道入口结构及气液比对气泡长度、气泡生成频率及气泡体积有很大影响。气液比恒定,不同通道入口结构,两相混合速度对气泡长度有不同影响。
    流化床内生物质石英砂双组分混合流动混沌递归分析
    王肖祎, 仲兆平, 王春华
    化工学报. 2014, 65(3):  813-819.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7
    摘要 ( 927 )   PDF (7873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递归分析方法对流化床内的压力脉动信号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石英砂与柱形生物质颗粒混合双组分颗粒的流动特性。柱形生物质颗粒尺寸为10 mm×10 mm(直径×长),石英砂粒径为0.8 mm。在鼓泡床阶段,随着生物质含量的增加,系统的周期性呈现先减弱再增强的变化趋势;该阶段确定性与层流率均表现为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大,其值在生物质含量低时会明显减小,系统熵则随着气速的增大而减小。在腾涌阶段,生物质添加前后系统信号的递归图呈现相似的纹理特征,确定性与层流率变化较小,此时熵随着气速的增加而减小,与单组分流动呈现相反的趋势。
    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稳定性分析
    贺春辉, 沈湘林, 周海军
    CIESC Journal. 2014, 65(3):  820-828.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8
    摘要 ( 1620 )   PDF (1353KB) ( 9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自主研发的密相气力输送实验装置上,以N2作输送载气,以3种不同粒径的褐煤作输送物料进行输送实验,运用域重标分析方法对水平管差压信号和料罐质量脉动序列进行了Hurst指数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料罐质量脉动序列进行了标准差分析,从管内流动和料罐出料出发,对整体输送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平管差压信号Hurst指数Hdp能较好地表征管内流动稳定性,而料罐质量脉动Hurst指数Hma则需结合标准差分析才能更好地表征料罐出料稳定性。以表观气速与跃移速度比值K为特征参数进行探讨,在K=1.5左侧,随着K值减小,Hdp减小,管内流型发生转变,甚至可能发生堵管,管内流动稳定性变差,料罐质量脉动标准差增大,出料稳定性变差,整体输送稳定性变差;在K=1.5右侧,随着K值增大,Hdp减小趋势不明显,管内流动稳定性虽有变差的趋势,但不会发生堵管,而结合对料罐质量脉动序列的标准差分析,发现出料稳定性变差,甚至可能出现出料中断的情况,整体输送稳定性变差。
    三叶孔板换热器壳程流动及传热数值模拟
    朱凌云, 郎红方, 周帼彦, 郭震, 谭祥辉, 杨锦春, 朱冬生
    化工学报. 2014, 65(3):  829-835.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09
    摘要 ( 1216 )   PDF (836KB) ( 6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叶孔板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纵流换热器,广泛应用于核电装备领域。针对目前使用较多的壳程“单元流道”模型的局限性,建立了三叶孔板换热器壳程整体模型,包括进出口接管。采用商用软件FLUENT14.0及RNG k-ε湍流模型对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三叶孔板换热器壳程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流经第一块支撑板后,流体已充分发展,并且随着壳程结构周期性变化,传热与压降也呈现周期性变化。在支撑板附近,流体流速变大,形成射流,并且由于支撑板阻挡,在支撑板前面和尾部产生二次流,能有效冲刷管壁,减薄流动边界层,起到强化传热作用。
    应用改型三通实现气液两相流的等干度分配
    田敬, 吴明, 王帅, 张炳东, 王栋
    化工学报. 2014, 65(3):  836-842.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0
    摘要 ( 981 )   PDF (556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冲击型三通进行气液两相分配时,两支路之间出现干度不相等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改进措施——在三通的支路中加装孔板。首先,通过分析冲击型三通的相分配特点,解释了其不能实现等干度分配的原因。然后,又进一步阐述了改型三通的分配原理,并且在空气-水回路上对该分配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分配装置能显著改善气液两相流的分配特性,降低两支路之间的干度差,在孔板尺寸选取合适的情况下,基本上实现了等干度分配。最后根据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给出了影响该分配装置等干度分配的因素和最佳孔径比的计算式。
    匀强电场作用下分散相液滴的变形和破裂
    梁猛, 李青, 王奎升, 刘竞业, 陈家庆
    化工学报. 2014, 65(3):  843-848.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1
    摘要 ( 1264 )   PDF (4950KB) ( 8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Cahn-Hilliard方程的相场方法,建立了在匀强电场作用下液滴的变形和破裂行为模型。从微观角度研究分散相液滴变形过程中电荷密度、电场强度和电场力的分布规律以及流场和电场分布,探讨了微观液滴变形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电场强度、液滴直径和界面张力对液滴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强度越强,液滴直径越大,界面张力越小,液滴变形量越大;分析了液滴的两种主要破裂方式,其破裂主要取决于连续相和分散相物性条件,为电破乳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锚型导液器对HFC245fa水平管束外冷凝换热的影响
    马志先, 张吉礼, 孙德兴
    化工学报. 2014, 65(3):  849-854.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2
    摘要 ( 987 )   PDF (1083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采用锚型导液器消除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管束效应的方法,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导液器对HFC245fa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特性的影响。设计了带锚型导液器的试验管束,试验管束由4列排深为5排的列管构成,试验换热管包括光管、二维肋管与三维肋管,试验换热管公称外径均为19.05 mm。结果表明:① 锚型导液器可有效控制管束效应对光管与三维肋管外膜状凝结换热影响,使排深为5处光管与排深为4处三维肋管冷凝传热系数分别提升33%与80%;② 锚型导液器对管束中单管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可忽略;③ 加装锚型导液器可使DN600卧式光管(或三维肋管)管束降低管材消耗20%(或30%)以上。
    倾斜通道内泡状流空泡份额分布特性
    闫超星, 阎昌琪, 孙立成, 幸奠川, 刘国强
    化工学报. 2014, 65(3):  855-861.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3
