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7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9-08-05
    目录
    本期封面、广告页、中英文目次表
    化工学报. 2019, 70(8):  0. 
    摘要 ( 322 )   PDF (38447KB) ( 2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燃煤有机污染物生成排放特性与采样方法研究进展
    徐静颖, 卓建坤, 姚强
    化工学报. 2019, 70(8):  2823-2834.  doi:10.11949/0438-1157.20190287
    摘要 ( 167 )   HTML ( 28 )   PDF (679KB) ( 1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燃烧过程在生成SO2、NOx和颗粒物等常规污染物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机污染物。我国燃煤电厂数量多,燃煤产生的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NMVOC)已经占到了人为源排放总量的1/3。然而,已有的针对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工业源和室内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燃煤过程产生的有机污染物研究较少。由于煤的组分复杂,燃烧温度高、燃烧工况多变,且产生高尘高湿的烟气,这些特殊环境决定了煤燃烧过程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排放特性及其采样方法与工业源有所不同。本文对原煤有机污染物的前体赋存形态、燃煤过程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排放特性以及有机污染物的采样与分析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并探讨了燃煤有机污染物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生物质化学链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吴志强, 张博, 杨伯伦
    化工学报. 2019, 70(8):  2835-2853.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09
    摘要 ( 348 )   HTML ( 26 )   PDF (1204KB) ( 2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质通过化学链转化制备燃料及化工原料是工程热化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有效借助化学链转化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生物质化学链燃烧、气化、氧解耦、重整/制氢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载氧体在生物质化学链转化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变化规律及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对比分析了反应装置及系统的特性。基于生物质主要组分的化学特性探究预处理及灰成分对化学链转化的影响机制,充分考虑电子及氧离子传输特性的载氧体理性设计及精准构筑,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反应器与反应本征特征匹配特性,生物质化学链转化与其他工程热化学技术耦合的多联产系统是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氮气电化学合成氨催化剂研究进展
    王鲁丰, 钱鑫, 邓丽芳, 袁浩然
    化工学报. 2019, 70(8):  2854-2863.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08
    摘要 ( 631 )   HTML ( 25 )   PDF (618KB) ( 3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氮气是储量丰富且廉价易得的氮源,但无法被人类或动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只有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才能被人类应用于食品或其他工业生产中,因此氮气的固定及转化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其在农业、医药、储能等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且需求量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增加。首先简单介绍了现有的氮气固定合成氨方法及其作用机理,随后重点综述了氮气电化学合成氨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氮气电化学合成氨催化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废轮胎热解技术及炭黑产物的品质提升与应用研究进展
    王凤超, 高宁博, 全翠
    化工学报. 2019, 70(8):  2864-2875.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98
    摘要 ( 211 )   HTML ( 21 )   PDF (678KB) ( 2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近年废轮胎热解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主要讨论了废轮胎的低温真空热解、共热解、催化热解等热解技术,阐述了热解设备、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对热解炭黑的影响及特点,对比了热解炭黑不同改性提质方法的特点,对热解炭黑资源化应用现状等进行讨论阐述。

    输送床甲烷化催化剂颗粒的热质传递行为与反应机制
    程永刚, 刘姣, 韩振南, 石磊, 许光文
    化工学报. 2019, 70(8):  2876-2887.  doi:10.11949/0438-1157.20190052
    摘要 ( 174 )   HTML ( 15 )   PDF (2079KB) ( 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数值模拟对输送床甲烷化的粒径100 μm级单颗粒催化剂的反应与热传递行为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反应热在单颗粒催化剂上的动态传递规律和典型条件下的反应控制机制。在输送床反应器中,热传递效率高,进入反应器的单个催化剂颗粒温度一般在0.1 s左右即可达到稳态。稳态的100 μm级催化剂颗粒表面、中心、流体之间的温差很小,但催化剂颗粒的径向温度表现为由表面向中心逐渐升高的分布,证明了甲烷化反应热升高了催化剂颗粒温度,建立了温度升高的催化剂颗粒与反应气氛之间的热传递平衡。模拟甲烷化反应速率与组分气体在催化剂颗粒内的分布,揭示了在加压和较高气速反应条件下,反应物向催化剂颗粒的扩散加快,催化剂颗粒的局部甲烷化反应受动力学控制,反应速率由中心向表面逐步减低。反之,常压与低气速条件使得催化剂颗粒的甲烷化反应受气体扩散控制,反应速率自表面向中心逐渐降低。

