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6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5-08-05
    目录
    本期封面、广告页、中英文目次表
    化工学报. 2015, 66(8):  0-0. 
    摘要 ( 160 )   PDF (1447KB) ( 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与专论
    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动及传质特性研究进展
    尧超群, 乐军, 赵玉潮, 陈光文, 袁权
    化工学报. 2015, 66(8):  2759-276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20
    摘要 ( 441 )   PDF (1043KB) ( 8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液弹状流,又称Taylor流,是一种以长气泡和液弹交替形式流动的流动形态。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因其气泡与液弹尺寸分布均一、停留时间分布窄、径向混合强等优点,是一种适于强化气-液反应的理想流型。本文首先介绍了微通道内气泡的生成机理、气泡和液弹长度,以及气泡生成阶段的传质特征。其次系统综述了主通道中弹状流动及传质过程的研究进展,包括气泡形状与液膜厚度、液弹内循环和泄漏流特征、气-液传质系数的测量与预测,以及物理与化学吸收过程中的传质特性等方面内容。最后阐述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气-液弹状流的研究方向。

    聚合物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邓声威, 黄永民, 刘洪来, 胡英
    化工学报. 2015, 66(8):  2767-277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42
    摘要 ( 358 )   PDF (652KB) ( 9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合物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计算机模拟是研究这种结构与性能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发展了多种模拟方法并从不同尺度来模拟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综述了不同方法在聚合物材料力学性能模拟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Monte Carlo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基于弹簧格子模型的多尺度模拟这3种常见模拟方法的应用情况,如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重点关注无定形聚合物玻璃态、结晶聚乙烯和部分非均质体系,而在多尺度模拟中则重点关注复杂的非均质聚合物体系,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前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甲烷化反应的催化剂颗粒设计与过程强化
    李军, 朱庆山, 李洪钟
    化工学报. 2015, 66(8):  2773-278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48
    摘要 ( 256 )   PDF (562KB) ( 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烷化反应过程的主要问题是“烧结”和“积炭”。基于甲烷化反应的强放热、减分子特性和对反应机理的认识,从催化剂与反应器的匹配性角度,论述了当前的主要甲烷化工艺、甲烷化催化剂、甲烷化反应及过程强化方法。流化床技术可有效防止催化剂的积炭和烧结,从与流化床反应器匹配的催化剂结构设计源头出发,制备具有耐磨损、易流化、低密度的高活性甲烷化催化剂,是流化床甲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木质纤维素基平台化合物催化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及燃料添加剂
    朱晨杰, 杜风光, 应汉杰, 欧阳平凯
    化工学报. 2015, 66(8):  2784-279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35
    摘要 ( 362 )   PDF (744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蕴藏量和产量巨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木质纤维素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生物质能领域的研发现状,分别概述了经由呋喃类化合物及乙酰丙酸等木质纤维素基平台化合物分子,制备液体燃料和燃料添加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总结归纳合成途径的同时,分析了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以期能为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化学反应器宏观混合研究展望
    毛在砂, 杨超
    化工学报. 2015, 66(8):  2795-280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28
    摘要 ( 306 )   PDF (478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宏观混合是过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操作,习惯上用混合时间来定量描述,半个世纪以来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积累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宏观混合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仍有很强的主观性,结果不能科学地反映化学反应器内宏观混合过程的全局。对宏观混合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缺陷,并建议了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提升本领域研究科学性的措施。

    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最新进展
    邹海魁, 初广文, 向阳, 罗勇, 孙宝昌, 陈建峰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05-280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45
    摘要 ( 497 )   PDF (403KB) ( 1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可数量级强化传质和分子混合过程,超重力技术成为最受关注的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之一。综述了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近几年在超重力反应器基础研究及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在硫化氢脱除、氧化、卤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工业应用情况,并对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下行床内提高颗粒浓度及改善颗粒分布研究进展
    王成秀, 祝京旭, 蓝兴英, 高金森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10-281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911
    摘要 ( 234 )   PDF (742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质油高效转化和优化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提升管催化裂化一直是重油轻质化的重要手段,但提升管的不均匀环核结构及气固返混特性降低了重油转化率和产品选择性。相对于提升管,下行床具有近平推流流型及气固短停留时间的优点,处理重油具有潜在优势。但下行床内颗粒浓度过低且气固初始接触较差限制其推广及应用。本文综述了提高下行床颗粒浓度及改善颗粒初始分布的相关文章,指出了深入研究下行床的颗粒增浓机制及气固初始混合可以丰富下行床的基础研究并推动其工业应用。

    超薄壁结构海藻酸钙胶囊膜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新进展
    何帆, 谢锐, 巨晓洁, 汪伟, 刘壮, 褚良银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17-282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63
    摘要 ( 334 )   PDF (3329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藻酸钙胶囊膜由于具有制备过程温和环保、材料生物相容性优良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等领域。薄壁结构的胶囊膜可减小跨膜传质阻力,加速囊膜内外物质的交换,因而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具有超薄壁结构的海藻酸钙胶囊膜的制备与改性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超薄壁结构海藻酸钙胶囊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功能化的研究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利用共挤出毛细管装置制备超薄壁结构的海藻酸钙胶囊膜、利用精蛋白吸附与仿生硅化技术对超薄壁结构海藻酸钙胶囊膜的有机/无机杂化处理,以及利用复合纳米响应性凝胶颗粒的方法和接枝响应性聚合物高分子的方法实现超薄壁结构海藻酸钙胶囊膜的功能化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冷等离子体诱导生物分子自组装制备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潘云翔, 孙正庆, 段明宇, 刘昌俊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24-283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62
    摘要 ( 305 )   PDF (4284KB) ( 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材料在污水处理、气体检测、储能、光催化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传统生物材料制备方法复杂,且使用高毒性有机溶剂。实现简单、绿色的生物材料制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室温下冷等离子体诱导生物分子自组装制备生物材料,不需有机溶剂,不需高温焙烧、H2还原、化学还原和光致还原,实现了生物材料制备过程的简单化、绿色化。通过冷等离子体诱导生物分子自组装已制备出厚度为(1.03±0.14)nm的生物膜以及含有尺寸小于10 nm、分散性极好的金属纳米颗粒的金属/生物复合材料。但相关研究刚起步,许多科学问题仍然未知,特别是冷等离子体诱导生物分子自组装机理需进一步研究。这些科学问题一旦得到完美诠释,必定会实现生物材料的可控、宏量制备。