    摘要 ( 1158 )   PDF (1195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窄矩形通道(3.25 mm×43 mm)和常规圆管(i.d.50 mm)内泡状流空泡份额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究倾斜对气泡和气液界面分布的影响。实验以空气和纯净水为工质,倾斜角度为5°、10°和15°。结果表明窄矩形通道内空泡份额主要呈壁峰型分布,未观察到核峰型分布;常规圆管内存在核峰型和壁峰型两种分布类型。倾斜对窄矩形通道和常规圆管内壁峰型分布影响相似,即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靠近上壁面的峰值被加强,靠近下壁面的峰值被削弱直至消失。对于圆管内核峰型分布,倾斜导致中间宽峰向通道上部倾斜,且峰值随倾斜角度增加而增大。此外,竖直和倾斜条件下壁峰型分布的峰值较常规圆管更加接近通道中心位置。
    横掠气流作用下波形板壁降膜破裂分析
    臧丽叶, 田瑞峰, 孙兰昕, 邢治辉, 田进云
    CIESC Journal. 2014, 65(3):  862-869.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4
    摘要 ( 844 )   PDF (747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边界层理论为基础,基于独立假设建立了波形板通道内降液膜在横向气流驱动下沿屈折角横向偏移的二维边界层模型。通过量纲分析和理想层流假设进行模型简化及边界层方程求解,建立了横向切应力驱动下波形板壁降膜破裂的力平衡模型并给出破膜速度的临界准则,模型包括波形板通道几何参数、气液两相物性及流动参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本文实验结果和已有理论模型进行对比,所建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液膜发生破裂的临界条件。进一步的量纲分析表明惯性离心力、气流剪切力、壁面黏性力和表面张力共同决定着液膜的运动、变形直至破裂,由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确定液膜的稳定与否。
    大孔隙率多孔介质内热弥散现象数值模拟
    陈仲山, 解茂昭, 刘宏升
    化工学报. 2014, 65(3):  870-878.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5
    摘要 ( 1524 )   PDF (1366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Surface Evolver泡沫演化动力学软件构建理想的大孔隙率多孔介质的几何模型:Weaire-Phelan模型。通过对有效热导率的计算,确定了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优选两组几何参数作为计算依据,流体相分别采用空气和水,固体相为铝T-6201,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孔径、Darcy速度和流-固热扩散系数比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孔径越小,热弥散效应越强,流体本身的热物性对弥散的影响越明显;横向分量远小于纵向分量。当工质为气体时,横向分量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得到了计算纵向与横向热弥散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孔隙随机结构对非均质多孔泡沫导热性能的影响
    张新铭, 王济平, 谷沁洋
    化工学报. 2014, 65(3):  879-883.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6
    摘要 ( 991 )   PDF (1165KB) ( 7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孔泡沫是一类低密度、高比表面积、具有独特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实际多孔泡沫材料通常是非均质的,即其孔隙结构分布是随机的。为研究非均质多孔泡沫材料的导热性能,提出用孔隙均匀度作为表征孔隙结构分布随机性的参数,以多孔石墨泡沫为例,分析孔隙均匀度对多孔泡沫有效热导率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分布越不均匀,多孔泡沫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差。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非均质石墨泡沫相对有效热导率的预测式,并与现有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当前结果呈现了孔隙结构随机性对材料有效热导率的影响,与ORNL实验结果更吻合。
    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
    王为术, 徐维晖, 毕勤成, 顾红芳, 陈听宽, 罗毓珊
    化工学报. 2014, 65(3):  884-889.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7
    摘要 ( 1487 )   PDF (666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压力9~22 MPa,质量流速450~2000 kg·m-2·s-1,内壁热负荷200~700 kW·m-2的参数范围内,试验研究了用于1000 MW超超临界锅炉φ28.6 mm×5.8 mm垂直上升内螺纹水冷壁管内汽水流动沸腾传热。研究表明:内螺纹管内壁螺纹的漩流作用可抑制偏离核态沸腾(DNB)传热恶化,内螺纹管在高干度区发生蒸干型(DO)传热恶化。增大质量流速可推迟壁温飞升,壁温飞升幅度随质量流速增大而降低。热负荷越大管壁温越高,随热负荷增大管壁壁温飞升提前,且传热恶化后壁温飞升值增大。随着压力增加,壁温飞升发生干度值减小。内螺纹管汽水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呈π形分布,传热系数峰值出现在汽水沸腾区。文中还给出了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单相区和汽水沸腾区的传热系数试验关联式。
    基于动态负荷的地埋管管群换热模型对比分析
    李永, 茅靳丰, 耿世彬, 张华, 韩旭
    化工学报. 2014, 65(3):  890-897.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8
    摘要 ( 987 )   PDF (660KB) ( 5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比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的无限长线热源、有限长线热源和渗流有限长线热源模型,指出轴向传热和地下水渗流作用对地埋管换热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基于温度场叠加原理和动态负荷建立了地埋管管群换热模型,借助于典型年动态年负荷模型,分析了管群长期动态换热特性。结果表明,无渗流型管群中心温度升高过快,长期运行应考虑土壤换热能力的衰减;对于渗流型管群换热,应采取合理优化策略避免下游土壤温升过快,并且设计埋管时应采用其进入稳定期的换热能力,避免长期运行时换热能力不足。对3种日负荷动态运行模式下管群的典型点温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行模式调节可以减缓土壤温度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可减少渗流型管群的下游热量堆积,有利于土壤换热能力的恢复。
    基于超声衰减谱和相速度的颗粒粒径测量
    章维, 苏明旭, 蔡小舒
    化工学报. 2014, 65(3):  898-904.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19
