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6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3-05
    综述与专论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研究进展
    谢丽,陈金荣,周琪
    CIESC Journal. 2011, 62(3):  589-597. 
    摘要 ( 2258 )   PDF (651KB) ( 18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厌氧体系中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因具有同时去碳脱氮的特点,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工艺的原理及物质和电子流向,总结了反硝化产甲烷工艺中微生物种群和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认为,还需要优化反硝化和产甲烷各自的电子流分量、探索更加合适的COD/NO-x     -N比,合理分配电子流使产生的气体具有能源价值;污泥形态也影响同时反硝化产甲烷过程的进行,厌氧颗粒污泥或生物膜能缓解氮氧化物对产甲烷的抑制,更适合应用于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但是还需考虑传质阻力以及进水高SS对系统的影响。

    热力学
    F-T合成催化剂H2S中毒热力学和抗硫可行性预测
    侯朝鹏,夏国富,李明丰,聂红,李大东
    CIESC Journal. 2011, 62(3):  598-603. 
    摘要 ( 1181 )   PDF (471KB) ( 7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热力学基础数据对F-T合成催化剂硫化氢中毒的热力学进行了计算。在热力学上,Ru、Fe、Co的毒化在F-T合成反应可以发生的条件下均是自发过程。F-T合成反应体系中10-8级浓度的H2S即可使Ru基催化剂中的金属Ru生成RuS2而中毒。Fe和Co

    液相链烷烃热导率与其结构定量关系
    彭国文,肖方竹,聂长明,廖力夫,杨胜园,肖锡林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04-610. 
    摘要 ( 1226 )   PDF (393KB) ( 5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含有5~24个碳原子的部分液相链烷烃进行结构优化和量化计算其分子中各个原子间空间拓扑距离,并构建拓扑距离矩阵。结合分子中各原子的支化度,应用原子的平衡电负性对分子图进行着色,得到新型结构拓扑指数PXm(m=1,2,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液相链烷烃热导率λ与PXm(m=1,2,3)的定量关系拓扑模型,并用该模型对热导率λ进行预测与估算,结果表明实验值与预测值、估算值均很吻合。同时,采用留一法(leave-one-out)和外检验方法测试模型的内部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与文献结果比较,本文所用参数少,计算简便,为液相链烷烃导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牛磺酸在无机盐水溶液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周彩荣,徐敏强,石晓华,史福霞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11-617. 
    摘要 ( 1902 )   PDF (459KB) ( 10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带激光监视系统的可控升温速率的溶解度测定装置,常压下测定了294.07~339.72 K下牛磺酸在硫酸钠、亚硫酸钠水溶液中的固液相平衡数据。并用理想溶液方程、λh方程、Apelblat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 ,计算的溶解度与实验值符合良好。运用模型方程对所测物系的溶解度进行了关联,将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想溶液方程、λh方程、Apelblat方程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和浓度范围内是适用的,且Apelblat方程对所研究体系优于λh方程和理想溶液方程。牛磺酸在无机盐水溶剂中的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为牛磺酸的工业生产、分离提纯以及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固液相平衡数据。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三维非等温非牛顿流体充模过程的建模与模拟
    周文,欧阳洁,杨斌鑫,李强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18-627. 
    摘要 ( 1263 )   PDF (1595KB) ( 8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避免使用速度延拓法处理自由表面边界条件,更真实地反映非牛顿熔体的充模过程,耦合Navier-Stokes方程组,建立了三维实体气液两相流模型。采用基于SIMPLE算法的同位网格有限体积法求解流场物理量,并结合Level Set界面追踪技术实现了非等温熔体充模阶段的动态模拟。为防止出现三维情形下棋盘型压力场,利用同位网格动量插值技术,解决压力与速度失耦的问题。分析了充模过程中,流场物理量的变化情况,研究了注射速率、入口温度等对充模过程及熔体凝固层厚度的影响,得出了与实验相吻合的模拟结果。数值结果表明,三维实体气液两相流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聚合物熔体的充模过程;当注射速率较大、入口温度较高时,充模时间较短,熔体凝固层的厚度较小。