    代谢工程中途径和菌株改造的几种新技术
    孙新晓, 唐秋雅, 袁其朋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31-283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41
    摘要 ( 428 )   PDF (1034KB) ( 10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谢工程是生物学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迄今为止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过代谢工程手段对微生物进行遗传改造,可以实现一系列化合物的可持续生产,为能源及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潜力的解决方案。最近几年代谢工程领域出现了一些最新技术,包括多变量的模块化优化技术、酶集结的支架技术、代谢流量的动态调控技术以及大规模基因编辑技术。本文对这些技术发展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页岩气及其吸附与扩散的研究进展
    王晓琦, 翟增强, 金旭, 孙亮, 李建明, 毕丽娜, 曹达鹏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38-284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50
    摘要 ( 228 )   PDF (6434KB) ( 8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当前能源消费的迅速增加,常规天然气资源短缺,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资源潜力大和低碳排放等优点,加之美国和加拿大成功实现商业化开采,因此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近年来备受世界瞩目。中国作为重要的页岩气开采国家,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部分页岩气田也已经实现商业化生产。由于页岩的致密和低渗特性,导致页岩气的开采难度较大。页岩的孔隙结构和气体吸附扩散研究,对于气藏产能的评估及其高效开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以及页岩的孔隙结构,综述了储层中页岩气吸附、扩散与渗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分子模拟方法在页岩气研究中的应用,并对页岩气相关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高分子大孔微球的制备和结构控制
    周炜清, 李娟, 那向明, 马光辉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46-285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948
    摘要 ( 313 )   PDF (6642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分子大孔微球的形成和结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对于孔径超过100 nm的超大孔微球而言,无法通过常规的制孔剂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分离得到。针对生化工程对于超大孔微球的重要需求,发展了反胶团溶胀法和复乳法,实现了孔径在百纳米级以上的控制。研究了微球结构对于应用效果的影响。超大孔微球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显示出高载量、高活性回收率、高纯化倍数的特点。超大孔微球固定化酶在酶的热稳定性、储存稳定性、重复使用性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微球的结构有效控制是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应用的保障。

    化学链重整直接制氢技术进展
    曾亮, 巩金龙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54-286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10
    摘要 ( 550 )   PDF (661KB) ( 1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学链重整直接制氢技术使用固态金属氧化物作为氧载体代替传统重整过程中所需的水蒸气或纯氧,将燃料直接转化为高纯度的合成气或者二氧化碳和水,被还原的金属氧化物则可以与水蒸气再生并直接产生氢气,实现了氢气的近零能耗原位分离,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新型制氢过程。根据产物和供热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化学链重整直接制氢工艺分为双床系统和三床系统两类,并对各系统中氧载体与反应器的设计与选择进行了分析。通过Elingham图对不同氧载体的氧化还原能力进行比较,选取适于直接制氢的金属氧化物,并讨论了氧载体材料研发的最新进展。化学链制氢反应器设计应根据不同原料和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气-固接触方式,以强化化学链重整直接制氢效率。

    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林章凛, 张艳, 王胥, 刘鹏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63-287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48
    摘要 ( 483 )   PDF (848KB) ( 1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生物学是以工程化设计思路,构建标准化的元器件和模块,改造已存在的天然系统或者从头合成全新的人工生命体系,实现在化学品合成(包括材料、能源和天然化合物)、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人们利用基本的生物学元件设计和构建了基因开关、振荡器、放大器、逻辑门、计数器等合成器件,实现对生命系统的重新编程并执行特殊功能。模块化处理生物的代谢途径,并在底盘细胞上进行组装和优化,可以实现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目前人们已经在丁醇、异丁醇、青蒿素和紫杉醇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还发展了多种基因组编辑和组装技术,可精确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人们还成功地合成了噬菌体基因组、支原体基因组和酵母基因组。在未来的50~100年内,合成生物学将对人类的医疗、化学品制造(含药品)、军事产生渐进性的、渗透性的但颠覆性的意义。

    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制备多级结构电极材料及性能
    江浩, 李春忠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72-287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43
    摘要 ( 257 )   PDF (18625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因此高效储能材料的制备成为开发高效储能设备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多级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重点阐述了本实验室近年来在研制高性能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相关工作:基于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制备多级结构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碳嵌入式纳米杂化物以及多种三维结构的多元复合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功能性润滑脂的开发进展
    曾晖, 李少飞, 刘涛, 周嘉明, 莫嘉文, 纪红兵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78-288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1095
    摘要 ( 233 )   PDF (3279KB) ( 7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先进的润滑材料技术是延长工业装备寿命、减少能耗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润滑脂作为一种高效、长寿命润滑材料被越来越多应用到工业装备上,已经得到广泛重视。本文简述了功能性半固态润滑材料——润滑脂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包括产品性能、结构-性能、生产过程优化、合成理论、工艺设备等方面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对润滑脂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面向应用的石墨烯制备研究进展
    何大方, 吴健, 刘战剑, 沈丽明, 汪怀远, 暴宁钟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88-289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38
    摘要 ( 701 )   PDF (1798KB) ( 2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维石墨烯具有卓越的光、电、热和力学等性能,在众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被誉为下一代关键基础材料。然而,石墨烯产业化及应用的瓶颈性问题是如何高效率、规模化、低成本和环境友好地制备高质量石墨烯产品。本综述系统地比较了现有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结合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阐明了材料化学工程的放大理论和方法是解决石墨烯大规模制备和应用瓶颈性问题的重要保障。

    碳酸钙热分解进展
    卢尚青, 吴素芳
    化工学报. 2015, 66(8):  2895-290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70
    摘要 ( 805 )   PDF (624KB) ( 9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aCO3热分解产生CaO与CO2的反应,是钙循环过程中CaCO3再生的重要反应。钙循环过程在烟气脱碳、反应吸附强化甲烷蒸气重整制氢以及太阳热能储存等过程中都有重要应用。评价CaCO3热分解的重要性能是分解温度和分解速率。本文从CaCO3分解机理、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方面,分析了颗粒粒径、结构和组成以及加热速率、分解气氛和分解压力等变量对CaCO3分解温度和分解速率的影响,为工业应用时降低CaCO3分解温度、提高分解速率、减少分解能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热力学
    水化层影响酸酐酶内CO2扩散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陈功, 卢滇楠, 吴建中, 刘铮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03-291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73
    摘要 ( 283 )   PDF (4126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相中酶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对其催化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了气相体系碳酸酐酶表面的水化层对酶结构以及CO2在酶分子中扩散行为的影响。首先展现了水分子在酶分子及其活性中心周围的分布,研究了水化层厚度对于酶结构以及CO2扩散速率的影响;发现最有利于CO2扩散进入酶分子的水化层厚度为0.7 nm。确认了碳酸酐酶内CO2的吸附位点,通过对其开合状态统计,显示出碳酸酐酶中CO2扩散通道中的瓶颈位置。上述结果对设计和优化碳酸酐酶催化气相体系中CO2的吸附和转化提供了依据和启示。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基于EMMS模型的大型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气固分布数值模拟
    刘雅宁, 鲁波娜, 卢利强, 陈飞国, 葛蔚, 吴雷, 王韶华, 李静海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11-291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21
    摘要 ( 351 )   PDF (6577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型催化裂化装置中再生器的规模庞大,其中的气固分布装置对整体性能有重要影响。与传统的冷模实验相比,对再生器整体和气固分布器局部的多尺度计算机模拟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其流动规律,高效便捷地考察不同结构设计与操作条件对气固分布的影响,辅助其优化设计。结合双流体模型和EMMS曳力模型,首先模拟了中石化现有3.5 Mt·a-1大规模清洁汽油生产装置的再生反应器,进而模拟并分析了基于同一工艺设计的7 Mt·a-1超大规模再生反应器内不同气体和固体分布器对流动与混合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3环较2环分布器能有效改善气体分布的均匀性,但增加每个环上的气体入口数对其分布的改善有限;而对固体分布器,开孔率减小可增加其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合性能。进一步讨论了研究分布环喷口处的气固流动与混合细节的必要性,初步展示了基于EMMS模型的离散颗粒模拟方法(EMMS-DPM)对其的有效性。