    摘要 ( 190 )   PDF (1574KB) ( 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波在颗粒两相体系中传播,包含了大量颗粒粒径信息,结合理论模型,通过提取超声波有效衰减谱和相速度谱分析了颗粒的粒径分布。实验中,对体积分数为10%的3种不同粒径分布的聚苯乙烯-水悬浊液,通过双样法和插入取代法(单样法)分别获得宽带超声波衰减谱与相速度谱,以ECAH模型为理论基础,并分别用Twomey、ORT和Davidon-Fletcher-Powell优化算法,反演出悬浊液颗粒粒径分布。测量结果与显微镜图像法结果进行对比,中位径误差小于15%,表明了利用超声波衰减谱法(UASA)和相速度谱法(UPVSA)测量悬浊液颗粒粒径分布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丙烯醇催化氨化合成3-甲基吡啶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马天奇, 魏天宇, 骈岩杰, 张月成, 赵继全
    化工学报. 2014, 65(3):  905-911.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0
    摘要 ( 1140 )   PDF (1759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H-ZSM-5分子筛负载过渡金属锌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这些催化剂对丙烯醇催化氨化合成3-甲基吡啶的催化性能。通过对H-ZSM-5的硅铝比、锌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影响的考察,发现硅铝比为80、锌负载量为12%时得到的催化剂Zn12/H-ZSM-5(80)的催化性能最佳。在常压、反应温度420℃、氨醇摩尔比3:1、空速300 h-1条件下,丙烯醇在该催化剂上的转化率和3-甲基吡啶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7.8%和37.9%。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吡啶吸附红外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12/H-ZSM-5(80)上负载的Zn2+为L酸;在丙烯醇生成3-甲基吡啶的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脱氢活性物种为氧化锌,而加成和环合反应则主要是由催化剂中的L酸催化实现的。
    利用固体磷酸催化热解纤维素制备左旋葡萄糖酮
    张智博, 董长青, 叶小宁, 陆强, 刘永前
    化工学报. 2014, 65(3):  912-920.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1
    摘要 ( 1642 )   PDF (1386KB) ( 8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SBA-15为载体制备了固体磷酸,将其和纤维素机械混合后进行快速热解制备左旋葡萄糖酮(LGO)。通过Py-GC/MS(快速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实验,考察了催化热解温度、催化剂/纤维素比例对纤维素热解生成LGO以及其他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体磷酸能够抑制纤维素热解形成左旋葡萄糖(LG)等产物,并大幅促进LGO的生成,从而高选择性地获得以LGO为主的热解产物。在热解温度为350℃以及催化剂/纤维素比例为1/1的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LGO产率与相对含量,相对峰面积值高达68.6%。此外固体磷酸还能促进LG脱水形成LGO。
    超顺磁催化剂H3PW12O40/Fe3O4@SiO2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在汽油烷基化脱硫中的应用
    熊小龙, 刘自力, 许翠霞, 秦祖赠
    化工学报. 2014, 65(3):  921-928.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2
    摘要 ( 1259 )   PDF (948KB) ( 9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改进Stöber法制备超顺磁Fe3O4@SiO2复合粒子作为催化剂载体,再通过浸渍法将H3PW12O40(HPW)负载在Fe3O4@SiO2载体上,制备了一系列超顺磁负载型催化剂HPW/Fe3O4@SiO2。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氨的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和振动样品强磁计(VS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PW固定并均匀分散在Fe3O4@SiO2载体上,40% HPW/Fe3O4@Si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强度 (30.1 emu·g-1)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303.6 m2·g-1),并可用外加磁场进行分离。采用40% HPW/Fe3O4@SiO2催化噻吩与1-辛烯组成的模拟汽油的烷基化脱硫反应,在160℃下反应2 h,噻吩转化率达到85.5%,有较好的催化脱硫性能,且可以多次循环利用。
    苯并(口恶)嗪改性环氧酸酐体系的固化机理及动力学
    廖进彬, 姜其斌, 曾智, 李鸿岩
    化工学报. 2014, 65(3):  929-933.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3
    摘要 ( 1271 )   PDF (622KB) ( 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一种二胺型苯并(口恶)嗪改性环氧酸酐体系。通过FT-IR和DSC分析了改性体系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共混树脂体系在固化时存在两个反应,首先是环氧树脂与足量的酸酐在咪唑作用下在100℃先开始固化,并在150℃固化2 h后固化完全,之后苯并(口恶)嗪在180℃发生开环聚合。用非等温DSC法研究了该共混体系的固化动力学。采用Flynn-Wall-Ozawa方法求出了共混体系在固化时两个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65.27 kJ·mol-1和92.8 kJ·mol-1,并利用Friedman方法判断了两个反应都是自催化反应,计算得到自催化模型曲线与实验曲线能较好地吻合。
    分离工程
    正构烷烃在介孔5A沸石中的吸附
    刘芝平, 张嫱嫱, 马静红, 李瑞丰
    化工学报. 2014, 65(3):  934-941.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4
    摘要 ( 1101 )   PDF (785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选取具有不同碳原子数的正庚烷、正辛烷和正癸烷为吸附质,微孔及具有不同晶内介孔孔隙度的介孔5A沸石为吸附剂,通过重量吸附法测定了3种正构烷烃在293、308和318 K 3个温度下在微孔和介孔5A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并从热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Langmuir、Langmuir-Freundlich和Toth 3种吸附模型对从实验获得的吸附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不同于烷烃分子在微孔5A沸石内的吸附,3种烷烃在介孔5A沸石上的吸附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oth两种吸附模型得到较好的拟合,在同一温度下,3种正构烷烃在介孔5A沸石内的最大吸附量均大于各自在微孔5A内的最大吸附量,但吸附质与吸附剂相互作用力随中孔的引入而减小,并由于微介孔吸附的共存,使得表面吸附多相性增加;另外,基于吸附数据计算获得的烷烃分子在沸石表面的吸附亨利常数和初始吸附热数据表明,沸石晶内介孔的存在,使其亨利常数和初始吸附热均减小;另外,由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得到的等量吸附热随表面吸附量变化的趋势表明,3种正构烷烃在介孔5A沸石内吸附热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中以癸烷的变化最为明显。