    民用燃煤颗粒物及多环芳烃排放特性
    梁斌, 白浩隆, 冯强, 宋华, 蓝天, 刘新华
    化工学报. 2019, 70(8):  2888-289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81204
    摘要 ( 336 )   HTML ( 16 )   PDF (1232KB) ( 2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用煤的不完全燃烧是大气中颗粒物及其多环芳烃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评价不同“煤炉匹配”方式对16种优先控制的高毒性多环芳烃(PAHs)排放的影响,研究了烟煤块煤、烟煤型煤、无烟煤型煤和兰炭4种不同燃料在代表性的3种民用炉具(正烧炉、反烧炉和解耦燃烧炉)中的颗粒物(PM)及其PAHs的排放特性。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计算了毒性当量,并与有关文献报道数据进行了对比。在解耦燃烧炉中,烟煤型煤PM和PAHs的排放因子(EFPM 和EFPAHs)(0.50 g/kg、403.2 μg/kg)分别是烟煤块煤(3.65 g/kg、989.6 μg/kg)、兰炭(1.08 g/kg、622.3 μg/kg)、无烟煤型煤(2.10 g/kg、148.3 μg/kg)的13.7%、46.3%、23.8%和42.3%、67.3%、282.3%,除了EFPAHs高于无烟煤型煤之外,EFPM 和EFPAHs均明显低于其他煤种;以烟煤块煤为原料,在解耦炉中燃烧的EFPM 和EFPAHs(3.65 g/kg、989.6 μg/kg)分别是正烧炉(46.58 g/kg,16182.3 μg/kg)和反烧炉(6.00 g/kg,11749.4 μg/kg)的7.8%、60.8%和6.1%、8.4%,说明炉具燃烧形式对EFPM和EFPAHs的影响大于燃料种类;三种“煤炉匹配“方式(解耦炉+烟煤型煤、正烧炉+兰炭、正烧炉+无烟煤型煤)的EFPM和EFPAHs(0.50 g/kg、1.62 g/kg、1.32 g/kg和403.2 μg/kg、1196.5 μg/kg、66.5 μg/kg)均低于传统正烧炉+烟煤块煤(46.58 g/kg,16182.3 μg/kg)以及近年来大部分文献报道的数据(0.68~24.3 g/kg,680~137700 μg/kg)。结果表明,炉具燃烧形式和煤质特性均是影响EFPM和EFPAHs的主要因素,但高效的燃烧方式能够大幅降低煤质特性对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影响,通过对炉具的不断改进以及采用合适的“煤炉匹配”技术,能够对我国储量巨大的烟煤资源合理、有效和清洁地利用。

    水蒸气对煤焦油模化物裂解行为及析碳的影响
    翟建荣, 钟梅, 马凤云, 胡浩权
    化工学报. 2019, 70(8):  2898-290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81375
    摘要 ( 451 )   HTML ( 16 )   PDF (4304KB) ( 2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Ni-Ce/Al2O3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水蒸气气氛对煤焦油模型化合物甲苯+芘催化裂解行为的影响。根据产物生成规律提出了芘向萘转化的裂解机理,并以D2O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XRD、TG-DTG和Raman等表征了析碳的类型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纯氮气气氛,水的加入可明显提升重质组分芘的裂解率,且随水碳比(S/C)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S/C=0.15时达到最大值98.93%,比S/C=0时增加32.09%。析碳率随S/C比增加一直呈下降趋势,由S/C=0时的10.04%降至S/C=0.26时的5.39%。析碳分析结果表明,S/C=0时,生成的积炭类型主要是β型碳及γ型碳,水蒸气存在时,活性较高的α型碳含量增加,说明水蒸气的持续消碳作用抑制了Cα向Cβ与Cγ方向转化。

    多元煤灰灰熔点及晶体组成特性研究
    苗苗, 孔皓, 张缦, 吴玉新, 杨海瑞, 张建胜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09-2918.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40
    摘要 ( 241 )   HTML ( 14 )   PDF (1102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在高温下的灰熔点是气化炉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参数,利用灰熔点仪对由SiO2,Al2O3,Fe2O3,MgO,CaO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氧化物组分进行灰熔点测定,选取Si/Al、Si+Al、Fe2O3、MgO、CaO五个关键变量以验证其变化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变量变化范围涵盖国内大部分煤灰的范围。采用Factsage软件预测了煤灰组分的全液相温度并与灰熔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CaO、Fe2O3、Si/Al含量的增加,煤灰的灰熔点逐渐降低;随着MgO、Si+Al含量的增加,煤灰的灰熔点逐渐升高,由Factsage计算出的全液相温度总是高于灰熔点200℃左右。利用Factsage获得各个渣系随温度变化析出晶体的固相比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探究了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及不同氧化物组成对各个渣系固相比例所产生的影响。结论为进一步分析多元氧化物体系熔融状态产物及特点奠定了基础,并对气化炉优化设计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碱处理脱硅介孔分子筛催化脱氧断键制生物航油研究
    张泽, 程军, 仇亿, 郭浩, 杨卫娟, 刘建忠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19-2927.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66
    摘要 ( 199 )   HTML ( 8 )   PDF (3732KB) ( 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NaOH处理Y分子筛脱硅改性为梯度介孔分子筛,并负载镍制成双功能催化剂转化脂肪酸甲酯脱氧断键制成生物航油。微观测试表明:NaOH脱硅分子筛有效形成2~10 nm介孔,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晶体结构膨胀。镍负载于NaOH处理1 h的脱硅梯度介孔Y分子筛作催化剂时,比表面积和孔容显著提高到554.9 m2/g和0.340 cm3/g。催化十六酸甲酯得到航油产物的选择性达到65.8%,并含有较高的异构烷烃(19.1%)及合适的芳香烃(12.8%),展现出良好的燃料特性。作为脱氧断键反应的副产物,气相产物中CH4选择性高达25.2%,CO2稳定在12%左右。虽然航油产物的整体选择性随NaOH处理时间变化较大,但各组分含量相对稳定,说明NaOH脱硅处理的梯度介孔Y分子筛保持了良好的催化转化制航油性能。

    微型流化床内菱镁矿轻烧反应特性及动力学
    姜微微, 郝文倩, 刘雪景, 韩振南, 岳君容, 许光文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28-2937.  doi:10.11949/0438-1157.20190411
    摘要 ( 238 )   HTML ( 6 )   PDF (896KB) ( 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和热重分析仪(TGA)对比研究了菱镁矿粉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的煅烧反应特性和反应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菱镁矿在氮气和空气中测得的表观活化能相似,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对菱镁矿的煅烧没有影响。MFBRA中菱镁矿粉在800℃以上完全分解的时间只有短短数秒,显著少于在TGA中完全分解的时间,揭示了TGA和MFBRA在测定反应动力学方面的差异。MFBRA测定菱镁矿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约125 kJ/mol)和指前因子(105 s-1)显著低于TGA所得结果(约200 kJ/mol,1015 s-1),进一步测试表明这与TGA中的反应受气氛抑制有关。即菱镁矿在TGA坩埚内分解产生的CO2不能及时随气流排出,抑制了轻烧反应的进行,而MFBRA可有效降低外扩散对反应的影响。但两种仪器测试的反应均遵循成核与生长控制模型。对于流化床反应,证明了MFBRA测试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为有气体生成的煅烧或分解反应(如菱镁矿轻烧)提供了可靠的反应测试方法和仪器。

