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5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05-25
    热力学
    用NRTL方程计算含离子液体体系的汽液平衡
    史奇冰, 郑逢春, 李春喜, 卢贵武, 王子镐
    化工学报. 2005, 56(5):  751-756. 
    摘要 ( 693 )   PDF (455KB) ( 4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离子液体作为环境友好溶剂在反应和分离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含离子液体体系汽液平衡的计算及模型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采用非电解质溶液NRTL方程表示溶液的非理想性,关联了[bmim][PF6]H2O及[C8mim][PF6]H2O二元体系的等温汽液平衡,关联误差在2%之内;预测了这些体系在其他温度下的汽液平衡,预测的总平均误差均在5%之内.通过关联不同温度下有机物在离子液体C8H14S2O4F6N3和C9H16S2O4F6N3中的无限稀释活度因子的实验数据,得到了有关NRTL方程的二元作用参数,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离子液体对二元共沸体系汽液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离子液体体系的汽液平衡可以采用传统的非电解质溶液模型如NRTL方程来描述,离子液体的“盐效应”可以显著改善组分的相对挥发度甚至消除共沸现象.
    关联二元体系超额焓的改进模型
    陈海松, 王文昌, 王福安, 任保增, 王留成
    化工学报. 2005, 56(5):  757-762. 
    摘要 ( 720 )   PDF (407KB) ( 1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已提出的二元体系超额焓分子热力学模型基础上,用体积分数表征溶液宏观组成以校正由于分子尺寸不同引起的分子之间特殊交互效应,推导出关联二元溶液超额焓的三参数改进模型.用近10年发表的有代表性的上百个二元非对称体系实验数据,主要是含不同分子尺寸、形状、结构组分的复杂体系实验数据,对所提超额焓改进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对含不同分子尺寸、形状、结构组分的非对称体系,改进模型的关联精度明显优于原模型.同时,在φ→0 或φ→1的极限条件下,改进模型同样成立.

    电场作用下甲醇结构和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孙炜;陈中;黄素逸
    CIESC Journal. 2005, 56(5):  763-768. 
    摘要 ( 660 )   PDF (1641KB) ( 3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外电场作用对甲醇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模拟得到了外电场作用下甲醇分子微观构型的物理图像,发现外电场的作用使甲醇分子的偶极向量沿电场作用方向有序排列.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形成两氢键的甲醇分子的摩尔分数和氢键平均数目增加,O—H…O呈线形分布的概率增加,氢键的平均寿命延长,外电场增强了甲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分子的平动自扩散系数降低.外电场作用的附加力阻碍了分子平动运动,分子的平动运动表现为各向异性.

    分子模拟在SBS改性沥青中的应用

    丛玉凤;廖克俭;翟玉春
    CIESC Journal. 2005, 56(5):  769-773. 
    摘要 ( 637 )   PDF (1257KB) ( 5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对SBS改性剂与沥青之间的相溶机理进行了研究.选用一种有代表性的基质沥青构建了其三维无定形单元平均结构, 然后采用分子力学(MM) 和分子动力学(MD) 方法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模拟,得到能量最低也即最稳定的构象.经过对分子运动轨迹数据的分析,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无定形模型的内聚能密度(CED),进而计算出溶解度参数.研究发现,从模拟数据来看:在110 ℃低温共熔态,线形SBS在沥青中的溶解性很差,然而在加了少量的硫以后,情况大为改善;而星形SBS在沥青中的溶解性较好,加入少量硫以后效果不明显.在150 ℃高温共熔态,线形和星形SBS与沥青均能很好地互溶,此结论验证了实验结果,同时数据也很接近.
    传递现象