    好氧颗粒污泥吸附氨氮性能
    王昌稳, 赵白航, 李军, 刘国洋
    化工学报. 2014, 65(3):  942-947.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5
    摘要 ( 1083 )   PDF (460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温(25±1)℃、0.1 mol·L-1 Trise-HCl缓冲液为反应体系并不断通入高纯氮气的厌氧条件下,以小试SBR反应器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吸附剂,考察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好氧颗粒污泥表现出比絮体活性污泥更大的对氨氮的吸附容量。当初始氨氮浓度为30 mg·L-1时,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83 mg NH4+-N·(g VSS)-1和1.18 mg NH4+-N·(g VSS)-1。由于细胞之间的遮蔽效应,污泥对氨氮的吸附容量随污泥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盐度(NaCl)显著影响颗粒污泥对氨氮的吸附效果:盐度越高,污泥吸附容量越小。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不可忽略且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煅烧-碱浸法从钒铬还原渣中分离回收钒铬
    杨合, 毛林强, 薛向欣
    化工学报. 2014, 65(3):  948-953.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6
    摘要 ( 823 )   PDF (672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煅烧-碱浸法从钒铬还原渣中分离回收钒铬,考察了煅烧反应过程并探讨了煅烧-碱浸条件对浸出钒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过程中Cr(Ⅲ)和V(Ⅳ) 反应生成中间产物CrVO4,随后CrVO4分解为Cr2O3和V2O5;相同浓度条件下,在V2O5浸出效果方面NaOH要优于Na2CO3,提高浸出介质浓度和延长浸出时间有利于V2O5的浸出,而浸出温度对V2O5浸出无明显影响,钒铬还原渣在850℃煅烧1.5 h后经3 mol·L-1 NaOH在90℃浸出1.5 h,滤渣中的Cr2O3质量分数高于96%,钒、铬的浸出率分别为87.3%和小于1%,另外,利用酸性铵盐法能够沉淀滤液中97%的钒。
    PAA-g-ZrO2复合膜过滤牛血清蛋白过程的污染阻力分析
    周守勇, 张艳, 薛爱莲, 王辉, 李梅生, 赵宜江, 邢卫红
    化工学报. 2014, 65(3):  954-959.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7
    摘要 ( 921 )   PDF (564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PAA-g-ZrO2复合膜过滤牛血清蛋白过程的污染阻力及其分布分析揭示接枝聚丙烯酸(PAA)对ZrO2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AA-g-ZrO2复合膜和ZrO2膜的总阻力均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PAA-g-ZrO2复合膜总阻力的增加趋势明显低于原ZrO2膜,同时,PAA-g-ZrO2复合膜的内部污染阻力Rif所占比例下降为原ZrO2膜的一半,这表明PAA接枝到ZrO2膜表面明显降低了膜孔内堵塞的内部污染,提高了膜的抗污染和易清洗性能。此外,溶液的pH值对PAA-g-ZrO2复合膜的污染阻力及其分布有着明显影响,当溶液pH值为8.0时,PAA-g-ZrO2复合膜几乎不存在膜孔堵塞污染。
    改性玉米芯生物碳对氨氮的吸附特性
    张扬, 李子富, 张琳, 赵瑞雪
    化工学报. 2014, 65(3):  960-966.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8
    摘要 ( 1241 )   PDF (1347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芯为原料,采用限氧热解法(600℃)制备生物碳,分别采用盐酸、双氧水和硝酸对其进行改性。通过元素分析、FTIR、BET-N2、Boehm滴定法及扫描电镜等手段表征了生物碳的组成与结构。通过序批实验,研究了生物碳对氨氮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其吸附机理,为生物碳在污水处理中更好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未改性生物碳和经过盐酸、硝酸和双氧水改性的生物碳其比表面积分别为17.74、212.89、208.74和209.15 m2·g-1;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数量分别为0.11、0.95、5.73和2.15 mmol·g-1。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动力学研究表明,生物碳对氨氮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经硝酸改性生物碳由于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的增加,其对氨氮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
    过程系统工程
    基于夹点技术与超结构模型的多程换热网络最优综合
    孙琳, 赵野, 罗雄麟
    化工学报. 2014, 65(3):  967-975.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29
    摘要 ( 870 )   PDF (737KB) ( 7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热力学原理,以夹点技术为基础结合数学规划法,采用两步法综合多程换热网络。第一步在多程换热网络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求解最小温差,计算公用工程用量。第二步将求得的最小温差作为夹点温差,将网络分为夹点之上和夹点之下两个子网络,建立多程换热网络的超结构模型,确定流股匹配并优化网络配置。最后,以换热网络总费用最小为目标,连接两个子网络,权衡设备投资费用和操作费用,综合多程换热网络。该方法基于热力学原理,改进了夹点技术在多程换热网络综合中的应用,进而实现了多程换热网络的自动综合。示例分析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分段导数分析法用于苯胺甲醛缩合反应过程综合
    李玉龙, 胡仰栋, 伍联营
    化工学报. 2014, 65(3):  976-980.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0
    摘要 ( 975 )   PDF (452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苯胺甲醛缩合制多胺的反应是典型的第Ⅲ类反应体系,反应过程复杂。针对反应的阶段性特征,采用分段导数分析法对其进行反应器网络综合,第一阶段应采用DSR或PFR;第二阶段应采用PFR。采用不同的流程结构进行试验,结果为:采用DSR+PFR的流程结构,最终产品中二氨基二苯甲烷(MDA)含量最高;采用PFR+PFR的流程结构,最终产品中二氨基二苯甲烷(MDA)含量次之。试验结果与导数分析法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本文所用方法是有效的。