    FCC提升管反应器中颗粒聚团对裂化反应的影响
    吕林英, 蓝兴英, 吴迎亚, 燕兰玲, 高金森, 徐春明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20-292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92
    摘要 ( 274 )   PDF (4091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气固流动体系颗粒聚团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以减压馏分油裂化反应为例,对反应器中最常见的球形和椭球形聚团上的流动、传热和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聚团内外油气和催化剂颗粒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浓度分布以及反应速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颗粒聚团的存在阻碍了油气与催化剂颗粒的充分接触,进而造成系统内速度和温度的不均匀分布,影响了裂化反应的发生,使得有颗粒聚团时的一次反应速率明显低于无聚团时的反应速率,颗粒聚团显著影响了油气在颗粒上的反应时间,最终导致气体和焦炭产率升高,对裂化反应产品收率分布十分不利。

    循环流化床中颗粒振荡循环现象的实验研究
    訾灿, 黄正梁, 廖祖维, 蒋斌波, 王靖岱, 阳永荣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29-293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47
    摘要 ( 237 )   PDF (1347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颗粒的循环特性是循环流化床研究的重点及热点之一,在建立颗粒循环时,颗粒循环由非稳态向稳态过渡。本文在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中,采用摄像法和压力检测法研究了不稳定颗粒循环条件下颗粒流动结构和各段压降的变化情况。首次发现了不稳定颗粒循环状态下的颗粒振荡循环现象及其具有的两个特征:下降段、提升段气固流动结构呈周期性变化;下降段压降pd和提升段压降pr周期性波动且pd>prpd<pr交替出现。进一步对颗粒振荡循环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颗粒振荡周期的计算公式。研究还发现在颗粒藏量一定的条件下,循环气流量或颗粒循环段阀门开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诱发颗粒振荡循环;颗粒振荡循环周期随着循环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与阀门开度无关。研究结果为动态颗粒循环建立过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快速地建立颗粒的稳定循环。

    微通道内传递对液液分散过程的影响规律
    张吉松, 刘国涛, 王凯, 骆广生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40-294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51
    摘要 ( 277 )   PDF (794KB) ( 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同轴环管微通道中,采用水/正辛醇形成两相体系,利用硫酸向水中传质并释放热量以实现伴随传质传热的微分散过程,研究了两相流速、硫酸浓度对两相流型和液滴大小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传递会引发O/W/O新流型的产生和流型分布区域变化。探讨了传递强度对于分散液滴尺寸的影响,通过计算液滴脱落时的动态界面张力,分析了传质和传热对于液液微分散影响的大小。

    气体喷射-气液旋流式冷氢箱的传质特性
    于坤, 石岩, 王振元, 黄子宾, 程振民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47-295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50
    摘要 ( 291 )   PDF (1355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发了一种具有多重旋流结构的气体喷射-气液旋流式冷氢箱,并通过大型冷模实验对其进行传质性能测试。在气体喷射速度10~80 m·s-1和液体进口速度0.2~0.7 m·s-1条件下,采用氧吸收法测量了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La,采用空气-Na2SO3溶液化学吸收法测量了相界接触面积a。结果表明:kLaa均随气体喷射速度和液体进口速度增大而增大,其中受气体速度变化影响更为明显;由测定的传质参数数值可知新型冷氢箱传质效果较传统冷氢箱大幅提高,与机械输入设备处于相同量级,具有优异的气液混合性能。还采用量纲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归纳拟合,得到传质参数与气相Reynolds数、液相Weber数之间的关联式,可以较好地关联预测冷氢箱的传质性能。

    规整填料塔中离子液体吸收CO2的传质与流体力学性能
    代成娜, 项银, 雷志刚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53-296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53
    摘要 ( 239 )   PDF (1099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规整填料塔中采用离子液体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建立可靠的数学模型,系统考察了离子液体结构及规整填料几何参数对吸收过程的传质特性和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床层压降随气体流速增大而增大,液相传质系数随液体流速的增大而增大。相同阴离子时,随着阳离子碳链长度的增长,吸收过程压降增大,同时液相传质系数减小。相同阳离子时,不同阴离子的离子液体压降大的同时传质系数也大。但离子液体的结构对压降影响不明显。离子液体筛选主要考虑传质系数和溶解度因素,但二者与离子液体结构表现出相反的规律。两种折线结构的规整填料传质性能优于传统的X型和Y型结构。

    2,3,6-三甲基苯酚气-液-液氧化反应与传质过程
    陈志荣, 杨伟涛, 周凯, 黄海平, 尹红, 袁慎峰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62-296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39
    摘要 ( 304 )   PDF (605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2,3,6-三甲基苯酚(TMP)的气-液-液纯氧常压三相氧化反应与传质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反应为液膜传质控制的快速反应,氧气消耗速率对原料TMP为1级。在液膜控制条件下探讨了水相体积分数(ε)、搅拌转速(n)、搅拌桨直径(d)和通气量(V)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在e达到0.58后产生相变,相变后液相体积传质系数随ε变化趋势发生改变,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L(O2)a)随ndV的增加而增大。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kL(O2)a的影响,得到了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量纲一关联式,根据关联式计算得到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值与实验值接近,平均相对偏差为4.53%,表明关联式拟合效果较好。

    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
    二氧化碳协助强化对二甲苯氧化的连续过程实验与模拟
    尚建平, 吴承洋, 赵玲, 孙伟振, 袁渭康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68-297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55
    摘要 ( 295 )   PDF (619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连续实验装置考察了气相CO2浓度和反应温度对PX氧化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反应器建模对连续实验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气相CO2浓度介于40%~60%时,CO2能显著提高反应器出口PX转化率以及主产物收率,并且可以降低液相中主要杂质的含量;温度高于192℃后对反应器出口指标的影响比低温时明显。本文建立的全混流反应器模型能够预测气相CO2含量以及温度等不同反应条件下氧化反应器出口的PX转化率、主产物收率以及液相主要杂质随停留时间的变化。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工业PX氧化过程效率提高以及节能降耗提供新的思路。

    纳米碳纤维/碳毡负载碳化钨和碳氮化钨的肼分解性能
    孙军, 黄延强, 张涛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76-298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60
    摘要 ( 276 )   PDF (1520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纳米碳纤维/碳毡(CFF)为载体,分别采用碳热氢气还原法和碳热氨气还原法制备了负载型碳化钨、碳氮化钨整体催化剂,XRD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相分别为W2C和WCxNy, TEM表征发现其粒子尺寸分别为2~40 nm和2~20 nm。采用1 N肼分解推力器评价了上述催化剂的反应性能,W2C/CFF和WCxNy/CFF表现出了相比于Ir/CFF更好的肼分解综合性能:除了初活性略低以外,启动加速性、稳态燃压以及比活性均高于贵金属Ir催化剂。此外,W2C/CFF和WCxNy/CFF催化剂的稳定性明显优于Ir/CFF,这主要是由于CFF载体在贵金属Ir的作用下发生了更显著的甲烷化反应。

    SAPO-34分子筛硅铝比对甲醇制烯烃反应性能及积炭组成的影响
    崔宇, 王垚, 魏飞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82-298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42
    摘要 ( 304 )   PDF (989KB) ( 8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硅铝比对甲醇制烯烃反应性能及积炭组成的影响,控制合成中的原料配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硅铝比的SAPO-34分子筛。对合成的SAPO-34分子筛上的总酸量、酸强度和酸中心的分布进行了表征,发现成对的酸性位点随硅铝比的增大而增加。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系统地研究了SAPO-34分子筛的硅铝比对MTO反应性能的影响。由于成对的酸性中心是氢转移、低聚和成环的主要活性中心,能够增加副产物丙烷选择性及焦炭的生成速率,降低SAPO-34催化剂的烯烃选择性和催化剂的寿命。反应失活分析表明,在350℃、常压、空速为10 h-1的条件下,催化剂可用一级反应失活方程描述,失活与硅铝比的3次方呈正比。采用原位热重质谱分析结合溶炭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发现硅铝比较高的SAPO-34分子筛笼内萘及其同系物乃至蒽、菲等稠环芳烃产物的生成速度较快,堵塞产物扩散的通道,导致催化剂的快速失活。