    基于自热再生的化学吸收法CO2捕集工艺模拟及节能分析
    陈东良, 张忠林, 杨景轩, 马旭莉, 李鹏, 郝晓刚, 官国清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38-2945.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82
    摘要 ( 145 )   HTML ( 12 )   PDF (742KB) ( 2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能量集成,将化学吸收CO2捕集工艺与烟道气余热回收单元耦合,应用自热再生理论对其优化,挖掘捕集过程高耗能单元的节能潜力,并使用计算机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该过程建模分析。优化后的捕集工艺实现了捕集过程反应热的回收,将塔顶蒸气的冷凝潜热回收作为塔底再沸器的热源,合理利用了烟道气余热和换热后的贫液能量,降低了系统对额外热源的需求。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捕集工艺最小能耗为1.46 GJ/(t CO2),节能约41.36%。综合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对工艺进行经济性评价,优化后的捕集成本为326.70 CNY/(t CO2),较传统化学吸收法降低了12%。

    矿物质对不同还原程度煤显微组分半焦燃烧特性影响
    赵云鹏, 胡浩权, 靳立军, 魏贤勇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46-2953.  doi:10.11949/0438-1157.20190205
    摘要 ( 182 )   HTML ( 8 )   PDF (714KB) ( 1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热重分析仪上考察了内在矿物质和三种无机组分(CaO、Fe2O3和Al2O3)对不同还原程度煤显微组分半焦燃烧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弱还原性煤显微组分半焦的燃烧反应性高于还原性煤显微组分半焦;内在矿物质降低了镜质组半焦的起燃温度,但对惰质组半焦燃烧有明显抑制作用;三种外加矿物质对还原性煤显微组分半焦燃烧均有抑制作用,抑制顺序为Al2O3>CaO>Fe2O3,而CaO对弱还原性煤显微组分半焦燃烧有一定催化作用,并且Al2O3和Fe2O3对弱还原性煤显微组分半焦燃烧抑制作用也低于对还原性煤显微组分半焦燃烧的抑制作用。

    循环流化床U型回料阀的特性
    张思海, 陈陆剑, 张缦, 陶欣, 张守玉, 杨海瑞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54-296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90219
    摘要 ( 425 )   HTML ( 9 )   PDF (510KB) ( 1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对循环流化床物料回送系统的关键部件——U型回料阀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了系统中循环流率与主床流化风速和松动风量的关系,以及通过改变U型阀横段开口尺寸,研究横段结构特征对U型阀返料特性的影响。当主床流化风速不变时,随着松动风量的增加,循环流率先线性增大,然后基本保持恒定;当松动风量一定时,系统的最大循环流率与主床流化风速基本为线性关系;实验中得出最佳孔口面积约为料腿截面面积的25%。

    射流式涡发生器强化矩形螺旋通道内流体换热机理
    李雅侠, 王霞, 张静, 张春梅, 龚斌, 吴剑华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61-2970.  doi:10.11949/0438-1157.20190286
    摘要 ( 143 )   HTML ( 7 )   PDF (1672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利用射流式涡流发生器(JVG)强化螺旋通道内流体的换热。采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测量了曲率为0.134并安装了JVG的矩形截面螺旋通道内流体的流动特性,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获得了安装JVG的螺旋通道内复合二次涡旋的演变规律以及射流在螺旋通道内的衰减过程。结果表明,射流的冲击和卷吸作用改变了单一螺旋通道内背离壁面 (common-flow-up, CFU) 结构的离心二次涡旋,在射流的起始段形成了一对冲向壁面(common-flow-down, CFD)结构的二次涡旋。随着流动的发展,CFD涡旋经历了快速形成、缓慢分解并逐渐耗散的过程。射流速比ε j在1.48~4.02范围内时,射流在螺旋通道内沿主流方向的作用距离可达40d h~74d hd h为螺旋通道当量直径)。射流提高了通道换热壁面附近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性,实现了换热强化。研究范围内,换热壁面平均Nusselt数的最大值相对于单一螺旋通道提高了28%~248%。

    塑料与蜡(重油)催化共热解相互作用研究
    于冬雪, 惠贺龙, 何京东, 李松庚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71-2980.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14
    摘要 ( 205 )   HTML ( 9 )   PDF (872KB) ( 1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固体石蜡(WAX)分别作为塑料及重油的模型化合物,以HZSM-5为反应催化剂,通过热重实验进行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研究了二者在热解行为上的相互作用;并结合固定床反应器对比研究单独热解及不同原料配比下共热解的产物分布,考察了共热解过程相互作用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DPE与WAX共热解过程二者间相互作用增强,表现为促进反应物的热解失重,降低了原料的特征热分解温度及反应活化能,显著提高了热解油中C21-轻油馏分及芳烃的选择性,而油中C21+重油馏分的选择性及固体残渣产率均降低;而且随着共热解原料中WAX比例的增加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基于模型化合物水平初步验证了塑料与裂解重油共热解制备高品质轻质燃油工艺的可行性与技术优势。