    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设计与操作特性分析

    曹彬;陈光文;袁权
    CIESC Journal. 2005, 56(5):  774-778. 
    摘要 ( 733 )   PDF (446KB) ( 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一维对流-导热耦合模型对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和模拟,考察了结构参数、操作条件和材质热导率对微换热器整体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器壁径向和轴向传热的相互影响, 与常规尺度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的设计和操作特性有许多明显不同的特征.微通道换热器存在最佳操作流量值,该值可作为标准负荷流量,微换热器不宜在亚负荷状态下操作;操作流量越大,微通道换热器最大换热效率越低;微换热器结构采用大深宽比通道和适当的间壁厚度为佳.
    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传热系统的非线性特性
    强爱红, 刘明言, 孙永利
    化工学报. 2005, 56(5):  779-785. 
    摘要 ( 677 )   PDF (545KB) ( 2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功率谱分析、自相关分析、相图、关联维数和K熵等非线性分析技术对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传热系统中的温度波动信号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此类系统具有非线性混沌特性;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存在2~3个分维,K熵的变化也具有同样的趋势,且为有限正值;传热特性和非线性特征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颗粒体积含量越大,非线性特征量越大,传热系数越大.
    气流式雾化过程的有限随机分裂模型
    龚欣, 刘海峰, 李伟锋, 陈谋志, 秦军, 于广锁, 王辅臣, 于遵宏
    化工学报. 2005, 56(5):  786-790. 
    摘要 ( 688 )   PDF (412KB) ( 2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滴径分布是描述喷嘴雾化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液滴分裂的自相似性出发,提出了描述气流式雾化过程的液滴有限随机分裂模型.实验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三通道喷嘴气流式雾化过程的平均滴径和滴径分布的非线性关系.

    一种新型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设计及性能模拟

    刘艳玲;王如竹;夏再忠
    CIESC Journal. 2005, 56(5):  791-795. 
    摘要 ( 694 )   PDF (583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决传统的双床连续吸附制冷系统中因在制冷剂环路使用真空挡板阀而存在的制冷剂压降的问题,使吸附式制冷系统更适合于应用太阳能,提出了利用硅胶-水作为吸附工质对的新型太阳能制冷系统.系统热源由40 m2的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提供,制冷机为特殊设计的吸附制冷系统,在上海典型日照条件下该系统可以较为稳定地提供5~8 kW的制冷量,系统COP达0.2以上.通过对系统的动态模拟和理论分析,证实了以硅胶-水为工质对的吸附式系统更适合利用太阳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实验和改进系统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处理多分散颗粒凝并和冷凝/蒸发问题的多重Monte Carlo算法

    赵海波;郑楚光;徐明厚
    CIESC Journal. 2005, 56(5):  796-801. 
    摘要 ( 705 )   PDF (479KB) ( 2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个新的多重Monte Carlo (MMC) 算法来求解同时考虑凝并和冷凝/蒸发的通用动力学方程 (GDE),该算法基于时间驱动, 模拟过程中保持模拟颗粒数目不变和计算区域体积不变. 描述了时间步长确定方法, 同时处理凝并和冷凝/蒸发的方案. 针对常凝并核和常冷凝核, 常凝并核和线性冷凝核, 线性凝并核和线性冷凝核三种特殊工况, MMC算法模拟了颗粒尺度分布函数的时间演变, 与理论分析解进行了比较, 表明MMC算法能解决普通Monte Carlo算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代价不能协调的矛盾, 具有较小的计算代价和较高的计算精度, 能够适用于工程应用.

    吸氧多层薄膜内脱氧树脂层的传质与反应模型

    王车礼;承民群;袭兆蓉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02-806. 
    摘要 ( 702 )   PDF (431KB) ( 2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多种配方的脱氧树脂薄膜,测定了铁粉含量、铁粉粒度、卤化物、偶联剂、填充剂及调湿时间等因素对脱氧树脂薄膜吸氧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脱氧树脂薄膜吸氧过程的传质与反应模型.该模型表明,当M1/2>3时,吸氧过程为快速反应,吸氧速率与膜厚无关.当M1/2<0.3时,吸氧过程为慢速反应,吸氧速率与De无关,膜内氧气浓度均匀,且等于气固界面浓度.采用多种配方脱氧树脂薄膜的吸氧实验表明,该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采用R407C的热泵系统工质非完全相变及其对系统参数的影响

    赵力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07-811. 
    摘要 ( 571 )   PDF (1049KB) ( 2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揭示热泵系统中R407C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非完全相变与系统参数的关系,首先引出了换热流体极限流量的概念,然后利用热力学循环分析的方法对R407C的非完全相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影响R407C非完全相变的几种主要系统参数,如工质与换热流体之间的温差以及压缩机的排气量等,并给出了这些参数与换热流体极限流量之间的定性关系,最后又讨论了换热器内部工质的压降对该工质非完全相变的影响.