    遗传-分布估计算法求解化工生产中一类带多工序的异构并行机调度问题
    李作成, 钱斌, 胡蓉, 罗蓉娟, 张桂莲
    化工学报. 2014, 65(3):  981-992.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1
    摘要 ( 1068 )   PDF (607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化工生产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带多工序的异构并行机调度问题,即部分产品需多工序加工,同时不同产品间带序相关设置时间的异构并行机调度问题(heterogeneous 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multiple operations and sequence-dependent setup times, HPMSP_MOSST),提出了一种遗传-分布估计算法(genetic algorithm-estimation of distribution algorithm, GA-EDA),用于优化最早完工时间(makespan)。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GA的概率模型训练机制,用来提高概率模型在算法进化初期的信息积累量,进而提高搜索的效率;其次,设计了一种有效的GA与EDA混合策略,使得算法的全局探索和局部开发能力得到合理平衡。计算机模拟验证了GA-EDA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能源和环境工程
    滴管炉内不同煤阶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
    丁路, 周志杰, 赵冰, 霍威, 于广锁
    化工学报. 2014, 65(3):  993-1002.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2
    摘要 ( 961 )   PDF (2175KB) ( 6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滴管炉内对煤焦与水蒸气气化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煤阶、气化温度、水蒸气与进料煤焦质量比(气焦比)对气化气体产物释放特性以及煤焦转化率的影响。实验温度为1100、1200、1300和1400℃,气焦比分别为0.4:1、0.6:1和1:1。研究发现:滴管炉内不同煤焦的水蒸气气化气体产物以H2含量最高,CH4含量最低。不同煤阶热解焦、气化温度以及气焦比的变化影响滴管炉内水蒸气气化产物气体组成和转化率的高低。随气化温度的升高,神府煤焦和北宿煤焦气化气体产物中H2和CO产率不断增大,H2/CO的比值则逐渐减小,碳转化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气化温度大于1200℃的条件下,当气焦比从0.4:1增至0.6:1,神府煤焦和北宿煤焦的碳转化率变化幅度不大(5%以内);当气焦比从0.6:1增至1:1,北宿煤焦的碳转化率略微降低,而神府煤焦的碳转化率增幅则在15%以上。
    焦炉煤气-甲醇产业链延伸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
    易群, 吴彦丽, 范洋, 胡长淳, 褚琦, 冯杰, 李文英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03-1011.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3
    摘要 ( 1155 )   PDF (795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煤制甲醇和天然气制甲醇工艺相比,焦炉煤气制甲醇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焦炉煤气中的氢,而且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在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基础上,文中提出了3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方案:①气化煤气-焦炉煤气制甲醇生产方案;② 焦炉煤气-乙炔-甲醇下游产品方案;③ 气化煤气-焦炉煤气-乙炔-甲醇下游产品方案。以200×104 t焦炭的生产规模分析了3种方案经济性,其毛利润分别为24.21亿元,18.92亿元和28.74亿元;内部收益率分别为28.29%、24.34%和27.11%。气化煤气-焦炉煤气-乙炔-甲醇下游产品方案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和产品高附加值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系统灵活性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
    固体材料对微型钝体燃烧器吹熄极限的影响
    万建龙, 范爱武, 刘毅, 皮博明, 姚洪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12-1017.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4
    摘要 ( 1329 )   PDF (1597KB) ( 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固体材料(石英、不锈钢和SiC)对微型钝体燃烧器内氢气/空气预混火焰的吹熄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计量比为0.5时,3个燃烧器对应的吹熄极限分别为36、25和21 m·s-1。理论分析揭示了微型钝体燃烧器中火焰稳定性与流动和传热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当热导率较小时,通过壁面向上游传导的热量较少,壁面对未燃预混气的预热效果较差,燃烧后的气体膨胀相对较弱,从而钝体后的低速区面积较大,稳燃效果较好。对于不锈钢和SiC燃烧器,由于SiC的发射率更大,通过壁面的散热损失较大,从而使得其吹熄极限较小。为获得良好稳燃性能的微型钝体燃烧器选择合适的材料提供了指导。
    一种新型太阳能溶液预处理电渗析再生系统
    程清, 张小松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18-1024.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5
    摘要 ( 838 )   PDF (479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是一种具有较大节能潜力的新型空调系统。然而,太阳能热再生系统严重依赖于环境工况,在高温或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其再生后得到的除湿溶液将不能满足除湿的需求。提出一种用于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新型太阳能溶液预处理电渗析再生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该系统的耗能模型,并与传统太阳能热再生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溶液预处理电渗析再生系统具有较高的节能潜力。
    基于喷射式热泵的热电联产供热系统
    徐翔, 王远超, 张博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25-1032.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6