    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适用条件与动力学
    李萍, 李长明, 段正康, 高士秋, 许光文, 余剑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81-299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81438
    摘要 ( 491 )   HTML ( 14 )   PDF (1755KB) ( 2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中低温脱硝催化剂也将迎来更大的市场和挑战。为进一步明确低温脱硝催化剂的应用特性,在不同温度、烟气流速、催化剂长度和水蒸气含量下对已产业化的蜂窝催化剂的脱硝活性进行了系统考察,获得该中低温脱硝催化剂的适用区间与动力学参数。实验表明,在温度高于160℃条件下,通过调变气速与催化剂长度可以实现理论氨氮比的脱硝率;且在考察水蒸气对脱硝活性的影响时,发现脱硝率随着水蒸气含量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在低温条件下降低更加显著,最大降幅达30%;依据2 ~ 4 m/s气速下的脱硝率与停留时间的关系,拟合脱硝反应活化能为22.7 kJ/mol,属于典型的气体外表面扩散控制,可为低温脱硝催化剂选型提供重要参考;180000 m3/h烟气量的脱硝示范验证了该催化剂在180℃下脱硝率超过90%,显示了优良的工业应用和推广前景。

    新型镍基镁渣催化重整松木热解挥发分焦油析出特性研究
    刘阳, 刘捷成, 俞海淼, 陈德珍
    化工学报. 2019, 70(8):  2991-2999.  doi:10.11949/0438-1157.20190269
    摘要 ( 383 )   HTML ( 5 )   PDF (1072KB) ( 1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镍基镁渣催化剂,并在小型气流床气化炉上开展了松木热解挥发分的催化重整研究。评估了煅烧/催化温度、镍含量和水碳比对焦油组分的影响,同时在不同煅烧/催化温度下与Ni/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裂解焦油性能的对比。采用比表面积测试(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镍含量为3%,煅烧/催化温度为800℃,水碳比为0.5时,镍基镁渣催化剂表现出最优异的催化裂解焦油能力:大幅度降低了重质多环芳烃的相对含量,并且焦油转化率达到95.69%,同时焦油露点温度降至40.2℃。XRD结果表明,Ni、Fe、Ca、Mg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多种活性中心,进而协同提高催化剂活性。

    Fe x MnCe1-AC低温SCR催化剂SO2中毒机理研究
    陈潇雪, 宋敏, 孟凡跃, 卫月星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00-3010.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18
    摘要 ( 171 )   HTML ( 4 )   PDF (1558KB) ( 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Fe x MnCe1-AC催化剂,考察了该系列催化剂的低温NH3-SCR脱硝活性,确立了活性最佳的催化剂,并探究了SO2对其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0.1MnCe1-AC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最高,在120~220℃范围内NO的转化率均在90%以上(无SO2)。此外,在180℃、SO2浓度为429 mg/m3时,该催化剂仍能保持77%左右的脱硝率。通过BET、XRD、XPS、H2-TPR、NH3-TPD、FT-IR、TGA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SO2中毒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SO2能与NH3及催化剂中金属组分生成硫酸铵盐((NH4)2SO4、(NH4)2SO3)、MnSO4等物质,改变了原催化剂孔道结构并减少了催化剂表面Br?nsted和Lewis酸性位点,抑制了催化剂吸附NH3的能力。更多地,SO2促使催化剂中Mn4+、Ce3+、Fe3+和Fe3+—OH-基团数量下降,表面可还原物质减少,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甲醇-空气层流火焰速度的数值研究和预测模型
    杨协和, 沈文锋, 张扬, 张海, 张建胜, 吕俊复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11-3020.  doi:10.11949/0438-1157.20181496
    摘要 ( 414 )   HTML ( 15 )   PDF (1750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收集总结分析了现有的甲醇层流火焰速度的实验数据,比较了三种典型的描述甲醇氧化的详细化学反应机理(Li机理、USC Mech-Ⅱ和Burke机理)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三种机理均能定性反映甲醇层流火焰速度的变化规律,但在富燃料侧,机理计算值明显高于实验结果。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甲醇脱氢反应对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至关重要。根据文献中的最新成果,修正了Li机理中甲醇脱氢反应的速率常数,提高了Li机理对甲醇-空气层流火焰速度的预测精度。针对工程需求,给出了两个甲醇层流火焰速度的快速预测模型,经过校核,所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不同初始温度和压力下甲醇层流火焰速度。

    入口结构对三维凹壁面切向射流作用下离散颗粒行为的影响
    张静, 王巍, 宋姝宁, 龚斌, 李雅侠, 王学平, 吴剑华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21-3032.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77
    摘要 ( 165 )   HTML ( 4 )   PDF (1508KB) ( 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液固分离是煤化工污水处理中的常规操作单元,待处理物料贴着圆筒体内壁面切向进入分离设备,形成三维凹壁面切向射流。为了比较射流入口结构对离散颗粒产生的影响,利用液固分离实验和离散相模型模拟研究了颗粒的轨迹和Reynolds数,并对加入颗粒前后凹壁面切向射流的湍动特性和壁面剪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圆形、方形、圆形入口与设备内壁面贴合长度依次缩短,颗粒沿径向分布范围依次加宽,流向行程依次缩短。而颗粒停留时间按照圆形、半圆形、方形依次缩短。其原因在于,半圆形入口切向最大速度比方形提高16.0%,圆形降低15.3%。近壁面一倍射流高度范围内的离心力平均值,半圆形入口比方形提高59.9%,圆形降低43.5%。三种入口结构下97%的颗粒Reynolds数在40~400范围内,Reynolds数为80的颗粒数量最多。颗粒受凹壁面切向射流的影响,入口周向10°~35°范围内,离散颗粒与壁面形成第一次冲击,最大壁面剪应力值出现持平趋势,超过 90°以后,颗粒沿壁面滚动下滑,壁面剪应力逐渐趋于0。经过计算,方形、半圆形、圆形三种入口结构加入离散颗粒后湍动强度分别提高27.1%、8.8%、62.7%,壁面剪应力分别提高23.7%、13.5%、15.2%。