    沸腾核心内部结构及其演化特性

    王晓东;田勇;彭晓峰;王补宣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12-815. 
    摘要 ( 726 )   PDF (366KB) ( 1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相流

    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耦合反应器内的气固流动行为

    李志强;吴昌宁;魏飞;金涌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16-822. 
    摘要 ( 662 )   PDF (712KB) ( 2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新提出并建立的“下行床-提升管”耦合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提高一次风率相比,提高二次风率(二次风与一、二次风之和的比值),有利于提高颗粒循环量.当颗粒循环量达到400 kg•m-2•s-1时,第一提升管出口处的固含超过了20%,此时下行床内充分发展段的固含超过了5.5%,即高浓度颗粒充满了整个循环流化床系统,并且第一提升管内的颗粒径向浓度分布趋于均匀.

    颗粒在涡轮式分级机分级轮中的运动轨迹

    杜妍辰;王树林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23-828. 
    摘要 ( 636 )   PDF (483KB) ( 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引入一个简化的单颗粒动力学模型,对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该模型假设颗粒在分级轮中具有二力平衡状态,即颗粒的运动状态主要取决于流体黏滞力与离心力的作用.为了便于求解,将方程转化为等速旋转坐标系中的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并绘制图形,求得颗粒在叶片间的运动轨迹.对不同转速、风量、叶片间距及不同叶片倾斜角度下的颗粒运动轨迹进行了详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转速、风量、叶片间距和叶片角度是影响颗粒运动轨迹的主要因素;转速的增加和风量的减小均可以显著减小分级粒径的大小;叶片间距的减小使颗粒与叶片的碰撞次数增多;在相同条件下,负角度叶片的分级粒径小于径向叶片,径向叶片的分级粒径小于正角度叶片.
    旋喷结合分解炉的数值模拟
    黄来, 陆继东, 任合斌, 刘志江, 狄东仁, 胡芝娟
    化工学报. 2005, 56(5):  829-834. 
    摘要 ( 626 )   PDF (2688KB) ( 2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金属卟啉催化空气氧化甲基环己烷制备甲基环己醇和甲基环己酮

    马金勇;郭灿城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35-840. 
    摘要 ( 782 )   PDF (552KB) ( 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通过金属卟啉选择性催化空气氧化甲基环己烷制备甲基环己醇和甲基环己酮的方法.在金属锰卟啉催化下,甲基环己烷被空气氧化为3种甲基环己酮的异构体、1-甲基环己醇和2-甲基环己醇.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和金属卟啉结构对甲基环己烷氧化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与四苯基锰卟啉相比较,烷氧基取代的金属锰卟啉为催化剂时,虽然反应转化率降低了,但明显提高了甲基环己醇和甲基环己酮的选择性.且金属上的取代基团体积越大,反应的转化率越高,同时选择性较高.以金属卟啉5,10,15,20-四(对庚烷氧基苯基)锰卟啉为催化剂,反应的转化率可以达到20%,甲基环己醇和甲基环己酮的总选择性为76%.

    催化裂化汽油的二次反应

    王龙延;杨伯伦;王志文;杨小辉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41-846. 
    摘要 ( 744 )   PDF (436KB) ( 2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降烯烃、降硫和增产丙烯的现实需要出发,分析了FCC汽油二次反应中的理想和非理想反应.用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考察了FCC粗汽油在REUSY、ZRP和MO-REY沸石催化剂上二次反应的产品分布和改质汽油组成;探讨了操作强度对二次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Y型或ZRP沸石催化剂作用下,FCC汽油二次反应不仅产生更轻的干气和富含丙烯的液化气,也产生更重的柴油和焦炭.二次反应得到的改质汽油与原料汽油相比,其烯烃含量和硫含量降低,芳烃含量和辛烷值明显提高.二次反应的转化深度和选择性取决于原料汽油的烯烃含量、催化剂沸石类型和操作强度.