    摘要 ( 1169 )   PDF (606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电联产面临着两个严重问题:供热面积与质量的增加导致供热不足;电厂凝汽器循环冷却水存在大量低品质热量浪费。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喷射式热泵强化集中供热的新型EDH-CHP系统。该系统从循环冷却水中回收余热,并将余热应用于集中供热;另外通过增大供热一次网的供回水温差提高原一次网的供热能力。与原系统相比,新型系统在热力首站和热力站分别增加一台喷射式热泵(HP1、HP2)。分别对两台喷射式热泵进行热力学分析及性能实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HP1和HP2均能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HP1的COP可达1.4~1.9,HP2可降低一次网回水至35℃。经典案例分析表明:新型系统可增加50%供热能力或减少6%能源消耗。
    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热水系统
    王岗, 全贞花, 赵耀华, 侯隆澍, 徐俊芳, 邓月超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33-1039.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7
    摘要 ( 1120 )   PDF (1096KB) ( 7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光伏发电效率较低和空气源热泵在寒冷地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复合蒸发器,将平板微热管阵列太阳能光伏光热(PV/T)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相结合,组成新型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热水系统。并对该热水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水箱水温、吸排气压力、压缩机功率和性能等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分别为5、10和15℃的条件下,热泵加热73 L水,水温从15℃加热到50℃时,双热源运行工况的加热时间比单空气热源运行工况依次缩短了5.14%、10.29%和11.38%, COP依次提高了5.99%、9.28%和11.96%。
    氮/磷缺乏对污泥沉降性能及丝状菌生长的影响
    杨雄, 彭永臻, 郭建华, 唐晓雪, 宋姬晨, 王淑莹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40-1048.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8
    摘要 ( 1146 )   PDF (6620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4个序批式反应器中,分别考察了氮磷正常供给、磷缺乏、氮缺乏及氮磷同时缺乏对污泥沉降性能和丝状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磷缺乏会导致聚磷菌流失,限制菌胶团菌对碳源的贮存和利用,导致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减少,SVI达到200~250 ml·g-1;氮缺乏对聚磷菌生长及菌胶团菌贮存利用碳源的影响较小,能刺激菌胶团菌大量分泌蛋白质,SVI低于100 ml·g-1;短期内氮磷同时缺乏会导致污泥沉降性能恶化,但经长期驯化后微生物种群结构会发生较大改变,丝状菌数量减少,且会滋生大量球状菌胶团菌,SVI在120 ml·g-1左右。进水磷缺乏的优势丝状菌为N. limicola Ⅱ;进水氮缺乏的优势丝状菌为Type 0092;进水氮磷同时缺乏的优势丝状菌为N. limicola I。氮磷缺乏所滋生的丝状菌种类对污泥沉降性能均只能产生有限的影响。
    紫外/氯耦合处理饮用水中氨氮的响应面优化
    张欣然, 李伟光, 公绪金, 范文飙, 任鹏飞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49-1055.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39
    摘要 ( 1092 )   PDF (2034KB) ( 8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响应面优化法,研究紫外/氯耦合处理饮用水中氨氮的效能。考察氯氮质量比、紫外辐射时间和pH值3个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氨氮去除的影响,采用二阶方程进行数学模拟,并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紫外/氯耦合技术能有效去除氨氮,三因素均对氨氮的去除影响显著,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存在。数学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较高(R2=0.992),模型回归性好。满足饮用水氨氮出水要求(0.5 mg·L-1)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氯氮质量比4.00,紫外辐射时间6.00 min和pH值7.5。验证实验结果与预测值的偏差仅为0.64%,响应面拟合方程可用于氨氮去除率的预测和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紫外/氯耦合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氨氮去除方法,具有投药量小、去除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NTP转化C3H6/NO/N2气氛中NO及发射光谱分析
    李小华, 韦星, 蔡忆昔, 施蕴曦, 江飞, 董淼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56-1061.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0
    摘要 ( 698 )   PDF (1419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转化C3H6/NO/N2气氛中NO,结合发射光谱诊断法研究了碳氢化合物C3H6对NO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功率的升高,NO转化率先升高后逐渐趋于平缓,NO2浓度持续降低,N2O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NO主要被还原为N2;相同放电功率下,随着C3H6初始浓度升高,NOx转化率和N2O浓度升高、NO2浓度降低;添加C3H6会降低N2第二正带系和NO-γ带的发射光谱强度,产生CN自由基的激发跃迁谱线,影响NO的化学反应机制,同时生成了棕黄色的聚合物。
    Cu2+对生物膜及其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胡学伟, 李姝, 荣烨, 江孟, 张燕, 李媛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62-1067.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1
    摘要 ( 1147 )   PDF (634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自行设计的生物膜培养装置进行挂膜,通过向生物膜反应器中投加不同浓度的Cu2+,探讨生物膜上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与生物膜去除金属铜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膜法较活性污泥法对Cu2+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当Cu2+ < 2 mg·L-1,Cu2+会抑制生物膜分泌EPS,在2 mg·L-1 < Cu2+ < 5 mg·L-1时,生物膜分泌EPS的量增加,当Cu2+ > 5 mg·L-1,生物膜系统表现为严重的不稳定性;比较蛋白质(proteins,PN)/多糖(polysaccharide,PS)值发现,Cu2+对生物膜的抑制主要是对生物膜上胞外多糖的抑制,而生物膜对Cu2+的抵抗表现为分泌更多的胞外蛋白;EPS与Cu2+的富集率关系呈线性正相关。