    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整体式催化剂制备及评价
    冯鹏飞, 刁琰琰, 王蕾, 任保增, 张锁江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90-299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78
    摘要 ( 239 )   PDF (2713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浆态床反应过程中颗粒催化剂易破碎、活性组分易流失等缺点,采用浸渍法在电沉积到泡沫镍合金表面的氧化铝-氧化镁涂层上负载活性组分,制备了PdxPby/Al2O3-MgO/泡沫镍合金整体式催化剂。研究分析了铝溶胶含量、Al2O3含量、沉积电压和沉积时间等条件对涂层负载的影响,并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BET、XRD、SEM、ICP和TEM表征和气-液-固固定床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当铝溶胶的体积含量为35%~40%,Al2O3含量为25~30 g·L-1,沉积电压为10~12 V,沉积时间为8~12 min,搅拌速度为200~250 r·min-1时可得到稳定的涂层。在温度为80℃、压力为0.3 MPa、醇醛摩尔比为8:1、液相物料进口流量为0.5 ml·min-1、氧气进口流量为35 ml·min-1、反应时间为2 h条件下,整体式催化剂上甲基丙烯醛转化率最高为76.1%,甲基丙烯酸甲酯选择性为81.2%。研究结果可为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制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优化提供科学数据。

    高活性Cu/SiO2催化剂上甘油氢解制1,2-丙二醇
    周维, 赵玉军, 马新宾
    化工学报. 2015, 66(8):  2999-300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12
    摘要 ( 308 )   PDF (1023KB) ( 6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蒸氨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Cu/SiO2催化剂,并在连续固定床上催化甘油氢解。通过氮气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氧化亚氮-氢气滴定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层状硅酸铜使催化剂具有大比表面积、较高的铜分散度以及较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因而在甘油氢解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时空收率和稳定性。此外,研究发现水对催化剂稳定性具有负面作用,而低转化率的情况下催化剂表面冗余的甘油可能是导致催化活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型钨基催化剂上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胡红定, 朱明乔, Umsa JAMEEL, 童张法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07-301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79
    摘要 ( 319 )   PDF (437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烯烃环氧化在现代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业价值,但采用绿色氧化剂过氧化氢仍面临传质的挑战。采用过氧缩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钨基催化剂,用于过氧化氢与环己烯环氧化研究,环己烯的转化率为51.2%,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为69.2%。结果显示该催化剂催化活性高,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好,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无溶剂且绿色环保。

    甘油氢解用固体超强碱负载的铜催化剂
    郑丽萍, 袁振乐, 夏水鑫, 陈平, 侯昭胤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14-302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46
    摘要 ( 248 )   PDF (4963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浸渍-燃烧法制备了固体超强碱MgO-CaO和MgO-SrO负载的高分散铜基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甘油氢解制备1,2-丙二醇的反应。N2吸附、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2程序升温还原和N2O氧化吸附及CO2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实验结果显示:Cu粒子均分散于Cu/MgO-CaO(或者Cu/MgO-SrO)催化剂的表面;与Cu/MgO相比,Cu/MgO-CaO和Cu/MgO-SrO具有更强的碱性,可以加速甘油的转化。上述结果表明,甘油氢解反应中铜催化剂的活性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加。

    生物质模化物催化热解制取烯烃和芳香烃
    王芸, 邵珊珊, 张会岩, 肖睿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22-302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37
    摘要 ( 270 )   PDF (676KB)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愈创木酚作为生物质模型化合物,以ZSM-5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了反应温度、质量空速以及分压对热解产物产率、选择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积炭情况。结果表明,愈创木酚催化热解的主要产物为酚类,其次是芳香烃。温度对产物分布有显著影响。催化剂适量的积炭有利于提高烯烃和芳香烃的产率。根据愈创木酚催化热解反应产物分布,推测其主要反应为脱除甲氧基形成酚类,进一步芳构化形成芳香烃。本文研究结果为研究生物质催化热解反应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陶瓷膜反应器用于氯化亚铜催化剂的制备
    饶辉, 张峰, 仲兆祥, 邢卫红, 金万勤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29-303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01
    摘要 ( 222 )   PDF (3077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沉淀反应器与陶瓷膜耦合构成一体式膜反应器,用于制备单分散高活性球形CuCl颗粒。考察陶瓷膜孔径、操作条件和沉淀反应条件对CuCl颗粒形貌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评价氯化亚铜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陶瓷膜的孔径对CuCl平均粒径影响显著,但对颗粒形貌影响不大;稳定剂对催化剂形貌影响显著,聚乙烯吡咯烷酮K-30 (PVP)的加入使CuCl颗粒由三角形变为球形,使得颗粒粒径更加均一。在铜离子浓度为0.1 mol·L-1,PVP浓度为1 mg·ml-1和进料速率为40 ml·min-1的条件下,采用平均孔径为0.05 mm的陶瓷膜分散Na2SO3溶液,可以制备出平均粒径为5.1 mm的单分散球形CuCl颗粒;该颗粒用于直接法制备有机硅单体的反应中,二甲基二氯硅烷的选择性和硅粉的转化率分别为94%和38%,优于商业化氯化亚铜的催化性能。通过比较不同制备条件下氯化亚铜颗粒的催化性能,发现相比于三角形颗粒,形貌规整的球形氯化亚铜对M2的选择性更高。

    缩放螺旋混合器的实验评价与优化设计
    梁栋, 张淑芬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36-304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38
    摘要 ( 185 )   PDF (725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增强普通螺旋管的混合效率,在普通的螺旋管结构中引入突放突缩结构,设计制造出缩放螺旋混合 器。以竞争串连反应的离集指数为指标,对缩放螺旋混合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考察了缩放螺旋混合器的几何参数——混合单元数、粗细段长度比、螺距、曲率半径以及Reynolds数对混合器的混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 明:缩放螺旋混合器的粗细段长度比为1/4,曲率半径为10.5 mm,混合单元数为40,Reynolds数在1000~1575时混合效率最佳;参数优化后的缩放螺旋混合器比普通螺旋管混合器以及具有缩放结构的直管混合器中的混合效率更高。

    甲醇制烯烃多级串联流化床反应器模拟
    李希, 应磊, 成有为, 王丽军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41-304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02
    摘要 ( 192 )   PDF (1215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醇制烯烃(MTO)是现代煤化工发展的新技术,合理的甲醇制烯烃反应器操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效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采用在工业SAPO34催化剂上实验得到的反应与失活动力学和流化床动态两相模型,结合颗粒停留时间分布模型,对MTO单一流化床反应器、二级串联及三级串联反应器进行了模拟,考察了催化剂停留时间、气固并流和气固逆流对甲醇制烯烃反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多级串联反应器有利于减小颗粒的返混,使出口积炭量分布更加均匀,催化剂寿命延长;二级气固逆流操作可以提高低碳烯烃选择性及出口催化剂积炭量,催化剂单位生产能力比单级反应器提高24.4%;三级串联、气固逆流反应器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反应器的不同功能,使总的低碳烯烃选择性提高到79.36%(质量分数),比单级反应器提高1%,同时单位催化剂单程生产能力比单级提高31.1%。