    新型固定床Raney Ni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苯加氢活性评价

    白锐;赵会吉;刘晨光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47-851. 
    摘要 ( 864 )   PDF (1118KB) ( 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镍铝合金粉、拟薄水铝石和田菁粉捏合、成型,在空气中高温焙烧,然后用苛性碱溶液充分浸取,制备出可应用于固定床加氢的活性Raney Ni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成型合金焙烧过程中,富铝合金相逐渐转化为贫铝相,同时小部分金属铝氧化生成α-Al2O3,可提高催化剂的颗粒强度.BET和SEM分析表明,催化剂表面具有较宽的缝隙和丰富的大孔结构.苯加氢活性评价表明,在一定反应条件下,该新型固定床Raney Ni催化剂活性高于传统负载型镍催化剂,也高于按照专利方法制备的同类型催化剂.

    [(MoO2)(acac)2]/t-BuOOH/H3PO4催化氧化体系对稠油中重组分的降解作用

    邹长军;黄志宇;罗平亚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52-856. 
    摘要 ( 690 )   PDF (508KB) ( 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稠油的重组分,探讨了催化氧化稠油降解反应体系中稠油黏度、平均分子量随反应时间、催化剂及氧化降解体系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各种条件下油层矿物在反应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MoO2)(acac)2]催化剂对稠油的氧化降黏是非常有效的,其催化降解反应与氧化剂、氢质子供体以及油层矿物有关.在[(MoO2)(acac)2]/t-BuOOH/H3PO4/油层矿物体系中,稠油沥青质降解率达到81%,稠油黏度由原始的117.2 Pa·s下降到55.8 Pa·s,下降率为52.4%,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下降了100.TLC-FID分析证明,稠油中的沥青质减少主要生成胶质、芳烃和饱和烃,这种理化性质的改变促进了稠油体系的稳定,对稠油开采、运输以及后处理工艺将起到推动作用.
    肉桂醛绿色合成新方法
    吕秀阳, 何龙, 鹿骋, 高飞
    化工学报. 2005, 56(5):  857-860. 
    摘要 ( 759 )   PDF (477KB) ( 4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以水为反应介质合成肉桂醛的新方法.在近临界水中,以苯甲醛和乙醛为原料,在无外加任何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肉桂醛.在温度220~300 ℃范围内,测定了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苯甲醛转化率和肉桂醛收率的影响.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反应温度260 ℃,压力16 MPa,反应物和水体积比1∶15,反应时间5 h条件下,肉桂醛产率可达16.6%.

    两种芳香族聚酮的合成及其性能

    许涌深;高卫国;李红兵;郭锦棠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61-864. 
    摘要 ( 586 )   PDF (471KB) ( 2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以过渡金属Pd(Ⅱ)为活性中心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CO)与苯乙烯(St) 、对乙基苯乙烯(ESt)的间歇共聚合反应,得到具有规整结构的交替共聚产物STCO 和ESTCO.动力学研究表明, ESt比St具有更高的共聚合反应活性,但在间歇聚合条件下失活较早,表现为ESt需要较高的CO压力与之相匹配,说明烯烃的活性越高,所需的CO压力区间也越高.由于在苯环上引入对乙基基团,ESTCO与STCO相比,熔点和结晶度略有下降,但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增强.

