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85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5-06-25
    化工学报
    论固体表面的单分子与多分子吸附
    李佐虎
    CIESC Journal. 1985, 36(2):  129-140. 
    摘要 ( 552 )   PDF (594KB)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前文提出的固体表面物理吸附模型基础上,主要针对多分子吸附进行探讨.采用de Boer提出的诱导极化概念及作者在模型中引入的随机微观吸附态概念,推导出三组新的多分子吸附等温式,可以很好地定量描述BrunauerⅠ、Ⅱ、Ⅲ类实验吸附等温线. B.E.T.公式只是其中极特殊的情况.
    色谱斜率法测过量自由焓模型参数
    徐振林,汪绍昆,田维民,时钧
    CIESC Journal. 1985, 36(2):  141-150. 
    摘要 ( 631 )   PDF (415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Lenoir工作的基础上,重新推导了((?)γ/(?)χ)_(x=0)的数学表达式,结果与Kikic及Renon在1976年推导的公式不同.按本文推导的结果,用色谱测定了十个二元系的γ_1~∞_1与((?)lnγ_1/(?)x_1)x_1=0之值,代入UNIQUAC方程求取方程参数,再用求得的方程预测全浓度范围汽波平衡数据.除其中四个二元系无文献数据,另一个因形成氢键而误差较大外,均与文献数据甚为符合.
    涓流床催化反应过程开发中的实验研究
    顾其威,毛之侯,朱余民
    CIESC Journal. 1985, 36(2):  151-156. 
    摘要 ( 554 )   PDF (385KB) ( 2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以生产丁炔二醇的涓流床开发放大为背景所采用三种实验室反应器,即测定本征反应动力学用的间歇搅拌反应釜;测定大颗粒催化剂宏观反应动力学用的连续转框反应器;测定在工业涓流床喷淋密度下的床层反应动力学用的液体外循环微分反应装置.本文用幂函数对三种反应器测定的结果关联了反应速率方程式,比较确切地证实了Satterfield提出的喷淋密度和外部接触效率的关联图,并进一步探讨了温度对外部接触效率的影响.本文还以外循环微分反应装置中测定接近工业涓流床喷淋密度下的外部接触效率,结合用连续转框反应器测定的颗粒动力学模型,在绝热床中试装置中检验,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高压下多元系中氨的溶解度测定及研究
    沈华民,翁孟炎,魏柏益
    CIESC Journal. 1985, 36(2):  157-170. 
    摘要 ( 638 )   PDF (667KB) ( 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提供了一个计算高压下氨、水有关体系汽液平衡的新方法:用浓氨水范围NH_3-H_2O二元系汽液平衡实验数据,求得氨及水的活度系数模型来表征液相的非理想性;用极性修正的SIRK状态方程来描述高压下汽相的非理想性.并进一步用本实验在高压下测得的NH_3-H_2O-N_2三元系及NH_3-H_2O-N_2-H_2-Ar-CH_4六元系中氨溶解度数据及Guerreri等发表的NH_3-H_2O-N_2-H_2四元系实验数据来考察本模型的可靠性,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且本模型在高压下的计算精度和浓度适用范围,均优于Guerreri模型.
    镀银层表面变色机理的电子能谱研究 (Ⅱ)光照和Na_2S处理致变色的机理
    方景礼,余耀华
    CIESC Journal. 1985, 36(2):  171-178. 
    摘要 ( 721 )   PDF (476KB) ( 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电子能谱(XPS和AES)研究了不同波长光照射后,镀银层表面膜的组成和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1)光波的致变色能力按以下顺序递降2537(?)>3650(?)>日光;(2)同一波长光照射时间越长,变色愈甚;(3)应用俄歇参数方法进行表面元素价态分析,发现2537(?)照射18小时表面约有43%的银为Ag_2O,照射24小时后表面约有18%的银为AgO;(4)XPS测定表明.银层在大气中照射时,表面银先被氧化和氯化,随后氯化物可能转化为Ag_2O,最后Ag_2O被光转化为黑色的超细颗粒的银粒子和AgO.镀银层浸在Na_2S溶液中,然后将一半面积提出液面.让其露在大气中,结果浸在Na_2S液中的部分不变色,露在大气中的部分却变为蓝色.通过Ag(3d)、S(2P)结合能以及M_4VV、M_5VV俄歇峰的测定.证明未变色银表面仍为银,蓝色层则是Ag_2S.因此,镀银层浸入Na_2S溶液后在大气中的变色反应可表示为4Ag+O_2+ZH_2O+2Na_2S→2Ag_2S+4NaOH
    伴有二级不可逆反应的非牛顿幂律流体薄膜流中化学吸收的研究
    褚家瑛,江体乾
    CIESC Journal. 1985, 36(2):  179-188. 