    偏心空气射流双层桨搅拌反应器流场结构的分形特征
    刘作华,宁伟征,孙瑞祥,周小霞,陶长元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28-635. 
    摘要 ( 1457 )   PDF (2544KB) ( 7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搅拌槽内流场分为混沌混合区和隔离区。为提高搅拌槽内流体的混合效率、降低搅拌过程的能耗,调控流场结构特征是重要的途径。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实验研究了偏心空气射流双层桨搅拌槽内空气-水体系的流场结构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流场结构分形维数受搅拌转速和空气流速的共同作用;偏心空气射流能改变流场结构分形维数,使流体混沌混合特性增强;机械搅拌转速增大,能改变射流场的拟序结构,提高气液混合效率。

    长槽道内文丘里湿气流量测量虚高特性
    张强,徐英,张涛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36-642. 
    摘要 ( 1240 )   PDF (878KB) ( 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节流装置结构参数对湿气流量测量虚高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与传统文丘里管结构相对的边壁绕流型长槽道内文丘里节流装置,并对其湿气测量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节流装置水力直径和管道液相分布对虚高的影响。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气相对液相加速的摩阻压降是影响虚高的重要因素,在相同工况条件下,节流装置流通区域的水力直径越小,液相分布越均匀,气液两相混合越充分,虚高值越大。对节流装置结构参数对虚高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为基于边壁绕流型节流装置的湿气流量计的结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PEMFC中粗糙GDL表面对液态水在GC中传输过程的影响
    陈黎,栾辉宝,陶文铨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43-651. 
    摘要 ( 1393 )   PDF (2599KB) ( 3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商业软件FLUENT中VOF模型模拟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中液态水在具有粗糙气体扩散层(GDL)表面的气体通道(GC)中的传递过程。考察了GDL表面润湿特性和粗糙度对液态水传输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和亲水GDL表面相比,疏水GDL表面有利于液态水的排出;和光滑疏水GDL表面相比,粗糙疏水GDL表面加快了液滴的排出,减小了液滴覆盖GDL表面的面积;同时,粗糙GDL表面增加了GC

    水平条件下管内加丝的脉冲热管性能测试及分析
    黄元东,徐进良,岑继文,付健,刘培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52-657. 
    摘要 ( 1220 )   PDF (2748KB) ( 5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脉冲热管在0°倾角条件下传热性能低或不能正常运行,应用范围受到严重制约。采用4个弯管数为3,充液比为50%,工质为去离子水的闭式脉冲热管进行不同倾角条件下的启动和传热性能对比实验。4个试件中一个为传统的脉冲热管,其余3个管内分别插入一根0.7 mm,一根0.5 mm和两根0.35 mm的镍铬丝,镍铬丝与脉冲热管长度相同。结果发现,加丝后的脉冲热管对倾角的敏感度降低,水平方向上更容易启动,启动后运行更加平稳,而且传热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分析了丝在紫铜管中的位置对传热方式和传热性能的影响。

    环己酮肟Beckmann 重排反应微观混合的数值模拟
    刘国清,袁霞,吴剑,罗和安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58-663. 
    摘要 ( 1124 )   PDF (1326KB) ( 4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涡流卷吸-变形-扩散模型,结合反应动力学,对环己酮肟Beckmann重排反应微观混合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工业重排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对反应和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重排反应过程受微观混合控制,从理论上解释了环己酮肟Beckmann重排最小理论酸量与实际生产值的差异。温度的上升有利于分子扩散的进行,但宏观上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反应混合器喷嘴直径适当的减小可提高微观混合的效果,有利于改善传质效果和保证成品质量。

    顺排微柱群内部层流流动特性
    管宁,刘志刚,张承武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64-671. 
    摘要 ( 1240 )   PDF (2166KB) ( 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去离子水在低Reynolds数下流过顺排微柱群内部时的速度场、压力场以及流动阻力特性。实验测量了柱直径为0.5 mm,柱高度分别为1.00、0.75、0.50、0.25 mm的顺排微柱群的阻力系数,发现在端壁面效应的作用下,微柱群内阻力系数随柱高增加而减小,且现有关联式对实验结果预测并不理想。因此建立了三维不可压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柱间距分别为0.75、1.00、1.25 mm,柱高度分别为1.00、0.75、0.50、0.25 mm