    含Bi中孔分子筛(Ⅱ)苯乙烯氧化反应机理及条件的优化

    陈晓晖;苏建峰;魏可镁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65-869. 
    摘要 ( 584 )   PDF (929KB) ( 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硝酸铋为铋源,在弱碱性的条件下用水热法合成了Bi-Si中孔分子筛,该分子筛在苯乙烯催化氧化制苯甲醛的反应中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通过改变溶剂的种类及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双氧水浓度、催化剂用量,获得了较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以25 ml甲醇为溶剂,以4.5 ml H2O2(30%)为氧化剂,苯乙烯用量1.5 ml,催化剂用量0.075 g,80 ℃反应2 h的条件下,苯乙烯转化率43.1%,苯甲醛选择性73.5%,苯甲醛产率达到31.7%,同时对可能的苯乙烯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

    环氧乙烷合成反应器温度-时间优化策略

    黄琦;王弘轼;凌泽济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70-874. 
    摘要 ( 740 )   PDF (467KB) ( 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工业实际生产数据反算得到能够反映催化剂失活特性的银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方程.在失活模型基础上,对环氧乙烷合成反应器的管外沸腾水温度-时间策略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沸腾水升温曲线,从而提高环氧乙烷反应的经济效益.对同系列新型催化剂的反应器操作优化提出了可行的研究方法.
    纳米固体超强酸SO2-4/Fe2O3的催化性能
    熊国宣, 范丛斌, 许文苑, 黄海清
    化工学报. 2005, 56(5):  875-878. 
    摘要 ( 755 )   PDF (493KB) ( 2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hotocatalytic behavior of TiO2 and ZnO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彭峰;陈水辉;王红娟;黄垒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79-882. 
    摘要 ( 595 )   PDF (888KB) ( 1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离工程

    衍生-超临界CO2萃取土壤样品中的金属离子

    张国英;凌建亚;崔兆杰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83-884. 
    摘要 ( 662 )   PDF (306KB) ( 2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程系统工程

    基于小波变换消噪和盲源信号分离的过程监控方法

    陈国金;梁军;钱积新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85-889. 
    摘要 ( 630 )   PDF (447KB) ( 3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过程信息不可避免地受噪声污染,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消噪和盲源信号分离的过程监控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过程测量信号消噪,再根据信息最大化准则提取盲源信号,然后利用Parzen窗法建立盲源信号的控制限及相应的过程监控图.通过对一个非等温连续搅拌过程(CSTR)的仿真研究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此外,为了与传统基于盲源信号分离的过程监控方法做比较,还进行了相应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过程测量信息首先进行小波变换消噪能够提高过程的监控性能,减少过程故障的误报率和漏报率,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重力热管振荡传热特性RBF神经网络动态建模
    陈彦泽, 丁信伟, 喻建良
    化工学报. 2005, 56(5):  890-893. 
    摘要 ( 696 )   PDF (423KB) ( 2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面与界面工程

    直链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的动态Monte Carlo模拟

    卫一龙;戎宗明;刘洪来;胡英
    CIESC Journal. 2005, 56(5):  894-899. 
    摘要 ( 679 )   PDF (418KB) ( 2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动态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直链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过程,得到了关于系统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界面上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数、界面层厚度、系统链节密度分布、油水界面张力等动态和静态信息,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和浓度对它们的影响;系统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和浓度有关,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一定时,系统处于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下时,平衡时间随浓度增加而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数目一定,平衡时间与表面活性剂的链长和结构有关;达到平衡以后,系统的链节密度分布关于油水分界面的对称性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对称性有关;直链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主要由其结构决定,对于对称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链越长表面活性越高,而对于非对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对称性越高,表面活性越高;在链长一定的情况下,油水界面张力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达到一个稳定值后,不再随着浓度改变而改变.

    杂质离子对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槽性能的影响

    董志武;周元全
    CIESC Journal. 2005, 56(5):  900-903. 
    摘要 ( 711 )   PDF (504KB) ( 4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Ni2+、Cu2+、Ca2+、Mg2+等杂质离子对固体聚合物水电解槽性能的影响.在电解槽阳极室中分别加入这些杂质离子的硫酸盐,分析槽电压、阳极和阴极电势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杂质离子对电解槽有极大的损害.槽电压的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阴极超电势的增加而造成.其原因是Ni2+、Cu2+在阴极催化剂与Nafion膜的界面上沉积为金属,覆盖阴极催化剂,减小了反应活性位;而Ca2+、Mg2+则形成一层导电性差的氢氧化物膜,不但覆盖催化剂,减小了反应活性位,而且增加了阴极催化剂与Nafion膜界面的接触电阻,导致阴极超电势的迅速增高.
    生物化学工程、制药、食品和天然产物加工