    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Cu基催化剂在甲醇合成第一步反应中的活性
    汪志勇, 邓辉, 张挺, 蒋新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50-305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05
    摘要 ( 258 )   PDF (1032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吸附相反应技术(APRT)制备了Cu基催化剂,并用XRD、HRTEM、H2-TPR等表征手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中的Cu良好分散于载体表面,粒径在5~10 nm。在液相乙醇体系合成气制甲醇的反应中,该Cu基催化剂对第一步形成中间产物甲酸乙酯的催化活性远高于工业催化剂。APRT制备的催化剂与其他催化剂(包括工业催化剂)在液相合成气制甲醇的两步反应中表现出的显著差异,不仅说明APRT催化剂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也表明甲酸乙酯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加氢的活性位是不同的。

    己二酸氨化制己二腈的宏观动力学
    冯赛平, 程党国, 陈丰秋, 詹晓力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57-306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553
    摘要 ( 638 )   PDF (595KB) ( 9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己二酸氨化法是工业上生产己二腈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和反应步骤受气液相传质影响很大。采用体积为1 L的半间歇式反应釜,对己二酸中和反应的宏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磷酸质量分数为0.2%、搅拌速率为1800 r·min-1、氨气流量为600 L·h-1的条件下,实验考察了210~260℃范围内温度对己二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影响。由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在250℃己二酸浓度大于0.1 mol·L-1时为传质控制阶段,中和反应对于己二酸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42.9 kJ·mol-1;在250℃己二酸浓度小于0.1 mol·L-1时为反应控制阶段,中和反应对于己二酸为二级,反应活化能为52.7 kJ·mol-1。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吻合,并结合理论模型得出对己二酸的本征反应级数为二级。保持总压(略大于常压)、温度260℃、搅拌速率1800 r·min-1和磷酸质量分数0.2%保持不变,在氨气流量为200~600 L·h-1的范围内考察了氨气分压对己二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对氨气分压的本征反应级数为一级。

    两段反应串联的二氯乙烷、氯化氢氧氯化制三、四氯乙烯
    花海, 崔咪芬, 费兆阳, 陈献, 汤吉海, 乔旭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64-307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94
    摘要 ( 443 )   PDF (726KB) ( 6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高效、环保地生产三、四氯乙烯,同时解决副产氯化氢的出路问题,通过对二氯乙烷氧氯化制三、四氯乙烯反应体系的剖析,提出以氯化氢为氯源的两段反应串联新工艺。在第1段中仅仅发生氯化氢氧化反应,第2段中二氯乙烷与生成的氯气及未反应完的氧气发生一系列氧氯化反应制三、四氯乙烯。该工艺有效避免了二氯乙烷及其他有机氯的深度氧化;而且采用该工艺,每一段可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和不同的反应条件,以适应不同的反应需求。第2段采用的催化剂是在第1段采用的负载于Y分子筛的Ce-Cu-K复合催化剂基础上改性优化而成,适宜的钾铜质量比为0.73;当催化剂活性组分负载量达到45.5%时,三、四氯乙烯收率最优。同时对第2段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30℃,二氯乙烷重时空速0.5 h-1,二氯乙烷、氯化氢与氧气三者的进料摩尔比1:2.4:1.8;此时三、四氯乙烯收率最高可达83.4%,有机氯的总收率可达96.1%。反应结果较单段氧氯化反应工艺显著提升,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新型磺化竹炭材料催化酯化反应
    沈忠权, 余锡孟, 陈纪忠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72-307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04
    摘要 ( 246 )   PDF (687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竹粉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磺化剂,一锅法制备合成了新型磺化竹炭材料(SBC)。利用元素分析、酸碱反滴定、热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FTIR)等对所制备的SBC进行了表征。以乙酸和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评价了SBC的催化作用,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酸醇摩尔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4 h、SBC用量为正丁醇质量的10%、酸醇摩尔比为3.5:1的适宜条件下,正丁醇转化率达到91.8%,选择性99.5%。SBC重复使用5次,正丁醇转化率仍可达80%以上。此外,SBC催化其他酯化反应体系的实验结果表明,SBC催化活性接近或优于商品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15。

    复合催化剂在油酸豆甾醇酯合成中的应用
    张硕, 杨亦文, 邢华斌, 苏宝根, 张治国, 鲍宗必, 杨启炜, 任其龙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78-308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552
    摘要 ( 226 )   PDF (468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油酸和豆甾醇为原料,研究了以硫酸氢钾-金属氧化物为组合的复合催化剂在酯化合成中的应用。首先,通过与其他硫酸盐的酯化效果进行比较,筛选出KHSO4是适用于酯化合成中高效且安全的催化剂,并将其和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进行组合作为复合催化剂进一步探究酯化效果。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得到KHSO4-ZnO作催化剂的酯化率最高。然后,将KHSO4-ZnO作为复合催化剂,针对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酸醇摩尔比等因素进行考察,探究油酸和豆甾醇的最佳酯化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在通高纯氮气条件下,选用3.0%KHSO4+1.0%ZnO(以豆甾醇的质量分数计)为催化剂,油酸和豆甾醇的摩尔比为1.8:1,反应的温度为 150℃,反应的时间为7 h,酯化率达到92.17%。本工艺利用KHSO4-ZnO作为复合催化剂,得到较高的酯化率,实现了一条合成油酸豆甾醇酯的新工艺路线。

    稀土催化苯乙烯配位聚合制备富含间规聚苯乙烯
    朱寒, 王和金, 蔡春杨, 吴一弦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84-309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65
    摘要 ( 247 )   PDF (735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稀土羧酸盐(RE)、烷基铝(AL)与含氯活化剂(CL)组成的催化体系用于苯乙烯(St)定向聚合,研究了催化剂配比及反应条件对苯乙烯聚合反应动力学和产物结构的影响,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核磁共振波谱仪(13C NMR)、偏光显微镜(POM)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分析测试手段表征聚苯乙烯(PS)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立构规整度、结晶性及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含氯活化剂为氯代羧酸酯(CE)时,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均呈现一级动力学关系, 表观增长活化能为34.4 kJ·mol-1,可得到数均分子量(Mn)为2.8×105~6.8×105 g·mol-1、熔点为160~260℃的可结晶聚苯乙烯。对于CE与卤代烃(RX)复合的催化体系,可明显提高催化活性,当聚合温度为50、60、70℃时,表观增长速率常数可分别提高3.9倍、5.6倍及9.2倍,分子量降低(Mn为0.5×104~5.0×105 g·mol-1),并可得到间规度[rrrr]约为60%的可结晶聚苯乙烯,熔点为170~240℃。