    微/小圆柱针肋热沉传热特性
    赵孝保,卢铃,刘志刚,朱晓华,李奇贺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72-677. 
    摘要 ( 1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圆柱形微/小针肋热沉热阻由底板及微/小肋热传导热阻、冷却液与肋间对流换热热阻以及冷却液吸热焓变热阻等组成。以去离子水为冷却液,恒定热流下,进行了叉排排布的不同尺寸的微/小圆柱形针肋热沉的单相强制对流传热实验,实验Re为100~1000,加热功率为50~300 W。实验表明:微/小圆柱形针肋热沉的NuRe和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Re=600时对

    脉冲加热下微加热器在Al2O3纳米流体中的沸腾换热
    徐立,赖喜锐,王斌,徐进良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78-684. 
    摘要 ( 1242 )   PDF (1066KB) ( 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Al2O3-H2O纳米流体中的微加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方法对脉冲加热条件下微加热器的温度响应曲线和气泡动力学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比较了在纯水及浓度为0.1%和0.2%的Al2O3-H2O纳米流体中微加热器的温度变化和气泡动力学行为。发现在脉冲加热条件下,微加热器在不同浓度的纳米流体中将出现不同的温度响应曲线,加热膜表面的气泡动力学行为也不相同。实验表明,在脉冲加热条件下,微加热器在Al2O3-H2O纳米流体中的换热效果要明显高于纯水,纳米粒子的浓度对于加热膜表面的气泡动力学行为有明显影响,对微加热器换热的影响也很大。最后根据实验结果以及纳米粒子对气液固三相线的影响,对实验中Al2O3纳米流体的换热情况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S型卸料器的结构对塔底稀释区流场的影响
    曾劲松,陈克复,李军,徐俊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85-691. 
    摘要 ( 1397 )   PDF (1473KB) ( 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VOF方法数值计算液滴燃烧
    张小斌, 项世军,曹潇丽,张学军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92-698. 
    摘要 ( 1282 )   PDF (673KB) ( 7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掺杂元素对TiO2/SO42-固体酸特性的影响
    沈伯雄,姚燕,唐雪娇,郝晓翠,代京京,李雪冰,王平
    CIESC Journal. 2011, 62(3):  699-704. 
    摘要 ( 1231 )   PDF (774KB)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进行掺杂元素对超强酸特性的影响研究,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了Fe、Si、Al和Zr氧化物掺杂的TiO2/SO42 -的固体酸(TiO2-MxOy),采用XRD、FTIR、NH3-TPD以及H2-TPR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大豆油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为活性评价反应,比较了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除了Al外掺杂元素抑制了二氧化钛硫酸化浸渍处理形成硫酸氧钛的过程,其中Si的抑制作用最强。掺杂

    大庆重石脑油蒸汽热裂解<10集总动力学模型
    张红梅,赵雨波,罗殿英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05-709. 
    摘要 ( 1198 )   PDF (397KB) ( 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大庆重石脑油正构和异构烷烃、五元和六元环烷烃的裂解性能差异较大,在大庆重石脑油8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将重石脑油划分为4个原料集总的10集总动力学模型。引入浅度裂解的概念,采用分层和分步相结合的方法求取了反应速率常数,并进一步回归得到了各反应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实验值与预测值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可为更宽范围的原料预测提供参考数据。

    热喷涂LDPE/n-SiO2复合涂层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李亚东,朱忠诚,张晓静,何领好,张忠厚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10-715. 
    摘要 ( 1375 )   PDF (1617KB) ( 5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火焰喷涂法制备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涂层和LDPE/纳米二氧化硅(n-SiO2)复合涂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涂层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并用Jeziorny法和Mo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Jeziorny法和Mo法处理涂层的非等温结晶过程比较合理;Jeziorny法得到的结晶速率常数和Avrami指数均随冷却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且n-SiO2的加入使复合涂层的结晶速率常数和Avrami指数略有升高、半结晶时间降低,结晶速率增大,表明n-SiO2分离工程