    无机调理剂与表面活性剂联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洪晨, 邢奕, 王志强, 张坤, 司艳晓
    CIESC Journal. 2014, 65(3):  1068-1075.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2
    摘要 ( 1150 )   PDF (1770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CaO、PAFC联合表面活性剂预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污泥滤饼含水率和比阻(SRF)作为评价污泥脱水性能的指标,通过测定污泥调理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含量、Zeta电位的变化来阐明污泥脱水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的加入导致上清液中EPS含量发生变化,有效降低了SRF和滤饼含水率,提高污泥脱水性能。CaO、PAFC和表面活性剂的联合调理污泥比单独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效果更好,CaO、PAFC的投加不仅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并有助于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污泥上清液中EPS及其各组分含量与污泥滤饼含水率、SRF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对污泥的脱水性能有重要贡献。实验中确定的最佳污泥调理条件是CaO投加量为66.67 mg·(g DS)-1、PAFC投加量为33.33 mg·(g DS)-1和表面活性剂投加量为56.25 mg·(g DS)-1,污泥滤饼含水率和SRF分别降至69.41%、0.294×1013 m·kg-1
    微污染水源水中重金属镉的去除
    杨威, 刘灿波, 余敏, 田家宇, 李圭白, 任南琪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76-1083.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3
    摘要 ( 985 )   PDF (833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我国水源水中微量重金属污染特点,在不改变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前提下,提出了用水合二氧化锰去除饮用水中的微量重金属镉污染物的强化混凝工艺。采用硫代硫酸盐与高锰酸盐经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处理含镉水源水,系统讨论了pH、浊度、腐殖酸等水质参数对水合氧化锰混凝除镉效能的影响;采用XRD、XPS技术并结合投射电镜技术对水合二氧化锰粒子的物相晶型、表面组成及水中形态进行了表征;采用透光脉动检测技术对水合二氧化锰絮凝的全过程进行了研究,把微观的絮体结构与形态观测同宏观的混凝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试图探讨水合二氧化锰混凝去除水中重金属镉的可能机理和特点。结果表明:水合二氧化锰为表面积大、吸附力强的非晶形胶体,对溶解态隔和吸附态镉均表现了优异去除能力,其去除金属镉的机理可能是依靠专属吸附、静电吸附以及网捕卷扫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合二氧化锰能够很有效去除水源水中的微量镉,并能使出水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
    污泥深度脱水调理剂对污泥干化过程中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
    刘鹏, 刘欢, 张强, 罗光前, 姚洪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84-1092.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4
    摘要 ( 1017 )   PDF (758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5种复合调理剂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制得深度脱水泥饼。通过检测N2气氛下,不同干化温度(100℃、200℃),停留时间(30 min、60 min)时,不同调理脱水污泥含水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含硫气体的种类和释放量,探讨不同调理剂对干化过程中含硫气体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延长时间都可以有效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原污泥干化过程释放的主要含硫气体为H2S和SO2,其总量占含硫气体的82.4%;FeCl3+CaO和H2SO4+FeSO4+H2O2+CaO复合调理剂调理脱水泥饼在干化过程中SO2释放量占原污泥释放量的40.3%和40.6%,H2S则基本没有释放;H2SO4+FeSO4+H2O2+CaO调理脱水污泥在100℃和200℃干化过程中的总硫释放量分别占原污泥总释放量的75.0%和45.6%,该复合调理剂在有效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含硫气体的释放。
    磷酸二氢铵脱除气相氯化钾的模拟与实验
    韩奎华, 齐建荟, 李辉, 路春美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93-1098.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5
    摘要 ( 1172 )   PDF (710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脱除生物质燃烧中气相氯化钾,有助于消除受热面的积灰和腐蚀。采用热力学化学平衡分析方法探索了磷酸二氢铵脱除气相氯化钾的反应特性,考察了温度和化学计量比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铵在700~950℃范围内可以有效地将气相氯化钾主要转化为磷酸氢二钾。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沉降炉实验得到的反应产物进行物相分析,探索了磷钾摩尔比、停留时间、温度对磷酸二氢铵脱除氯化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停留时间以及磷钾摩尔比均可以促进KCl的脱除,停留时间3 s,磷钾摩尔比为1时,700~1000℃下的反应产物中未检测到物相KCl,而生成了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偏磷酸钾、焦磷酸钾、磷酸钾铵、磷酸二氢铵钾等产物。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磷酸二氢铵用于脱除燃烧中碱金属离子。
    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
    紊流循环法合成超细磷酸锂及表征
    胡意, 艾常春, 刘洋, 吴元欣
    化工学报. 2014, 65(3):  1099-1103.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6