    油页岩半焦燃烧动力学研究
    黄逸群, 张缦, 苗苗, 邓博宇, 蔡晋, 吴玉新, 吕俊复, 金燕, 杨海瑞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33-303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90099
    摘要 ( 396 )   HTML ( 9 )   PDF (637KB) ( 2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燃烧动力学是研究油页岩半焦颗粒燃烧特性的基础。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油页岩半焦进行了恒温燃烧实验研究,在排除外扩散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燃烧温度、氧气浓度对油页岩半焦燃烧过程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氧气浓度和燃烧温度均能对油页岩半焦燃烧速率产生重要影响,更高的氧气浓度和燃烧温度可以加快油页岩半焦燃烧速率。结合实验结果,建立了考虑氧气浓度影响的油页岩半焦燃烧动力学模型,发现油页岩半焦燃烧速率与氧气浓度的0.97次方呈线性关系。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为进一步研究油页岩半焦大颗粒燃烧特性提供了燃烧动力学基础。

    热解-重整-燃烧解耦的煤气化特性
    亚力昆江·吐尔逊null, 艾热提·阿不都艾尼null, 潘岳, 阿布力克木·阿布力孜null, 迪丽努尔·塔力甫null, 马凤云, 徐绍平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40-3049.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12
    摘要 ( 146 )   HTML ( 12 )   PDF (996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热解、重整、燃烧解耦分离的解耦三床气化(decoupled triple bed gasification,DTBG)系统,以橄榄石为原位焦油裂解催化床料,进行了煤催化气化实验。研究了煤种、煤进料速率、重整器温度以及水碳比(S/C)对煤热解焦油裂解/重整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煤挥发分含量增加,气体产率、碳转化率、冷煤气效率以及产气中的H2含量增加。由于半焦不参与气化反应,导致碳转化率和冷煤气效率偏低。煤和催化剂比例的改变会影响气体产率和产气组成,当煤的进料速率从0.12 kg/h增加到0.30 kg/h时,气体产率从0.28 m3/kg增加到0.46 m3/kg,H2含量从28.4%增加到50.5%。重整器温度的升高有利于促进煤焦油裂解转化,从而增加气体产率。当重整器温度为850℃、S/C为1.0时,气体产率达到了0.60 m3/kg, 橄榄石催化剂有效地降低了焦油含量,焦油产率仅为2.11g/m3。S/C的升高增强了焦油水蒸气重整反应,但引入过量的水蒸气会导致反应器内气体的流速加快,缩短了反应物的停留时间和反应时长,减缓了焦油水蒸气重整反应的反应程度。

    Cu-Ce-Zr基催化剂上甲苯自持燃烧贫燃极限研究
    赵晨晨, 郝庆兰, 闫宁娜, 杨德宇, 黄亚飞, 豆宝娟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50-3057.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36
    摘要 ( 263 )   HTML ( 8 )   PDF (872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内径4 mm的微型反应器内对两种活性不同的Cu-Ce-Zr基催化剂进行甲苯自持燃烧的贫燃极限研究和热量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活性高的CuCe0.75Zr0.25Ox-BC催化剂的贫燃极限小于活性低的CuCe0.75Zr0.25/TiO2催化剂的贫燃极限,当流量为200 ml/min时,其当量比?值最小,为0.024。混合气在催化剂表面的停留时间随混合气流量的增大而缩短,使得催化自持燃烧的壁温高温区向催化剂床层后端移动,且壁温高温区温度随催化剂活性的增高而降低。在散热率高达91.9%的情况下,甲苯仍可维持稳定的自持燃烧状态。同时结合微管反应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在有效降低飞温上限对反应器和催化剂的影响下实现了甲苯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的自持燃烧。

    近临界区CO2物性预测模型对比与修正
    章聪, 江锦波, 彭旭东, 赵文静, 李纪云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58-3070.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84
    摘要 ( 250 )   HTML ( 11 )   PDF (2301KB) ( 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是未来极具潜力的发电能量转换系统,CO2物性表征模型对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动力设备转轴密封和轴承性能的预测精度影响显著。在总结权威文献中不同温度和压力下CO2物性实验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经典物性查询软件REFPROP软件中CO2密度、黏度和热导率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获得了预测精度最高的物性预测模型及对应临界点附近误差较大的区域,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获得了近临界区预测精度更高的CO2物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REFPROP软件中的FEK模型、VS1模型和TC1模型分别对CO2的密度、黏度和热导率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不过其在近临界区的物性预测最大和平均误差仍分别达到40%和8%以上,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所获得的CO2物性预测模型可使近临界点区的物性预测最大和平均误差分别降至30%和4%以下。

    密相CO2管道泄漏失压过程热力学特性
    闫振汉, 喻健良, 闫兴清, 陈庆, 曹琦, 刘少荣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71-3077.  doi:10.11949/0438-1157.20190283
    摘要 ( 136 )   HTML ( 5 )   PDF (1155KB) ( 1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展了3组不同孔径(50、100和233 mm)工业规模密相CO2管道(长258 m、内径233 mm)泄漏实验,记录了管内不同位置处CO2压力和温度的时程曲线。应用REFPROP软件,获得CO2密度、焓值和Prandtl数(Pr)的变化,研究了密相CO2管道泄漏失压过程的热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管道发生泄漏后,密相CO2迅速转为气液两相,随着实验进行气液两相转为气相,并伴随固相干冰生成。相态变化导致管内介质焓值增大,介质密度突降,口径越小其参数变化越明显。由于管内介质形成多相流流体流动,越靠近泄漏口管顶位置温度变化越大,对流换热强度越大。随泄漏口径增大,CO2相变明显,Pr增大,管内介质换热从管底向管顶移动。管内换热效果在CO2相变临界点位置达到最好。