    导叶式旋风管排尘口处颗粒返混夹带现象
    谭慧敏,王建军,亓成刚,金有海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16-722. 
    摘要 ( 969 )   PDF (3565KB) ( 7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导叶式旋风管内颗粒返混夹带现象。研究表明,排尘口下方存在明显的灰斗返混现象,颗粒返混质量流率占入口颗粒质量流率的38%,排尘锥内部颗粒返混夹带量占入口颗粒流率的47%;排尘口上方1.1D(D为旋风管直径)范围是主要的二次分离空间,最终影响分离效率的返混颗粒仅占入口颗粒质量流率的2.5%;13 μm以下的返混颗粒会对分离器总效率产生影响,粒径越小,影响作用越明显。

    氨基酸离子液体-MDEA混合水溶液对CO2的降膜吸收
    方诚刚,张锋,马静文,王渊涛,耿皎,张志炳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23-729. 
    摘要 ( 1489 )   PDF (618KB) ( 1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氨基酸离子液体对CO2吸收速度快,而N-甲基二乙醇胺(MDEA)有较高的CO2吸收负荷,因此选用四甲基铵甘氨酸([N1111][Gly])与MDEA水溶液复配成混合吸收剂用于CO2的降膜吸收。用恒定容积法研究了混合吸收剂吸收CO2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提高CO2分压和增大[N1111][Gly]浓度均能提高混合吸收剂对

    自由降落液柱流的绝热蒸发
    席向峰,张峰榛,魏文韫,余徽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30-735. 
    摘要 ( 1722 )   PDF (400KB) ( 5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自由降落液柱流在低压条件下的绝热蒸发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低压液柱气液界面蒸发模型,结合液柱自由降落绝热蒸发实验(温度20~55℃、蒸发压力2~15 kPa、Reynolds数1500~5000),得到了本研究体系蒸发传热准数方程。研究发现,过高的过热度(ΔTsup>11℃)易产生雾沫夹带而降低气液分离效率,液柱长径比在43.5~87范围内可使蒸发效率达到63.2%

    超枝化固体胺吸附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
    刘亚敏,史晶金,陈杰,施耀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36-742. 
    摘要 ( 1263 )   PDF (600KB) ( 7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浸渍方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KIT-6介孔硅材料孔道表面上合成超枝化固体胺KIT-6(TEPA),并对其吸附CO2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KIT-6(TEPA)的CO2吸附量呈增长趋势,343 K时获得最大吸附量(3.1 mmol·g-1)。继续升高温度吸附量则呈下降趋势。KIT-6(TEPA)吸附CO2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化学吸附量占总吸附量的97.2%以上(323过程系统工程

    基于PCA混合模型的多工况过程监控
    许仙珍,谢磊,王树青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43-752. 
    摘要 ( 1179 )   PDF (1167KB) ( 9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传统多元统计故障检测方法大多假设测量数据服从单一高斯分布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混合模型的多工况过程监测方法。首先通过直接对混合模型的各高斯成分的协方差进行PCA降维变换,使得协方差阵对角化,既减少了运算量又避免了变量相关而导致的奇异性问题;同时采用BYY增量EM算法自动获取混合模型的最佳混合分量数目,避免了常规EM算法的不足。所得的混合模型,除包括均值、协方差和先验概率等参数外,还包括了PCA载荷阵,即对每个混合元建立了PCA模型。然后给出了统计量定义,实现对多工况过程的故障检测。数值例子和TE过程的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无需过程先验知识,能自动获取工况数目、精确估计各个工况的统计特性,并更准确及时地检测出多工况过程的各种故障。

    钢铁企业富余煤气-蒸汽-电力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张琦,提威,杜涛,蔡九菊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53-758. 
    摘要 ( 1484 )   PDF (715KB) ( 6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钢铁企业富余煤气产生、储存、缓冲和使用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各周期内蒸汽、电力的供应与需求特点,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建立以能源消耗最少、效益最优为目标函数的富余煤气、蒸汽和电力多周期耦合数学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煤气、蒸汽和电力等能源介质的供需变化以及生产成本、安全等约束,通过ILOG Cplex求解出模型的最优解,获得煤气、蒸汽和电力的最优分配方案,用以指导实际生产。应用表明:模型能使钢铁企业富余煤气、蒸汽和电力等能源介质得到合理、安全和高效的分配,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费用。