    摘要 ( 763 )   PDF (906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共沉淀法在紊流循环方式下制备超细磷酸锂的一种新工艺,探索了氢氧化锂和磷酸在紊流循环釜中制备超细磷酸锂的反应条件,用X射线粉末衍射、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隙分析仪及热分析仪对产物的晶体结构、粒度分布、外观形貌、比表面积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得的磷酸锂热稳定性好,粒度分布窄(D50=3.25 mm),比表面积(BET)为13.38 m2·g-1,为一种分散均匀的超细粉体材料,可望成为一种高活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材料或电解质添加剂。
    镁铝离子共存硅酸体系的聚合行为
    申星梅, 李辽沙, 武杏荣, 王平, 罗涛
    化工学报. 2014, 65(3):  1104-1110.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7
    摘要 ( 1221 )   PDF (620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镁铝离子共存硅酸体系中硅酸胶凝时间、单硅酸聚合反应速率以及凝胶热性能的研究,得出:在pH<;4的微酸性条件下,硅酸体系的胶凝时间随镁铝离子共存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铝离子在对硅酸体系的促凝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镁铝离子共存硅酸体系的单硅酸反应速率常数比不含金属离子硅酸体系的有所增大,计算得出MA0.1+0.1硅酸体系的单硅酸平均速率常数为:k0=7.28×10-4k1=5.62×10-4。镁铝离子共存硅酸体系凝胶的晶化转变温度与晶型转变温度,相较于不含金属离子硅酸体系的均有所降低,根据热重曲线计算出MA0.1+0.1硅酸体系水合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0.556 H2O。
    ATRP法均相制备纤维素/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聚合物
    哈丽丹·买买提, 开比努尔·艾尔肯, 米娜瓦尔·乌买尔
    化工学报. 2014, 65(3):  1111-1117.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8
    摘要 ( 879 )   PDF (3672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纤维素LiCl/DMAc均相溶液中,通过氯乙酰氯(ClC2OCl)与纤维素的均相酰化反应制得纤维素氯乙酸酯(Cellulose-ClAc)后,将其溶解在DMAc中,在FeCl2/4-二甲氨基吡啶(DMAP)的催化作用下,引发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的均相ATRP 聚合反应,制备了纤维素/BMA接枝共聚物(Cellulose-g-PBMA),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等对酰化及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并通过测试Cellulose-g-PBMA薄膜的接触角,对最终产物的疏水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FTIR、NMR、SEM、TEM、AFM等分析手段对Cellulose-ClAc及Cellulose-g-PBM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GPC分析了接枝聚合反应的活性特征。
    基于细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复合纳米色素
    赵晓, 刘佳伟, 代洪军, 陈永俊
    化工学报. 2014, 65(3):  1118-1125.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49
    摘要 ( 1280 )   PDF (1031KB) ( 6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细乳化/溶剂蒸发(MESE)的方法,制备了溶剂型染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纳米色素。系统分析了不同实验参数,包括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物浓度、染料装载量及超声时间对所制备的染料/聚合物复合色素形态的影响。结合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元素分析,发现借助MESE法制备染料/PMMA复合色素纳米颗粒具备核壳异质的微观结构。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了溶剂型染料经包覆后在水油两相的迁移过程,其随着聚合物溶解所发生的动态变化证实了染料已封装于聚合物壳内。所制备的染料/聚合物复合纳米色素表现出优异的光学稳定性能、存储稳定性能及耐水牢度。
    双梳型共聚物对吡虫啉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与表征
    郝汉, 冯建国, 马超, 陈保莹, 吴学民
    化工学报. 2014, 65(3):  1126-1134.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50
    摘要 ( 1027 )   PDF (3462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FTIR、SEM、XPS、zeta电位和粒度测试研究了双梳型共聚物AgrilanTM 752对吡虫啉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grilanTM 752分子中存在羧基、酯基和聚氧乙烯醚侧链,通过氢键、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力结合吡虫啉,从而有效地分散吡虫啉颗粒;AgrilanTM 752用量与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密切相关,实验条件下得出其最佳用量为3%(质量分数),此用量下AgrilanTM 752的吸附层厚度和zeta电位负值最大;初始pH值超过6后AgrilanTM 752的吸附层厚度逐渐降低,zeta电位在初始pH = 10处存在最大负值,初始pH值在2~10范围内悬浮hina剂的分散稳定性普遍较高,pH值超过10后分散稳定性明显降低;电解质离子(Na+、Mg2+和Ca2+)浓度越高则AgrilanTM 752的吸附层厚度和zeta电位负值越低,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越差,相同浓度下电解质离子对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影响程度顺序为Ca2+ > Mg2+ > Na+
    其他
    硝酸铵乳胶在持续受热条件下的热失控特性
    徐森, 陈相, 段瑞坤, 刘大斌, 潘峰
    化工学报. 2014, 65(3):  1135-1141.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03.051
    摘要 ( 1175 )   PDF (4581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乳胶基质在运输过程中在火灾条件下持续受热的热失控发展过程,采用TG和ARC研究了乳胶基质的热分解特性,同时采用联合国橘黄书中改进的通风管试验分析研究了乳胶基质在持续受热条件下发生热爆炸的过程。TG和ARC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含量高的乳胶基质在受热条件下,更容易发生破乳,但反应的放热量较低。在通风管试验中,样品温度在100~146℃时,随着加热时间的变化,样品温度缓慢上升;当乳胶基质温度达到146℃后,样品温升速率明显加快,表明样品开始产生明显的放热效应;当温度达到270℃时,乳胶基质发生剧烈的热失控反应。可见,为了提高乳胶基质在运输和储存的安全性,应严格控制其运输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