    多活性中心协同加氢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
    朱丽华, 孙菡蕾, 曹志凯, 郑进保, 张诺伟, 陈秉辉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91-309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02
    摘要 ( 220 )   PDF (2328KB) ( 5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催化剂多活性中心分工协同作用可活化两种或多种反应物,本研究工作以一种新的制备策略对贵金属-过渡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进行合理设计,构筑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双活性中心。结果发现,贵金属负载于过渡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NM-TM/TMO)结构的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同时,热处理方法可有效调控催化剂微观结构,并对此构效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后处理改性对HZSM-5沸石丁烯裂解性能的影响
    张荣荣, 王正宝
    化工学报. 2015, 66(8):  3098-3105.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45
    摘要 ( 218 )   PDF (814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不同后处理手段(碱处理、水汽处理以及碱处理-水汽处理)对HZSM-5沸石的孔结构和酸性质进行了调变,并对其丁烯裂解性能进行了研究。运用N2吸脱附、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以及吡啶吸附红外(Py-IR)对后处理改性前后的沸石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碱处理后HZSM-5的质子酸量增加,在5~20 nm处具有分布较宽的介孔,其反应活性升高,丙烯选择性下降,但失活速率没有加快。单独水汽处理在2~4 nm处产生介孔,但介孔体积较小。碱处理-水汽处理在2~4和5~20 nm处具有双分布介孔,前者分布较集中,后者分布较宽。单独水汽处理和碱处理-水汽处理的样品可以提高HZSM-5的丙烯选择性,主要归功于酸量的降低;反应2.5 h后具有较稳定的丙烯收率(高碱浓度处理-水汽处理的样品除外)。

    生物质碳磺酸的制备及其催化水解纤维素性能
    蔡新兴, 汪祝胜, 李瑛, 计伟荣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06-311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477
    摘要 ( 308 )   PDF (1808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炭化温度、磺化条件以及不同碳源等因素对生物质碳磺酸的酸量、表面结构及催化纤维素水解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XRD、BET、 FT-IR和SEM等对碳磺酸的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合适的炭化温度和炭化程度是制备高酸量碳磺酸的关键,在相同的炭化和磺化条件下,用不同生物质碳源制备得到碳磺酸的酸量接近,微观结构不同对纤维素水解催化活性有一定影响。在本文研究的几种碳磺酸中,具有蜂窝大孔结构的竹炭碳磺酸呈现比较突出的催化活性。将竹粉在400℃炭化3 h,然后在180℃下磺化8 h,得到竹炭碳磺酸的总酸量和磺酸量分别可达5.34和1.25 mmol·g-1

    改性膨润土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反应动力学及生物柴油纯化
    胡雪玲, 韦藤幼, 吴炼, 张寒冰, 童张法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13-311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13
    摘要 ( 174 )   PDF (546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联合改性活性白土制备了膨润土固体碱催化剂,并用于麻疯树油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合成生物柴油。主要目的是研究酯交换反应的动力学及纯化反应获得的粗生物柴油使其达到相关国际标准。首先在消除内外扩散的条件下,测定323.15~338.15 K温度范围内的反应动力学数据,并用拟均相模型进行拟合。在室温下使用膨润土为吸附剂对粗生物柴油进行纯化,以移除游离甘油为目标,考察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的影响,以获得适宜纯化条件。结果表明,膨润土固体碱催化剂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所得生物柴油粗产品质量较好;反应过程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机理,活化能67.87 kJ·mol-1;在3%(质量分数)的膨润土用量,室温吸附30 min的条件下,纯化后的生物柴油符合欧洲标准(EN 14214)且产品收率超过96%。

    分离工程
    非对称陶瓷膜管渗透性能的CFD模拟研究
    杨钊, 程景才, 杨超, 梁斌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20-312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40
    摘要 ( 202 )   PDF (23623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陶瓷膜因其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大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模拟成为研究和优化陶瓷膜管结构性能的有效手段。为了优化非对称结构陶瓷膜管的结构和操作参数,对其渗透性能进行了CFD计算模拟。针对非对称结构陶瓷膜管的膜层和过渡层的厚度在10 μm级的特点,采用Navier-Stokes方程和Darcy定律来分别描述膜管内和膜多孔介质内的纯水流动,利用多孔介质模型描述膜管的主体支撑层,用多孔跳跃边界简化膜管的膜层和过渡层,利用Konzey-Carmen方程对膜元件各层的渗透率进行估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为优化陶瓷膜管的通道结构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ZIF-8/乙二醇-水浆液吸收-吸附CH4/H2和CH4/N2
    潘勇, 张喆, 童雄师, 李海, 刘蓓, 孙长宇, 陈光进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30-313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68
    摘要 ( 374 )   PDF (482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有效地捕集焦炉气及煤层气中的甲烷,提出了一种新型捕集技术:吸收-吸附组合方法,该方法通过把ZIF-8分散到乙二醇水溶液中形成悬浮浆液,实现对甲烷组分的捕集。首先测定了甲烷、氮气和氢气在浆液中的吸收-吸附容量,得出吸着量大小的顺序为CH4> N2> H2,然后对CH4/H2和CH4/N2的混合气进行吸着平衡研究,发现浆液均能有选择性地吸着甲烷。对浆液中回收的ZIF-8材料进行XRD表征,分析证明在整个吸着过程中ZIF-8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并且ZIF-8/乙二醇-水浆液能重复利用。

    电渗析技术清洁分离纯化肌氨酸
    汪耀明, 李为, 徐铜文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37-314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01
    摘要 ( 316 )   PDF (575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氨酸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肌氨酸的生产过程中存在肌氨酸产品与无机盐的分离过程。传统的分离方法为分步结晶法,存在能耗高、消耗的化学试剂多、污染大等缺点。为实现肌氨酸的清洁生产,本文采用自制电渗析装置对肌氨酸进行分离纯化,考察了操作电流以及溶液起始pH对整个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操作电流为2 A,起始pH为6.5时,电渗析过程中无机盐的去除率大于99%,其产品得率为71.5%,电渗析工艺生产肌氨酸的能耗为26.4 kW·h·t-1,总成本仅为311元·t-1,大大优于传统的生产工艺。由此可见,电渗析工艺可实现肌氨酸产品的节能、环保生产。

    改性壳聚糖渗透蒸发膜用于酯化反应过程强化
    于胜楠, 殷新, 潘福生, 姜忠义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44-315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68
    摘要 ( 243 )   PDF (1799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壳聚糖(chitosan, CS)作为渗透蒸发膜材料来源广泛、亲水性好,但结构致密、渗透性较低。为改善CS膜的分离性能,将CS与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 1657共混,涂覆在NaOH水解处理的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超滤膜表面制备复合膜,用于渗透蒸发醇水分离过程,并进一步用渗透蒸发方法对乳酸-乙醇酯化反应进行强化。Pebax的聚酰胺与聚醚链段分别发挥调节膜结构与促进水跨膜传递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膜分离性能。CS与Pebax质量比为2:1时,渗透蒸发醇水分离性能及对酯化反应强化的性能达到最优:渗透通量703 g·m-2·h-1、分离因子308,较未改性CS膜分别提高61%、65%;反应8 h后的乳酸乙酯产率由58%提高至73%。

    过程系统工程
    非规整报警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李元, 章展鹏, 徐鸣远, 陈丙珍, 赵劲松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53-3160.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03
    摘要 ( 209 )   PDF (929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警管理在化工过程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报警相关性挖掘是报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基于凝聚层次聚类的报警相关性挖掘方法基础上,提出非规整报警相关性计算方法,弥补了传统方法难以处理延迟时间变化与非对称情况的不足。同时以概率形式表示相关性大小,使不同位点之间的相关性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经过仿真案例与工厂真实生产案例测试,该方法能够有效挖掘过程中出现的报警相关性,进而指导报警系统合 理化。