    基于改进差别矩阵属性约简的聚合釜粗糙集-神经网络故障诊断
    高淑芝,高宪文,王介生,费鹏程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59-765. 
    摘要 ( 1069 )   PDF (402KB) ( 4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面与界面工程
    干式气体端面密封的开启特性
    李双喜,宋文博,张秋翔,蔡纪宁,高金吉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66-772. 
    摘要 ( 1152 )   PDF (439KB) ( 5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鉴于干式气体密封启动过程的重要工程意义,基于稳态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种密封的开启特性。根据开启临界气膜厚度的假设,提出了用于分析干式气体密封开启性能的判据——开启临界转速。研究了启动过程中,气膜厚度、开启力、气膜刚度、泄漏量、摩擦扭矩和摩擦功耗等密封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操作参数和端面结构参数对开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启动过程中,密封的特性参数在开启临界气膜厚度附近快速变化;密封操作压力对开启临界转速有较大影响,通过改变端面结构参数可以改变密封的开启临界转速,改变开启性能。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析密封开启性能的研究方法,可辅助密封端面结构设计和指导启动和停车过程操作。

    陕北盐渍土壤对X80管线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胥聪敏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73-778. 
    摘要 ( 1245 )   PDF (1555KB) ( 5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电化学测试、SEM及EDS微观分析等方法,研究了X80管线钢在陕北水饱和盐渍土壤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水饱和盐渍土壤中,随腐蚀时间延长,X80钢腐蚀趋势和腐蚀速率均明显增大,局部腐蚀面积和深度不断增加,钢基体表面由以全面腐蚀为主转为以局部腐蚀为主,腐蚀机理为氧浓差腐蚀电池和局部腐蚀自催化效应,腐蚀速度主要受氧扩散过程控制;EIS图谱具有双容抗弧与Warburg阻抗特征,电荷传递和扩散传质的阻力随时间越来越大,而结合层电阻明显减小,这与钢表面生成腐蚀产物膜的完整性和致密性有关,腐蚀产物主要为铁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土壤中盐类的混合物。

    能源和环境工程
    联产系统环境火用经济学综合评价
    岳晨,史翊翔,蔡宁生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79-785. 
    摘要 ( 1422 )   PDF (992KB) ( 7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能源系统增加虚拟排放治理单元,以排放火用小成本和火用小经济学成本的形式量化终端排放的环境影响,从而来统一产品输出相同、终端排放不同的系统间热力、环境和经济(TEE)性能比较基准;其次,把排放火用小成本和火用小经济学成本按照各单元排放占联产系统终端排放的比例分摊,来考虑联产系统不同产品对应环境影响的差异,建立了一种适合联产系统的环境火用小经济学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最后,以煤气化F-T合成燃料/电联产系统为例介绍该方法应用。与常规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技术经济方法分析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以环境火用小成本的形式分析联产系统的产品能耗、成本和TEE综合效益来源。与常规火用小经济学方法分析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可以体现联产系统终端排放对不同产品的影响差异以及联产系统TEE综合性能潜力。

    不同碳源激活剂对胜利油田中一区油藏内源菌激活效果评价
    包木太,袁书文,宋智勇,李希明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86-791. 
    摘要 ( 943 )   PDF (871KB) ( 4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胜利油田中一区油藏流体分析的基础上,模拟油藏高温(65℃)高压(10 MPa)环境,研究了葡萄糖、玉米淀粉水解液、小麦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碳源的不同激活剂体系对中一区7N11井产出水中内源菌激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碳源会显著影响油藏内源菌的生长周期、菌群结构及代谢活性,综合评价淀粉水解液为碳源的激活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用淀粉水解液配制的激活剂进行了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增油效果显著,30 d后采收率提高幅度可以达到4.8%。

    曝气生物滤池同步除铁锰和氨氮
    唐玉兰,和娟娟,武卫斌,傅金祥,赵海鹏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92-796. 
    摘要 ( 1157 )   PDF (440KB) ( 5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双层陶粒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以受氨氮污染的原生铁锰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模拟微污染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的去除,分析了滤速变化对滤池中铁、锰和氨氮同步去除的影响及铁、锰和氨氮浓度沿滤层深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当滤速突然增加时,滤池经过2~3 d的培养后,出水铁、锰和氨氮均可达标;当滤速由0.74 m·h-1逐渐增加到3 m·h-1时,水中铁与氨氮的浓度一般都在滤层深度0.75 m处即可达标,但锰浓度达标的滤层深度却由0.75 m增加到1.60 m。