    多烯紫杉醇诱导细胞周期阻断与凋亡过程的模型

    曹东旭;乔斌;葛志强;元英进
    CIESC Journal. 2005, 56(5):  904-910. 
    摘要 ( 781 )   PDF (492KB) ( 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多烯紫杉醇诱导白血病细胞株K562为对象,建立了描述肿瘤细胞生长及其与药物作用关系的细胞周期数学模型,研究了多烯紫杉醇诱导K562细胞周期变化与凋亡现象及量效关系.结果表明,多烯紫杉醇引起K562细胞M期阻断和诱导细胞凋亡的饱和浓度分别为17.96、7.82 nmol·L-1,有效浓度分别为2.63、1.69 nmol·L-1;低浓度(1.69~2.63 nmol·L-1)的多烯紫杉醇直接诱导细胞凋亡而不引起明显的M期阻断;高浓度(>7.82 nmol·L-1)的多烯紫杉醇主要效应是促进细胞M期阻断.本模型揭示出M期阻断与凋亡无显著的相关性,为多烯紫杉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常温超高压提取人参总皂苷

    陈瑞战;张守勤;王长征
    CIESC Journal. 2005, 56(5):  911-914. 
    摘要 ( 1038 )   PDF (563KB) ( 4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常温条件下使用超高压提取了人参皂苷;采用均匀设计法对提取工艺条件作了优化;常温超高压提取人参皂苷最优工艺条件为:溶剂50%乙醇、压力200 MPa、固(g)液(ml)比1∶100、提取时间1 min;提取收率为7.32%.与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CO2提取等方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常温超高压提取具有提取温度低(常温)、提取时间短、提取得率高、能耗低、绿色环保等优点,为人参皂苷的提取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新工艺.
    能源和环境工程

    自由基源物质变化对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脱除NO的影响

    吴祖良;高翔;魏恩宗;张继洲;李明波;吴祖成;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CIESC Journal. 2005, 56(5):  915-919. 
    摘要 ( 641 )   PDF (926KB) ( 2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氨气、氧气、氮气和水蒸气是常见的产生含N、H、O自由基的自由基源物质.选择氨氩混合气、氧气、干空气和湿空气作为自由基源物质进行了NO的脱除研究.发现不同的自由基源物质都能形成稳定的电晕,但对放电特性有一定的影响;电极中通入氧气和空气时NO转化成NO2的效率明显高于氨氩混合气.考虑到NO2容易被碱液吸收,而通入氨氩混合气时生成的N2H和N2O是潜在的温室气体,所以空气和氧气更适合作为自由基源物质;电极中通入空气时NO的脱除效果略差于氧气,但是与氨氩混合气相差不多.但是从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角度考虑,空气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少量水蒸气的存在有助于NO的脱除.所以在氨氩混合气、氧气、干空气和湿空气中,湿空气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石油污染物在地下环境系统中运移的多相流数值模型

    薛强;梁冰;冯夏庭;刘建军
    CIESC Journal. 2005, 56(5):  920-924. 
    摘要 ( 639 )   PDF (479KB) ( 4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综合考虑有石油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体系中扩散、吸附解吸、界面间分配以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下,建立了有机污染物在多孔介质迁移转化的多相流动力学模型,并采用特征有限差分方法和隐式压力显式饱和度方法对耦合模型进行数值离散,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对石油污染物在地下环境系统中运移机制进行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油污染物在地表泄漏以后,将在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下,产生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当污染物迁移到地下毛细管区后,其向下的运动将整体受到毛细张力的阻碍,污染物要想进入毛细饱和带必须克服油-水界面的进气压力,这时污染物在毛细饱和带顶部聚集以期获取压力,同时将产生以水平方向为主的迁移,最终随着污染物的压力超过其进气压力,导致污染物进入毛细饱和带,在地下水水位上形成一个透镜体.数值模拟曲线与实验测试曲线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这为定量化研究石油污染物在地下环境系统中分配与归宿及污染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材料科学与工程