    多效反应精馏过程生产氯化苄的能量集成
    宋建国, 黄玉鑫, 孙玉玉, 汤吉海, 陈献, 崔咪芬, 费兆阳, 乔旭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61-316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33
    摘要 ( 266 )   PDF (640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甲苯氯化生产氯化苄为研究对象,对带侧反应器的反应精馏与精制塔串联工艺(CSRRT)进行研究及能量分析,建立了分段反应精馏与精制塔串联生产氯化苄的新工艺。利用精制塔塔顶蒸汽潜热加热第一段反应精馏塔的塔釜,建立了多效反应精馏(MERD);进一步利用侧反应器的甲苯氯化反应热加热第一段反应精馏塔的塔板物料,建立了多效透热反应精馏(MEDRD)。在相同生产要求下,对3种工艺的能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ERD和MEDRD过程实现了能量的优化利用,与CSRRT过程相比,塔釜总再沸器热负荷分别降低16.8%和33.7%。

    管壳式自热型氨分解反应器模拟分析
    王一帆, 段学志, 吴炜, 周兴贵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69-3176.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39
    摘要 ( 557 )   PDF (651KB) ( 1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管壳式自热型氨分解反应器,其中管内为拟均相催化反应,管外壳程为考虑气膜传递阻力的非均相催化反应。通过模拟比较和分析了氨气和氢气-空气混合物并流与逆流操作的反应结果。在并流操作中,氢燃烧产生的高温正好与高氨气浓度对应,氢燃烧热被充分用于氨分解反应,因此反应效率要显著高于逆流操作。与等温反应器的比较分析表明,在自热和高转化率条件下并流操作的效率与等温操作效果很接近。

    表面与界面工程
    Li3PO4掺杂的Li(Ni0.5Co0.2Mn0.3)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流变相法合成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张睿, 吴元欣, 何云蔚, 艾常春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77-318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562
    摘要 ( 365 )   PDF (1293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Ni0.5Co0.2Mn0.3)(OH)2,并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Li3PO4掺杂的Li(Ni0.5Co0.2Mn0.3)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恒电流充放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Li3PO4掺杂的Li(Ni0.5Co0.2Mn0.3)O2具有标准的层状α-NaFeO2结构,样品为1 μm左右的片状一次颗粒聚集而成的类球形二次颗粒。掺杂1%(质量分数)Li3PO4的Li(Ni0.5Co0.2Mn0.3)O2锂离子电池在0.1C的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88.6 mA·h·g-1(2.2~4.6 V vs Li+/Li),3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92.9%。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测试表明Li3PO4的掺杂可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和电极之间的电荷传递电阻和锂离子扩散电阻,减小极化作用,从而提升了Li(Ni0.5Co0.2Mn0.3)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制备及成骨活性表征
    李贵龙, 王靖, 刘昌胜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83-3188.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25
    摘要 ( 268 )   PDF (2819KB) ( 7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是重要的骨诱导生长因子,是提高骨修复材料活性和临床骨修复效果的有效手段和关键物质。由于BMP-2在体内含量低,依靠从动物体内提取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本文研究满足临床需求的BMP-2的制备方法,并评价其生物活性。采用密码子优化方法,并通过进一步更换其中部分核苷酸编码,得到优化的hBMP-2基因的DNA序列,制备大肠杆菌rhBMP-2菌株,通过发酵及工艺优化,获得BMP包涵体,经分离纯化与复性,制备出高纯度的rhBMP-2。测定C2C12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来表征单倍体和二倍体BMP-2的成骨活性,发现二倍体rhBMP-2的成骨活性明显高于单倍体rhBMP-2,并且随着BMP-2浓度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上升。体内动物异位成骨实验发现rhBMP-2肌带植入小鼠体内3周后,取出的异位骨颗粒鲜艳饱满,骨结构完整;HE切片和Masson三色切片都显示出良好的异位成骨效果。此方法制备的rhBMP-2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分化能力,可用于骨组织修复,满足临床需要。

    β-葡萄糖醛酸苷酶键选择性高效筛选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吕波, 冯旭东, 李春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89-319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88
    摘要 ( 275 )   PDF (6406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子改造是提高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在生产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过程中的键选择性的有效方法,但高通量筛选方法的缺失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为解决该问题,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组成型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利用温度诱导表达噬菌体裂解酶SRRz实现原位裂解的一锅法(one-pot)甘草酸键选择性筛选体系(CELS);同时考察了启动子强度对PGUS-E外源表达的效果,优化了不同温度下裂解酶SRRz的表达对酶释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ELS筛选体系成功实现了集培养、产酶、裂解和反应于一体化工艺,并将其应用于PGUS-E的非理性改造,获得了一系列键选择性显著提高的突变酶。研究证明,TIM 桶状结构域中α螺旋结构的变化对甘草酸键选择性的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发酵粗甘油产乳酸的戊糖乳杆菌代谢进化
    王世珍, 严正平, 邱隆辉, 方柏山
    化工学报. 2015, 66(8):  3195-3203.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868
    摘要 ( 276 )   PDF (1007KB) ( 7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生物柴油产业的副产物粗甘油为底物,可降低乳酸发酵的生产成本。但是,粗甘油发酵生产乳酸存在菌体生长缓慢、菌浓较低、产酸速率和终产物浓度偏低等问题。以实验室筛选的一株戊糖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entosus R3-8)为出发菌株进行代谢进化。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高浓度的粗甘油和乳酸,分别进行菌株耐底物和产物抑制的代谢进化。用粗甘油驯化的第60代菌株,可耐受130 g·L-1的粗甘油,与出发菌株相比,生长速率提高, 且生物量是原始菌株的1.23倍。用乳酸驯化的第50代菌株可耐受20 g·L-1的乳酸,生物量比初始菌株提升了18%。驯化菌株的5 L发酵罐分批发酵结果显示,以粗甘油驯化至 60 代的菌株的批次发酵水平相对较好,乳酸产量、甘油转化率以及生产强度分别为 45.0 g·L-1、0.989 g·g-1和 0.47 g·L-1·h-1。以粗甘油驯化至 60 代的菌株进行补料分批发酵,乳酸终浓度为83.8 g·L-1,比分批发酵提高了近1倍。

    能源和环境工程
    褐煤热解-气化-制油系统的CO2减排策略
    范洋, 李文英, 谢克昌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04-3209.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95
    摘要 ( 226 )   PDF (608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褐煤热解-气化-制油系统是现代煤化工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来自系统多个单元产生的CH4和CO2如果发生重整反应,将重整得到H2/CO比值较高的合成气添加到制油流程中,可实现更多的C被固定到产品中而减少CO2的直接排放量。对CH4-CO2和CH4-H2O两种重整反应方式、来自煤热解和费托合成两股甲烷气和典型的干粉气化和水煤浆气化两种流程进行了组合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来自热解和费托合成的甲烷重整后不足以提供调节合成气H2/CO比例所需的氢气,水煤气变换反应对于褐煤制油系统来说是必需的。从C转化成油的角度来看,采用干粉气化和CH4-H2O重整的方案是较好的选择。

    煤/煤焦油/沥青质的热等离子体裂解特性比较分析
    程炎, 颜彬航, 李天阳, 金涌, 程易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10-321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57
    摘要 ( 231 )   PDF (857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化石资源劣质化和大宗低价值化工中间产品的反应工程新问题,提出利用热等离子体超高温特性实现极端条件下难利用原料的高效清洁转化,重点探讨并比较了煤化工中的原煤、煤焦油和石油化工中的沥青质的热等离子体裂解特性。通过热等离子体裂解实验室小试装置考察了3种典型原料的裂解行为,结果表明,煤焦油和沥青质具有高于煤的转化率和乙炔收率;建立了基于热力学的热等离子体裂解反应过程的能量平衡分析方法,模拟计算了不同操作条件下各原料在兆瓦级中试装置上的裂解结果,给出了相同等离子体能量注入的条件下不同原料裂解过程的物流和能流关系;并进一步模拟分析了原料间混合裂解的混料配比对裂解气的影响,为热等离子体裂解过程的工业原料筛选和原料混合裂解提供了科学依据。