    摘要 ( 558 )   PDF (428KB) ( 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伴有二级不可逆反应的非牛顿幂律流体降膜流中的吸收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扩散反应方程和它的解,并得到实验验证.
    萃取串级的新排列——萃反交替多级逆流萃取过程
    李洲
    CIESC Journal. 1985, 36(2):  189-195. 
    摘要 ( 1045 )   PDF (400KB) ( 2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萃取传质过程的基本关系式出发,提出了采用萃取级和反萃级交替排列、以增大传质推动力,从而提高萃取传质速率、减少萃取级数的新的逐级萃取方式,具体交替排列方式视具体萃取工艺体系之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理论分析出发,采用了N,N-二(1-甲庚基)乙酰胺(N_(503))萃取铁和二丁基亚砜(DBSO)萃取磷酸两个萃取体系进行串级计算,并对前—萃取体系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萃、反交替排列的多级逆流萃取方式较之通用的多级逆流萃取方式确可收到提高萃取传质速率、减少萃取级数的效果.用小型萃取设备进行的连续流动实验还表明,实现萃、反交替的排列方式以采用逐级式萃取设备(如混合澄清槽或单台单级式的离心萃取器)为宜,在设备设计和布置方面不存在任何困难.
    褐煤自氨性溶液中吸附铜、镍、钴的物理化学研究
    夏光祥
    CIESC Journal. 1985, 36(2):  196-203. 
    摘要 ( 606 )   PDF (431KB) ( 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讨论了褐煤对单独或共存于氨性溶液中的铜、镍、钴吸附时,各因素对Me、NH_3及CO_2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褐煤的吸附作用主要是其腐植酸中的羧基及酚羟基的化学吸附和其表面的物理吸附.达到吸附平衡的先后次序为NH_3、Ni、Co、Cu;吸附量的大小次序为Cu>Co>Ni>NH_3;洗脱先后次序为NH_3、Ni及Co、Cu.金属的洗脱近于完全.褐煤自金属-氨溶液中所吸附的氨易于挥损,在120℃仅有少部分尚保留于褐煤体中.对溶液中CO_2的吸附系物理性的,在通常湿法冶金条件下,其吸附量<1%.
    盐对二元溶液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孙仁义
    CIESC Journal. 1985, 36(2):  204-214. 
    摘要 ( 651 )   PDF (517KB) ( 2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关联盐对二元溶液相对挥发度影响的Furter经验方程进行理论分析,假定盐分子与液体分子形成不挥发的溶剂化物,改变了溶液可挥发的自由浓度,从而推导出方程中参数与液相浓度及溶剂化数间的函数关系式:K=η[(C_1/x_1)-(C_2/x_2)]用甲醇-苯-碘化钠、甲醇-四氯化碳-碘化钠、甲醇-环己烷-碘化钠三体系的汽液平衡实验(760mm-Hg)进行检验,与理论分析结果符合较好.并对Furter方程使用中的特殊情况进行了探讨.
    四氢呋喃添加剂对丁二烯阴离子聚合的影响
    金关泰,李天虎
    CIESC Journal. 1985, 36(2):  215-224. 
    摘要 ( 600 )   PDF (402KB) ( 2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以萘-锂和正丁基锂为引发剂,抽余油和环已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对产物聚丁二烯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本实验结果和分析整理大量文献数据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聚合反应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作者用反应动力学和全概率理论,从不同角度分别推导出产物中1,2-结构含量和四氢呋喃浓度之间的同一定量关系式,最后还采用多组文献数据加以验证.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气含率的研究
    韩威,冯朴荪,沈自求
    CIESC Journal. 1985, 36(2):  225-232. 