    喷雾热解法制备超细MnO2及其电化学性能

    赵峰鸣;马淳安;童少平;褚有群
    CIESC Journal. 2005, 56(5):  925-931. 
    摘要 ( 773 )   PDF (968KB) ( 2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超细MnO2阴极材料,并利用XRD、SEM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MnO2的相组成、形貌、电化学性能以及在碱性溶液中的阴极极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后的样品呈球形,表面有裂纹,经热处理后产物为Mn2O3,此时颗粒表面碎裂,形成多孔材料,酸处理后得到γ-MnO2,含量超过90%.与EMD(电解二氧化锰)相比,所制备样品的放电容量(截止电压1.0V vs Zn)为215mAh·g-1,放电深度可达一电子理论容量的70%,比EMD提高了15%;结合稳态极化和电化学阻抗法,发现质子在MnO2晶格中的扩散符合多孔电极的阻挡层扩散模型,由等效电路拟合得到的数据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反映了质子固相扩散的真实情况.

    析因设计法优化GMA/MBAA/AA三元共聚大孔树脂的合成

    周武源;宁方红;刘坐镇;邬行彦
    CIESC Journal. 2005, 56(5):  932-936. 
    摘要 ( 1048 )   PDF (968KB) ( 2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物质优化共聚物载体的蛋白质吸附量.选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丙烯酰胺(AA)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甲酰胺为致孔剂,正庚烷为连续相,通过双油相悬浮聚合制得一种大孔珠状共聚物载体,可作为固定化酶或蛋白质纯化介质的载体.测定了该共聚物载体的比表面积、孔径、孔容分布和环氧基含量.从过去的实验中知道,交联度、GMA含量和甲酰胺用量是影响BSA吸附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设计了一组23析因实验,分析结果,各因子的影响显著程度为交联度>GMA用量>甲酰胺用量,而交互作用均可视为是由误差所引起的.在此结果上进行的后续实验使树脂对BSA的吸附量从最初的9.1 mg·g-1湿树脂增加到25.6 mg·g-1湿树脂.

    烧结法制备含低水溶钾的六钛酸钾晶须

    王昌松;冯新;史以俊;陆小华
    CIESC Journal. 2005, 56(5):  937-941. 
    摘要 ( 690 )   PDF (611KB) ( 5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烧结法制备的六钛酸钾晶须(PTW)中的水溶钾.实验发现:水溶钾并不是来自PTW晶体的溶解;水溶钾溶出很缓慢;悬浮液pH值随水溶钾含量增加而升高.根据实验现象,从PTW生长机理分析认为PTW表面纳米缝隙中存在的微量K2O导致水溶钾的产生.将烧结法制备的PTW在pH=4.5的溶液中浸泡8 h以上或者超声波清洗,可以获得水溶钾含量少于0.1‰(质量),且满足复合材料使用要求的PTW.硅烷偶联剂(A186) 改性PTW不影响水溶钾析出,而无机包裹(SiO2) PTW水溶钾析出减少.
    微乳法合成磷酸钙纳米纤维及其机理探讨
    赖琛, 唐绍裘, 王迎军, 魏小焜, 张世英
    化工学报. 2005, 56(5):  942-946. 
    摘要 ( 900 )   PDF (777KB) ( 3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2E8)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为模板剂,在反微乳体系中制备了磷酸钙纳米纤维.在水/C12E8/环己烷体系中纤维长约为325 nm,宽约为13 nm,为无定形态;在水/CTAB/环己烷体系中纳米纤维的长度>500 nm,宽度约为14 nm,结晶较完全.两种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主要起到“微反应器”的作用;而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表面活性剂主要起到“生长引导剂”作用.
    碳化钨纳米晶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甲醇电氧化性能
    郑华均, 马淳安, 黄建国
    化工学报. 2005, 56(5):  947-951. 
    摘要 ( 767 )   PDF (635KB) ( 4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