    MnOx改性活性炭用于模拟烟气中Hg0的脱除
    李向阳, 李扬, 靳立军, 杨赫, 王德超, 胡浩权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78-3085.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23
    摘要 ( 131 )   HTML ( 5 )   PDF (820KB) ( 1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nOx改性活性炭(MnOx/AC),用于模拟煤燃烧烟气中的元素态汞的脱除。实验研究了吸附剂的Mn负载量、吸附温度和烟气组分对所制备的改性活性炭的脱汞性能的影响,以及SO2对活性炭脱汞的抑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模拟烟气中含有5%(体积)O2,Mn负载量为14%(质量),吸附温度为150℃时,改性活性炭的平均脱汞效率为97.0%(3 h)。模拟烟气中少量的O2和微量的HCl、NO均对汞的脱除起促进作用,而微量的SO2则对汞的脱除有抑制作用。通过吸附后的MnOx改性活性炭的TG/DTG、XPS和Hg-TPD分析,推测SO2对改性活性炭脱汞的抑制作用是由于其消耗MnOx中的晶格氧,形成的硫酸盐占据了14Mn/AC表面上的活性位点所致。模拟烟气中微量的NO可以有效降低SO2对脱汞的抑制作用。

    石灰石煅烧与硫化条件下磨耗特性
    蔡润夏, 黄逸群, 程璐, 李东方, 杨海瑞, 吕俊复, 张缦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86-3093.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35
    摘要 ( 112 )   HTML ( 7 )   PDF (1467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灰石磨耗特性对于循环流化床物料平衡和脱硫效率有重要影响。利用鼓泡床磨耗实验台,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煅烧与硫化条件下,粒径、温度和SO2浓度对石灰石及其脱硫产物的磨耗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化反应会显著降低石灰石的磨耗速率,延迟到达稳定磨耗的时间;当硫化反应达到慢反应区时,脱硫产物磨耗速率趋于稳定。磨耗可以剥离颗粒表层CaSO4,从而提高脱硫剂转化率。相同反应条件下,脱硫产物钙转化率越高,石灰石磨耗速率越低。最后利用现有文献数据分析并验证了石灰石磨耗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粒径石灰石的磨耗速率的差异。

    不同温度下煤灰熔渣的结构演变规律
    王浩男, 玄伟伟, 夏德宏
    化工学报. 2019, 70(8):  3094-3103.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10
    摘要 ( 153 )   HTML ( 14 )   PDF (1145KB) ( 1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热力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高铁煤灰熔体的结构特征以及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Fe3+和Fe2+的含量,分析了径向分布函数、配位数、键角、桥氧与非桥氧、Q n 结构单元等结构特征。热力学计算的结果显示温度升高有利于Fe3+转变成Fe2+,据此得到了Fe3+/Fe2+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在采用BMH势函数的基础上,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熔体具有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结构特征。随着温度升高,各离子对的径向分布函数曲线的高度和尖锐度下降,各离子的较高配位状态减少,较低配位状态增加,键角曲线的高度和锐度降低并向较小的方向移动,预示着离子的聚集程度减弱,熔体内部的无序化程度增强。氧的配位状态和Q n 的变化是熔体聚合度变化的直观反映,温度升高导致三配位氧和桥氧含量降低,非桥氧和自由氧含量增加,并最终导致较高聚合度的Q4结构单元解体生成较低聚合度的Q3、Q2、Q1和Q0结构单元。

    垃圾热解-挥发分重整过程中基于产物导向的催化剂选择
    梅振飞, 陈明, 陈德珍, 洪鎏, 胡雨燕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04-3112.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25
    摘要 ( 148 )   HTML ( 6 )   PDF (1308KB) ( 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提升垃圾热解产物品质,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在垃圾热解反应器下游设置自源半焦重整挥发分的反应器,并在自源半焦中混入白云石(D)和活性污泥炭(ASSC)以提升催化效果,获得更多的气体资源以及高品质的油。结果表明,550℃下垃圾热解产生的挥发分经同温自源半焦重整,气体产率可提高44.29%,热解液产率降低了41.33%;但热解油中的脂肪烃含量下降,单环芳烃含量增加。添加煅烧白云石后,热解油转化率提高,热解油中的脂肪烃含量增加。添加ASSC后,H2、CO产率显著提高;热解液产率进一步降低。特别是与自源半焦按照等质量与ASSC混合时,热解液产率最低,自30.44%降至11.25%,同时其含水率自57.23%降至35.64%。总体上,垃圾热解自源半焦具有促进热解油中单环芳烃生成和脂肪分解的作用;而白云石和ASSC都能促使热解油中脂肪烃的浓度提升,尤其是ASSC。白云石对应着气体产物中更高的CH4、H2和CO的产率,而ASSC进一步促进了H2和CO的生成、H2O的消耗但同时抑制了CH4的生成。当以合成气为目标产品时,推荐加入ASSC并与自源半焦按质量比1∶1混合,其产气量达到45.5%或0.50 m3/(kg MSW),H2+CO体积分数达到53.87%。