    摘要 ( 528 )   PDF (330KB) ( 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直径10厘米、直管段高3.21米的气升环路中,以十一种物料体系研究了不同气速和循环液速下的气含率.结果表明,对低粘液体可以用公式ε=0.647[u_G/u_G+u_L)]~(0.68)u_G~(0.34)来关联数据.文中还列出了气升环路系统中流体流动的动量方程,与上式合解可以计算气升环路中的气含率和循环液速,与实验值对比,其平均偏差分别为±3.2%和±4.6%.
    分子量对顺丁橡胶在炭黑上吸附作用的影响
    续大义,李斌才
    CIESC Journal. 1985, 36(2):  233-238. 
    摘要 ( 512 )   PDF (286KB) ( 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较宽范围内,定量地研究了分子量对炭黑-顺丁橡胶吸附作用的影响,提出炭黑凝胶值A和分子量M的关系式:A_单=Ke~(-b)/~M.实验表明,镍和稀土两种顺丁橡胶有相同的b值.对该式二阶求导表明,当分子量小于b/2时,炭黑凝胶值明显减小.由上式推导出一般多分散炭黑混炼胶样品中可溶胶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计算式.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
    含环己酮的四个二元体系的过量体积
    李淑芬,张建侯
    CIESC Journal. 1985, 36(2):  239-247. 
    摘要 ( 435 )   PDF (451KB) ( 2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大气压下测定了苯和环已烷体系在298.15K的过量体积V_m~E,所得结果与文献相符,验证了本文实验测定的可靠性.测定了环已酮(x)与苯(Ⅰ)、环已烷(Ⅱ)、环戊烷(Ⅲ)和甲基环戊烷(Ⅳ)四种二元体系在293.15K的V_m~E,并用方程式V_m~E=x(1-x)sum from i=0 to 3(A_i(1-2x)~l)进行关联.对四种体系的 A_0、A_1、A_2和A_3值分别依次为(Ⅰ)-0.8440,-0.2589,-0.1654,-0.02286,(Ⅱ)0.7006,0.3833,0.2562,0.1700,(Ⅲ)-0.2055,0.2896,0.3806,0.2923,(Ⅳ)-0.1402,0.3740,0.3488,0.2692;各体系的剩余标准误差σ约为0.002cm~3mol~(-1).实验测定采用连续稀释法,对连续稀释膨胀仪和计算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
    微观混和对均相快速反应选择性的影响——(Ⅱ)双球模型的实验验证
    陆仁杰,徐志卫,陈敏恒
    CIESC Journal. 1985, 36(2):  248-252. 
    摘要 ( 542 )   PDF (241KB) ( 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α-萘酚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在稀水溶液中的偶合反应作为工作反应物系,在间歇釜式搅拌反应器中实验,以检验双球混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双球模型是一个较合理的混和模型,且优于Rys等人提出的模型.实验还表明,上述工作反应物系结合双球模型能度量快速微观混和生成微团的平均尺度,为进一步开展液相快速复杂反应的反应器的模拟放大研究提供基础.
    丁基橡胶聚合淤浆导热系数的测定
    王琮玉,杨孟林,吴子庭,李根娣
    CIESC Journal. 1985, 36(2):  253-256. 
    摘要 ( 625 )   PDF (188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比较瞬时法测定了丁基橡胶聚合淤浆在-100℃下的导热系数.求出了导热系数与转化率的关系,单体浓度为20%时:λ×10~4=18.466-0.04266x+2.1213ln(x/3+1)/(a+3)单体浓度为30%时:λ×10~4=17.135-0.02564x+4.4192ln(x/3+1)/(X+3)式中x为干胶含量的百分数,实验值与方程计算值的偏差在±1%以内.同时又测定了氯甲烷-异丁烯混合液在-99℃下的导热系数,求出了混合液浓度与导热系数的关系曲线.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化工学报》征稿简则
    CIESC Journal. 1985, 36(2):  258-258. 
    摘要 ( 518 )   PDF (64KB) ( 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一、《化工学报》是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它反映我国化工领域的科技成果,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