    磷石膏强化氨法CO2捕集机理与模型
    李季, 周加贝, 朱家骅, 夏素兰, 葛敬, 商剑峰, 崔文鹏, 刘项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18-322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41
    摘要 ( 253 )   PDF (709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化学活性颗粒强化气液吸收机理,建立了磷石膏悬浮液强化氨法烟气CO2捕集模型。以液膜内量纲一传质距离λ*为特征参数,增强因子E=1/λ*+λ*/2。用恒温反应器在不同搅拌转速及磷石膏颗粒固含量下实验测定CO2吸收增强因子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随颗粒固含量由5%增加到30%(质量分数),增强因子由1.69增加到2.10;而随搅拌转速从150 r·min-1增加到300 r·min-1,增强因子仅由1.75略增到1.80,表明磷石膏颗粒固含量及溶解速率是影响增强因子的控制性因素。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良好, 偏差小于10%。

    基于二氧化碳、水、太阳能的绿色化工精炼
    俞坚, Pradeep Munasinghe, 康世民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25-3232.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67
    摘要 ( 313 )   PDF (956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石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化学品、材料以及燃料,但也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生物质是可以生产低碳化工产品的可再生资源,但要占用有限的可耕地资源。提出了直接以二氧化碳、水和太阳能为原料的绿色化工精炼。采用光电板收集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电能通过膜式水电解池产生氢气,氢气通入新型生物反应器并在自养菌的作用下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聚三羟基丁酸酯(PHB)。此新型生物反应器解决了因气体溶解性低而影响传质速度的关键技术,微生物干重产出达0.18 g·L-1·h-1,其中PHB质量分数约50%。PHB不仅是优良的可生物降解塑料,也是可用于生产C3~C4有机低分子和芳香烃的平台化合物。在磷酸催化作用下,PHB可转化为与汽油相当热值和元素组成的C4~C16燃料油。分离PHB后的细菌生物质残渣可水热分解获得生物油和富氮水相产物。此生物油具有比植物生物油更高的热值,而水相产物可作为营养物用于培养微生物。

    氧化钙-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脱碳的分析研究
    范镇, 陈良勇, 刘方, 刘坤磊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33-324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31
    摘要 ( 328 )   PDF (567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燃料氧燃烧直接供热的氧化钙-二氧化碳双床循环系统已经被研究开发,用于从电厂尾气中脱碳。本研究基于实验和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建立了分析模型,用于系统地研究循环特征,氧化钙活性衰减,燃料及其炉内热利用率的影响。基于模型推导获得了重要参数:最小循环热损失和最小热需求量,以及对应的固体循环比。它们都受供热燃料灰分和含硫量的影响,也受脱碳率的影响。显然最佳固体循环比介于二者之间。另一个重要参数是燃料在炉内的热利用率。高的热利用率不仅降低燃料需求量,降低其灰分和含硫的影响,降低氧的需求量及其辅助功,而且提高蒸汽循环的发电效率。一个发现是热需求量在临界固体循环比接近无穷大,这就限制了固体循环比的可操作范围, 以及燃料的灰分和含硫量。建立的分析模型和推导直接提供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范围。

    甲硫醚降解菌JLM-8的分离鉴定与降解条件优化
    邱吉国, 李爱文, 叶杰旭, 陈建孟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42-324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746
    摘要 ( 246 )   PDF (467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制药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能以唯一碳源和硫源降解甲硫醚的菌株JLM-8,经过生理生化测试与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通过测定菌株的生长量、甲硫醚的降解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最佳降解条件,并测定了该菌降解甲硫醚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5 mg·L-1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1.3℃、pH 7.5,初始甲硫醚浓度50 mg·L-1时最大预测降解率为98.2%,实验验证降解率为97.9%。菌株降解动力学参数最大比降解速率、半饱和系数抑制系数分别为2.37 h-1、143.55 mg·L-1、51.35 mg·L-1,临界抑制浓度为78.46 mg·L-1

    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
    Zn3-MOF用于硝基苯的高效荧光识别
    赵旭东, 张玉田, 黄宏亮, 刘大欢, 仲崇立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48-3254.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40
    摘要 ( 350 )   PDF (3314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硝基苯(nitrobenzene,NB)可以对水体、土壤等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了有效地识别和检测硝基苯,制备了一种微孔的荧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Zn3-MOF。通过反应物浓度及比例的调节,反应时间相对于前人工作缩短了一半。该材料在一系列常见有机小分子中的荧光响应结果表明,硝基苯对Zn3-MOF具有高效的荧光淬灭能力。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发现,Zn3-MOF对硝基苯的浓度检测下限可低至10 mg·L-1,同时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硝基苯对该MOF的荧光淬灭源自其与MOF骨架的π-π作用以及MOF配体向硝基苯的电子转移。这些结果表明Zn3-MOF是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硝基苯荧光探针。

    木质素基二氧化硅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高密度聚乙烯中的应用
    钟锐生, 杨东杰, 熊文龙, 郭闻源, 邱学青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55-3261.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36
    摘要 ( 358 )   PDF (2256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木质素基SiO2复合纳米颗粒聚集严重及木质素负载量低,难以应用的现状,以碱木质素为主要原料,先通过磷酸化改性制备磷酸化碱木质素,再利用酸析共沉法将1.2份磷酸化碱木质素与1份纳米SiO2(均为质量份)复合制备了木质素-SiO2复合纳米颗粒,并探究复合颗粒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力学性能的影响。FT-IR、XPS、TEM、TG和静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木质素主要以氢键作用与SiO2结合;与原料二氧化硅相比,复合颗粒的粒径从25 nm增加到40 nm,聚集程度明显减弱;复合纳米颗粒中木质素占47%(质量分数);表面的疏水性增强,有利于复合颗粒在高密度聚乙烯中均匀分散,显著提高了HDPE的拉伸强度。与碱木质素/HDPE复合材料相比,木质素-SiO2复合纳米颗粒/H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拉伸率分别提高了48.68%和73.57%。

    脱氧剂Fe-MOF-74的制备及氧气吸附失活规律
    杨江峰, 欧阳坤, 张倬铭, 贾晓霞, 李晋平
    化工学报. 2015, 66(8):  3262-3267.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0638
    摘要 ( 302 )   PDF (1247KB) ( 1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带有金属空位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Fe-MOF-74具有低压下快速选择性捕捉氧气的性能,预示其在特殊领域的精脱氧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两种惰性气体保护方法成功合成了Fe-MOF-74材料,实验结果显示流动氩气保护得到的材料晶体较大,而且吸氧量更高;而固定模式填充氩气保护下的反应釜合成的材料晶形较差且吸氧量也相对较低,说明其活性金属空位Fe2+较少。5次氧气吸附测试后发现氧分子会完全占据金属空位且不能被脱除出来,同时也完全失去了再次吸氧的能力;但在低温下(液氮和干冰)氧气可以实现可逆吸脱附。模拟的空气气氛环境中,带有水蒸气的气氛对材料的失活影响更大,因此该材料在应用时应尽量避免与水分子 接触。