    高碱煤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PM1的生成特性
    赵京, 张玉锋, 魏小林, 李腾, 宾峰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13-3120.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36
    摘要 ( 170 )   HTML ( 8 )   PDF (917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碱煤中通常具有较高的碱金属含量,其是煤燃烧过程中形成亚微米颗粒物PM1的主要前体。在一维高温沉降炉上,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取样位置对高碱煤燃烧过程中PM1生成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质量粒径分布、产量以及矿物元素组成。同时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下高岭土对PM1高效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亚微米颗粒物PM1生成量逐渐降低,颗粒粒径向小粒径偏移。PM1生成主要受到Na、S等矿物元素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PM1中Na、S相对含量降低,Ca、Fe、Si等相对含量增加。硅铝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氧活性位能够高效捕获Na蒸气,进而抑制PM1生成。PM1生成特性主要受到高浓度的矿物元素均相成核、异相凝结沉积以及矿物元素蒸气与一些中间产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燃气锅炉中NO2的生成规律研究
    王志宁, 杨协和, 张扬, 金燕, 张海, 吕俊复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21-3131.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11
    摘要 ( 180 )   HTML ( 16 )   PDF (1148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燃烧过程主要污染物是NO和NO2。针对部分燃气锅炉NO2排放较高的情况,开展了中试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天然气燃烧过程NO2生成规律。结果表明当锅炉采用“燃烧器分级燃烧+烟气再循环”的低氮燃烧策略时,如果燃烧器的伴流风与燃料的混合被推迟,则NO2的生成量较大,最高超过总NO x 生成量的50%,空气和燃料充分混合的条件下NO2生成量较少。NO2在热燃烧产物与冷空气碰撞的交界面上大量生成,NO2生成的温度窗口是800~900 K。NO2主要通过NO与HO2的反应生成,NO2分解后又生成NO,NO2的生成不会显著影响燃烧过程总NO x 的排放。

    污泥与褐煤共水热碳化的协同特性研究
    宋艳培, 庄修政, 詹昊, 王南涛, 阴秀丽, 吴创之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32-3141.  doi:10.11949/0438-1157.20190072
    摘要 ( 414 )   HTML ( 8 )   PDF (1165KB) ( 1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对其进行水热提质处理后作为燃料应用是一种潜在的利用手段。本研究主要探讨城市污泥(SS)、脱墨污泥(DS)分别与褐煤(LC)以不同混合比例(3∶7、5∶5、7∶3)共水热碳化时的协同作用,并分析其固相产物(水热炭)的燃料品质。结果表明,当LC/SS、LC/DS混合比例为5∶5时,水热炭产率分别为81.08%和86.00%,并获得了最大协同系数(水热炭产率:1.69%和0.18%;有机物保留率:11.90%和2.64%;碳保留率:4.08%和0.77%)。其中,LC/SS的协同作用总是比LC/DS显著。随着LC添加量的增大,水热炭的热值和煤化程度均随之提高,不仅改善了水热炭的燃料特性,还使得燃烧过程更为稳定且充分。由此说明,通过共水热碳化预处理的方式可以制得较高品质的燃料,从而实现污泥/褐煤的有效利用。

    烘焙中药渣的热解与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分析
    辛善志, 黄芳, 刘晓烨, 许庆利, 米铁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42-3150.  doi:10.11949/0438-1157.20190234
    摘要 ( 216 )   HTML ( 8 )   PDF (726KB) ( 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药废渣经过烘焙后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固体燃料。采用热重分析仪对烘焙中药渣的热解及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 (KAS)法及Coats-Redfern法对热解及燃烧的动力学进行求解,评估了烘焙中药渣的燃烧特性。研究发现烘焙中药渣的热分解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活化能为76.1~94.0 kJ/mol,第二阶段的活化能为26.8~38.8 kJ/mol。烘焙中药渣的燃烧分为3段反应过程,第一阶段主要是挥发分的析出及燃烧,活化能为80.5~97.3 kJ/mol;第二阶段属于挥发分及部分焦炭的燃烧,活化能为18.3~28.5 kJ/mol;第三阶段的主要反应为残余焦炭的燃烧,活化能为41.8~50.6 kJ/mol。不同烘焙条件下制得的中药渣都较易着火燃烧,着火温度在280.3~294.8℃。经O2烘焙的中药渣前期可燃性以及综合燃烧特性最好,最易燃尽,表明燃烧烟气烘焙中药渣是可行的。

    西藏生活垃圾掺烧市政污泥的焚烧特性研究
    旦增, 王旭彤, 颜蓓蓓, 陈冠益, 周鹏, 周文武, 穷达卓玛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51-3159.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07
    摘要 ( 142 )   HTML ( 9 )   PDF (768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自然环境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随城市化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生活垃圾/污泥产量急增。目前,生活垃圾/污泥仍以填埋为主,焚烧处于试运行,总体上缺乏先进的处置技术。本研究分析了西藏垃圾/污泥的特点;利用层燃焚烧炉分析了西藏和天津垃圾/污泥在焚烧过程中的差异,探讨了西藏垃圾和污泥在不同混合比下的焚烧特性。初步确定了西藏污泥与垃圾混合焚烧的最佳掺混比为4∶1,CO排放降低达23.06%,HCl降低达45.51%,颗粒物浓度降低约30.73%。考虑到西藏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性及其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性,本研究为其固废混合焚烧处理过程的污染物控制提供了指导,为混合焚烧处理的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