    A2/O-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反硝化除磷
    陈永志,彭永臻,王建华,顾升波
    CIESC Journal. 2011, 62(3):  797-804. 
    摘要 ( 1547 )   PDF (1148KB) ( 7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低C/N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A2/O-曝气生物滤池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通过缩短A2/O的泥龄,把硝化过程从A2/O中分离出去,让曝气生物滤池实现硝化;A2/O在短泥龄条件下运行,有利于除磷及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在长泥龄条件下运行,有利于硝化效果的稳定和氨氮的彻底去除;曝气生物滤池回流来的硝化液为A2/O的缺氧区提供了充足的电子受体,为反硝化除磷提供了必要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HRT为7.5 h,泥龄为15 d,硝化液回流比为400%的条件下,平均进水COD、NH+4  -N、

    饮用水深度处理系统溶解性有机物的变化与组成特性
    吴义锋,吕锡武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05-810. 
    摘要 ( 2993 )   PDF (753KB) ( 9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混凝、沉淀、砂滤联合臭氧、生物活性炭构建饮用水深度处理系统,以黄浦江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效能,探讨溶解性有机物在系统中的变化与组成特性。结果表明:黄浦江原水中以分子量小于3000的有机物为主,占总溶解性有机物的55.9%;常规单元、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有功能互补性,常规单元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去除率达61.1%,而对分子量小于3000的DOC去除率仅为7.9%,臭氧氧化可使难降解有机物改性为小分子量有机物,经生物活性炭单元后,分子量小于3000的DOC去除率达到28.9%;微量有机物主要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被去除,生物活性炭单元出水中微量有机物种类降低至30种,浓度降低67.4%,三氯甲烷生成势去除率为

    不同预处理温度对厌氧颗粒污泥发酵产氢的影响
    王淑静,李建政,昌盛,王占北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11-815. 
    摘要 ( 1326 )   PDF (390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消除发酵生物制氢系统接种污泥中的耗氢菌,加速系统的启动进程并提高产氢效能,以啤酒厂废水处理车间的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通过间歇发酵试验,探讨了经65、80、95、110、121℃处理后的污泥的产氢特性。葡萄糖间歇发酵试验证明,在初始pH 7.0、葡萄糖浓度10000 mg·L-1、污泥接种量2 g MLVSS·L-1等条件下,由热处理后的活性污泥构建的发酵系统,其产氢量均大于未经处理的活性污泥系统。其中,经95℃处理过的厌氧活性污泥具有更高的发酵产氢性能,在120 h的发酵过程中,其累积产氢量为133.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过程砷的固定特性及产物的环境安全性
    王雷,金宜英,李润东,聂永丰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16-822. 
    摘要 ( 1269 )   PDF (809KB) ( 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含As试样开展熟料煅烧实验、浸出实验、连续提取实验及能谱分析(SEM-EDS),以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化学形态为指标,考察As在熟料煅烧过程以及水化过程的迁移特性及固定机理。结果表明,煅烧过程中As的固定率较高,大于60%,As在熟料的主要矿物相C3S中的含量范围为0.4%~0.6%,As和Fe有很强的依存关系,煅烧过程中As生成了稳定的化学形态AsCrxFey

    防溴型环氧树脂电路板热解
    刘玉卿,海热提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23-828. 
    摘要 ( 1361 )   PDF (1344KB) ( 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波降解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的动力学
    赵德明,丁成,徐新华,Michael R.Hoffmann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29-835. 
    摘要 ( 1063 )   PDF (435KB) ( 6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
    超细氧化钛纤维对PEEK摩擦学和热性能的影响
    汪怀远,朱艳吉,冯新,陆小华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36-839. 
    摘要 ( 1406 )   PDF (827KB) ( 8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超细氧化钛纤维对PEEK摩擦磨损、耐热和结晶性能的影响,并与nano-TiO2粒子增强PEEK作对比,探讨了相关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nano- TiO2微粒相比,超细TiO2纤维具有更强的显微补强、显微耐磨作用,填充超细TiO2纤维的PEEK表现出更好的减摩耐磨特性和耐热性能。无论在较低载荷还是较高载荷下,超细TiO2纤维/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低于nano- TiO2/PEEK复合材料,且其磨损面、对偶面更加平整光滑。载荷200 N时,5%~10%