    Mo/ZSM-5催化作用下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油实验研究
    孙来芝, 陈雷, 赵保峰, 杨双霞, 谢新苹, 孟凡军, 司洪宇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60-3166.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05
    摘要 ( 118 )   HTML ( 9 )   PDF (673KB) ( 1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Mo/ZSM-5催化剂,并应用于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采用Py-GC/MS装置,重点研究了Mo负载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与木粉质量比等参数对生物油产率和组成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与纯木粉热解相比较,ZSM-5和Mo/ZSM-5催化作用下生物油的产率大幅提高;在反应温度为600℃、反应时间为25 s、催化剂与木粉质量比为10/1的条件下,10Mo/ZSM-5催化作用下生物油中芳香烃类化合物的产率和相对含量达到最大值。根据生物油产率和组成的变化,可以得出Mo负载的ZSM-5催化剂强化促进酸类、醛酮类等含氧化合物转化为芳香烃类化合物,有效实现了生物质热解生物油品质的提升。

    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的三维全循环数值模拟
    孔大力, 罗坤, 林俊杰, 王帅, 胡陈枢, 李德波, 樊建人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67-3176.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92
    摘要 ( 194 )   HTML ( 7 )   PDF (1701KB) ( 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多相质点网格方法(multi-phase particle-in-cell,MP-PIC)对工业尺度的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过程进行了三维全循环数值模拟。其中,在拉格朗日框架下求解颗粒团运动,采用大涡模拟法(large-eddy simulation, LES)求解气相湍流,同时考虑复杂的气固耦合以及生物质的热解、气化、均相/异相反应。首先,通过独立性检验确定了计算所需的最佳网格数与计算颗粒数,且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良好。其次,揭示了流化床内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的气固流动特性及气体组分分布规律,研究了床内温度、生物质粒径、曳力模型等因素对产物气体组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出口处的CO摩尔分数增加,而其余组分都减小;较小生物质粒径的气化效果要优于较大的生物质颗粒粒径;曳力模型对各产物气体组分的摩尔分数几乎无影响。

    铁矿石烧结中混合料特性对火焰烽面与烧结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赵加佩, 周昊, 周明煕, 王甫, 袁金良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77-3187.  doi:10.11949/0438-1157.20190001
    摘要 ( 387 )   HTML ( 10 )   PDF (1511KB) ( 2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中试规模烧结杯试验和综合烧结模型,将返矿平衡和非平衡条件相结合,研究了混合料特性(烧结碱度、焦炭和水分添加量)对火焰烽面特性和烧结性能的影响机理。模拟研究涉及多种烧结条件下的125个烧结杯工况。为揭示火焰烽面区域中熔体生成与凝固行为,使用FactSage软件进行化学热力学模拟并建立了更完善的熔化和凝固子模型。模拟与试验研究表明,随着碱度和焦炭添加量的变化,火焰烽面速度、成品率、焦比和利用系数会出现局部最大或最小值。在本文烧结条件下,最大利用系数工况为碱度2.0、水分7.7%、焦炭6.4%。最小焦比工况为碱度2.0、水分6.5%、焦炭6.4%。最小焦比和最大利用系数的条件并不相同,而最终烧结操作取决于每个烧结厂的控制目标。

    高分压水蒸气对石灰石脱硫过程的影响作用
    王康, 张扬, 胡丽琳, 张海, 吕俊复, 岳光溪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88-319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90067
    摘要 ( 373 )   HTML ( 7 )   PDF (1284KB) ( 1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水煤浆循环流化床锅炉水蒸气浓度高的特点,在较宽的水蒸气浓度内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石灰石脱硫过程的煅烧和硫化阶段分别开展机理研究,并利用低温氮吸附法、真密度计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煅烧产物和硫化产物的孔结构特征、表观形貌。研究表明水蒸气促进煅烧产物的烧结,减小了煅烧产物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增大了大孔份额,使产物氧化钙失去活性;水蒸气对硫化反应的作用呈非单调性,随着水蒸气浓度提高,同一时刻的钙转化率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在水蒸气浓度10%左右时钙转化率最高。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水蒸气一方面促进硫化产物固态离子扩散,另一方面促进未反应氧化钙烧结成块。

    重质生物油理化性质及其热解特性研究
    罗泽军, 胡永华, 王雨松, 朱谢飞, 朱锡锋
    化工学报. 2019, 70(8):  3196-3201.  doi:10.11949/0438-1157.20190320
    摘要 ( 291 )   HTML ( 17 )   PDF (478KB) ( 2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仪(NMR)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重质生物油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应用热重分析仪( TG-DTG)与热裂解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对重质生物油热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质生物油主要由芳香族化合物和糖类物质组成。重质生物油在N2氛围下热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室温~300℃为蒸发段,300~520℃为热解段,520~800℃为成焦段。重质生物油经不同温度热解后,产物种类有明显差异:中温段(低于500℃)热解时,产物种类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高温段(高于500℃)热解时,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产物种类逐渐趋于稳定。

    用微反应器实现可见光驱动的不对称氧化连续化反应
    冯世豪, 唐晓飞, 都健, 孟庆伟
    化工学报. 2019, 70(8):  3202-3209.  doi:10.11949/0438-1157.20190189
    摘要 ( 428 )   HTML ( 14 )   PDF (646KB) ( 1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可见光催化、不对称合成、分子氧氧化和连续化集成,创新性地用玻璃微通道反应器实现可见光活化分子氧氧化的β-酮酸酯类化合物的不对称α-羟基化反应的连续工艺。用金鸡纳碱衍生的相转移有机催化剂在气-液-液多相体系内实现可见光催化,分子氧不对称氧化连续反应。在心形微通道反应器内,1-茚酮-2-甲酸金刚酯底物完全氧化为(S)-2-羟基-1-茚酮-2-甲酸金刚酯,产物收率95%,对映选择性87.0%。与间歇反应相比,采用微反应器的连续反应在保持产物高立体选择性基础上将30 min反应停留时间缩短至1.08 min。该方法具有快速、低能耗、连续、高效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