    管式支撑体内表面NaA分子筛膜的合成与表征
    杨占照,刘艳梅,顾学红,邢卫红,金万勤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40-845. 
    摘要 ( 1227 )   PDF (1366KB) ( 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转动合成方式通过二次生长法在管式α-Al2O3支撑体内表面合成了NaA分子筛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FE-SEM)和渗透汽化分离技术对所合成的膜进行了系统表征。考察了合成釜转速对分子筛膜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釜转速的提高有利于分子筛膜合成。在转速为4 r·min-1时所合成NaA分子筛膜分离因子高达2370,渗透通量1.86 kg·h-1·m-2左右(乙醇/

    注射成型工艺对制品收缩与翘曲的不同影响
    曾盛渠,刘芬,黄志高,周华民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46-855. 
    摘要 ( 1178 )   PDF (809KB) ( 9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PP盒形制品为例,设计了一种测量方案使得收缩与翘曲可以独立度量,分别考察了这两者在不同工艺水平下的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确定熔体温度、保压压力等注射成型工艺参数对收缩与翘曲的影响程度,并以置信区间图示出各参数对收缩与翘曲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发现,保压压力对收缩影响最为显著,而模具温度对翘曲影响最显著。制品收缩与翘曲随工艺参数变化呈3种不同特征:收缩与翘曲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提高注射速率或熔体温度,制品收缩率减小而翘曲增大;随保压压力升高收缩率单调减少而翘曲呈“U”形曲线变化;调整其他工艺参数,收缩与翘曲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些影响规律的总结为减小注射成型中塑料制品的收缩与翘曲提供依据。

    水溶性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的合成
    王国建,张恒浩,杨家云,王晓文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56-863. 
    摘要 ( 1236 )   PDF (851KB) ( 1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巯基苯甲酸和苯酚为原料,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2-羟基硫杂蒽酮(TX1),然后合成了2-羟基-3-(2-硫杂蒽酮氧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TX2)光引发剂。讨论了制备过程中投料比、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光引发剂产率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方法验证了所合成的光引发剂的结构。对比当前市售的Iragcure184D(α-羟基酮类光引发剂)等光引发剂,进一步研究了合成的两种光引发剂的水溶性和感光性。

    瓜尔胶-g-聚(丙烯酸钠-co-苯
    施小宁,王文波,王爱勤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64-869. 
    摘要 ( 1244 )   PDF (584KB) ( 6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瓜尔胶(GG)、部分中和丙烯酸(NaA)、苯乙烯(St)和海泡石(ST)为原料, 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 在水溶液中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瓜尔胶-g-聚(丙烯酸钠-co-

    脉冲电沉积制备InSb/Sb超晶格纳米线阵列
    杨友文,陈延彪,吴玉程,解挺,刘飞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70-874. 
    摘要 ( 1331 )   PDF (671KB) ( 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在氧化铝模板中制备得到直径60 nm的InSb/Sb超晶格纳米线阵列,并运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子能谱仪对其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与测试。高度有序的InSb/Sb超晶格纳米线长度约为40 μm,其长径比超过600。实验中,通过改变沉积电压与时间达到了对超晶格纳米线组分与结构的控制, 纳米线阵列中In与Sb的原子质量比接近于1/2,在每个周期中,InSb的厚度为12 nm,Sb

    以TeO2为碲源水相合成CdTe量子点及其表征
    王益林,童张法,陆建平,黎建辉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75-879. 
    摘要 ( 1314 )   PDF (1138KB) ( 1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二氧化碲为碲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合成了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的CdTe量子点。研究了加热回流时间、反应液pH值、镉和碲的相对用量及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分别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晶体衍射及扫描探针显微镜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回流时间的延长,其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发射光谱红移;颗粒表面有羧基;样品为闪锌矿结构;形貌呈球状。

    硬脂酸修饰纳米氧化钇的制备及其亲油特性
    张林,余林,成晓玲,刁贵强
    CIESC Journal. 2011, 62(3):  880-885. 
    摘要 ( 1169 )   PDF (1113KB) ( 13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